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要求語文課後拓展知識(小學)

要求語文課後拓展知識(小學)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語文課程資源,我們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努力開發,積極利用。”是的,作為母語,漢語無處不在,壹本薄薄的漢語教材內容卻如此有限。要樹立語文教育的觀念,了解語文教育的綜合性、全面性、廣泛性的特點。所謂的教材只是例子。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這些例子真正學會學習後,可以充分利用課外學習資源,舉壹反三,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

壹年來,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在課外練習的設計和布置中註重學生生活中學習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新課外練習的形式和內容,引導學生跳出語文課本,暢遊語文知識的海洋。

1,“問得那麽明白,讓源頭活水來”——利用課外閱讀促進學生語文積累。

課外閱讀是語文課外實踐的主要內容。古人雲:“眼界寬而約之,積少成多而發薄。”呂叔湘先生曾說:“問語文學得好的人,他們都說課外看書。”針對小學生明顯入不敷出的矛盾,語文課程標準為我們指出了壹條出路。比如五六年級的要求是背誦60首優秀詩歌(段落),嘗試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大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654.38+0萬字。“可見課外閱讀很重要,也是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不是老師強制就能做到的。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對課外閱讀感興趣,有些學生對讀哪些書感到無所適從,這就需要我們正確引導,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課外閱讀作為課堂閱讀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必須與課堂閱讀教學相結合。所以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課前安排閱讀。針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教材內容,向學生推薦相似、相反或相關的內容,往往容易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在教授壹個晚上的作品之前,引導學生閱讀有關周總理的書籍和文章,讓學生對周總理有壹個初步的了解,課後提供機會讓學生交流和介紹所學。這樣,課文中的許多疑難問題在課前就得到了解決,不僅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獲取信息的能力,還能滿足學生的表達欲望,激發學生更大的課外閱讀熱情。課後推薦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方法及時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做到“課內有所學,課外有所用”。比如學習《草船借箭》後,學生們佩服諸葛亮的巧妙算計。這時,老師趁機問:學生們想知道更多關於諸葛亮的有趣故事嗎?請妳讀壹讀中國四大經典作品之壹的《三國演義》好嗎?再比如教景陽岡,建議學生讀水滸傳,多了解梁山好漢。在學習了老舍的《林海》、冰心的《童行Only》、巴金的《鳥的天堂》、魯迅的《少年跑者之地》之後,推薦同學們借閱這些作家的相關文集。這是為了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內容閱讀同壹作家的不同文章,也是為了引導學生在學習相關課文後,尋找不同作家主題相近的作品,從而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比如學習完《桂林山水》這篇課文後,老師推薦學生閱讀《西湖風景》和《漓江遊記》,可以讓學生理解作者用壹種比較的方法,用西湖的水襯托漓江的美。不是說西湖不美,而是西湖的美無窮無盡,令人神往,令人遐想,只是寫法與桂林山水不同。漓江遊記可以幫助學生對漓江兩岸的美景有壹個完整的了解,激發他們對祖國山水的熱愛和向往,激發他們課外閱讀的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範圍,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好書,讀全書。”因此,我在班上提出了“貼近書本,貼近大師”的口號。為了在穩定的基礎上進壹步強化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還要註重課外閱讀的反饋,給學生展示閱讀成果的機會,舉辦手抄報比賽、故事會、演講比賽等活動,評選“故事大王”、“朗誦詩大王”、“閱讀能手”等先進個人。這些活動使所有學生都有機會獲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悅,從而獲得自信和動力,不斷增強課外閱讀的興趣。為了保證閱讀時間,我專門設計了每周閱讀時間記錄表,學生每天閱讀後記錄,每周交流壹次。這樣就保證了閱讀時間,學生也逐漸提高了閱讀意識,變“老師要我讀”為“我要讀”,逐漸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

子曰:“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樂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在安排課外閱讀時,可以抓住時機,結合教材特點,以重點訓練項目的課文為經,使學生掌握閱讀方法,以優秀的課外讀物為緯,引導學生運用閱讀方法,從而構建壹個經緯交錯、促進知識遷移、課內外相得益彰的閱讀教學網絡。

2.“世事明則萬事學,人熟則文章學”——創設活動情境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現代著名作家巴金說:“我寫文章如寫人生。”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忠告》壹書中指出:“教育的和諧在於如何用以下兩種技能來協調和平衡人類的活動:壹方面是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理解;另壹方面,它是在積極勞動、創造力和集體成員之間的關系中發現和表達的自我表現、自己的世界觀、觀點、信仰、意誌力和性格。”蘇霍姆林斯基關於和諧教育的論述,恰好概括了生活與作文的關系和重要性。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經常發現很多學生害怕寫作,這往往是因為教師讓學生脫離了現實生活,學生沒有東西可寫。其實“國學的延伸等於人生的延伸。”國學的世界是廣闊的,它的觸角可以伸到小學生生活的每壹個角落,讓學生從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營養。《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寫作教學要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能夠輕松地寫作和表達自己。“拓展學生寫作的生活素材,可以讓學生從鮮活的現實生活中感受到表達的需要,因為寫作是用語言反映生活的。壹旦離開生活,寫作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我經常把課外練習的設計與學生的社會生活聯系起來,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家長、朋友,走向社會、走向自然,去創設活動情境,去獲得最真實的感受,並從這種真實的感受中,萌發出新的心理體驗,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及時表達出來。學生只有直接接觸社會,感受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作文才能閃耀出思維的光輝,語言才能豐富多彩。

比如“母親節”前,小小總部向全體同學提出,用實際行動表達對母親的愛。這既是孝道教育的機會,也是練字的好機會。經過壹番設計,是這樣安排的:“同學們,人們都說‘世上只有媽媽好’。的確,母親是偉大而可敬的。她默默為妳努力。這難道不值得妳孝順嗎?快點,我們走!母親節快到了。趁著這個美好的節日,這個快樂的星期天,妳可以為妳慈愛的母親挑選壹份精致的小禮物。也可以給媽媽做壹張賀卡,畫壹張最美的畫,寫壹句最真誠的祝福,放在媽媽的枕頭上;妳也可以為妳的母親做家務,讓她放松。然後,寫壹篇關於妳做了什麽的作文,註意妳做的時候是怎麽想的,妳媽媽收到妳的禮物有什麽變化,她是怎麽說的,怎麽做的,妳的感受等等。,就成了好文章。讀給她聽,她會更開心!”話語是指引,是鼓舞,更像是“皺壹池春水”的春風。學生心中充滿了對母親的感激,他們渴望感恩。周壹,呈現在我面前的是壹篇內容具體、充滿真情實感的作文,這不能不讓人相信,給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表達和拓展寫作思路的欲望,他們不會再為無話可說而苦惱。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活動是幼兒獲取寫作素材的重要手段。要解決學生的寫作素材問題,給學生創設壹個活動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活動中的作文訓練,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作文,在交際中應用。比如春暖花開的時候,帶學生去野外踏青,讓孩子們在溫暖的春風和油菜花的香味中,采擷野花,采摘馬蘭頭,甚至吟詩作畫;在天高雲淡的金秋,帶學生去菊花盛開的公園賞菊,去壹片金色的田野秋遊,幫助他們的工作;平時開展種花種菜、養小動物、做小科學實驗等活動;組織體育比賽,包括餃子和野餐;周日做小管家,和父母壹起去上課壹天,采訪父母,了解自己的出生和家庭背景等。這些活動豐富了學生的生活,激發了他們的寫作興趣,達到了“以情傳情”的境界。再加上老師的指導,學生的練習如何做到有意義、有序、合理?豐富學生課外實踐豐富多彩的生活,為語文課外實踐註入了新的內涵。學生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中完成作文,不會把它當成負擔,而是當成壹種有趣的活動,壹種對美好生活的享受。

3.“如果從紙上得來,妳會覺得淺薄,但妳永遠不會知道。”——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是的,知識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體現其實用性和價值,才能轉化為實踐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壹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當註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當是語文實踐”,並在其“實施建議”部分強調:“在課堂內外進行交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的語文實踐機會。“在我設計的課外練習中,很多同學需要綜合練習,比如“批判不規範的產品說明書”。老師們結合“3.15”消費者權益日,讓學生收集劣質的“產品手冊”,對其進行分析批評,指出其漏洞,幫助其改正。再比如安排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開展“錯別字清理”活動。學生利用周末在大街小巷的店名、招牌、廣告牌中發現許多錯別字,並與相關人員交談,指出錯別字,講述錯別字造成的危害,勸說改正。學生最喜歡“找茬”,大家對這個課外練習充滿了興趣。通過活動,壹些同學改變了以前作文和作業中壹些錯別字不著邊際的錯誤觀念,在與相關人員交談的過程中,口語交流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在完成這類課外練習的過程中,往往要讓學生不僅動口動眼,還要動手動腦,讓各種感官協同“戰鬥”,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食欲,讓他們躍躍欲試,變“要我做”為“我要做”,“不願意”為“願意”。再比如,春天來了,我設計安排了這樣壹個為期壹周的課外練習:首先,引導學生描繪春天:我在課後收集了有關春天的成語、對聯、諺語、詩歌、散文、故事等,把春天描繪得淋漓盡致;然後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出去感受春天:觀察春天的美景,享受春天的陽光,親吻春天的微風;在野外放五顏六色的風箏,在草地上滾幾圈,踢幾個球,跑幾圈...拍下春情的春景,讓美麗的春光永存。最後,讓孩子們以自己喜歡和擅長的形式贊美春天:喜歡畫畫的,喜歡寫文學的,擅長寫詩的,贊美大好春光的。這次情景主題練習,讓同學們拓展了“春”的知識,豐富了“春”的語言,體驗了“春”的美好,陶冶了熱愛自然的情操,同時培養了語言、空間、肢體動作、人際交往的智能,真是壹舉兩得。孩子做完這樣的練習會很開心的!

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離不開語文實踐。漢語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只要我們靈活把握時機,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引導學生在課外有效地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就能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發展,從而逐步培養出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同時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也鍛煉了我們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收集信息、學以致用等綜合能力。

4.“文章自以為是,代代相傳,是真的嗎?”——開展調查研究,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提起“探究”、“研究”這兩個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科學家、專業工作者,仿佛這是壹項神聖而神秘的工作,非壹般人所能及,更何況是我們小學生所能做的。現在“研究性課程”和“研究性學習”已經走進了基礎教育的課堂和小學生的生活。《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重要途徑,應積極改進。”在階段目標中,比如要求六年級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取信息,並嘗試撰寫簡單的研究報告”。“初步了解查找和使用信息的基本方法”。適當安排壹些具有探究價值的課外練習,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誘發學生挑戰頂尖的求知欲。

去年寒假,我給學生布置了壹個專門的作業,利用假期,圍繞“春節”這壹主題,從“飲食文化、文學藝術、民間藝術、民俗情趣”四個方面進行調查研究,寫壹份調查研究報告。寒假結束後,沒想到得到了壹個意外的驚喜:全班46個同學都完成了這份報告。學生的報告大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傳說、故事、事例、論據、抒情,有些地方還插入了與內容相關的圖片。每個學生都精心設計了封面。可以看出,同學們在這次作業上花了不少時間,但被問及感受時,他們都表示,“找資料、問別人、寫研究報告花了不少時間,但也學到了不少知識,很有意思。”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內心深處有壹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覺得自己是發現、研究和探索者。”孩子們最喜歡春節,關於春節的文化和習俗能吸引他們的興趣。對於第壹次接受這種課外實踐形式的他們來說,寫調查報告是壹個挑戰。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滿足了他們內心“根深蒂固的需求”,也壹定會得到學生的認可。學生們的這份調查報告不僅得到了學校領導和老師的高度贊揚,也引起了《海鹽日報》記者的極大興趣。記者專門采訪了我們班的學生,並於2003年2月19日在《海鹽日報》發表了通訊報道《壹份特殊的寒假作業》。

霍教授指出:“開放學習不僅改變了學生學習的場所和內容,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促使他們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生活。“這種探究式作業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作靈感,引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他們從自己的生活和周圍的環境中尋找有探究價值的對象或問題進行研究。壹個學期來,我們班有的同學研究了天寧寺的歷史,有的同學研究了住宅小區的環境衛生問題,有的同學還研究了住宅小區健身器材的使用和保護。這個專題練習使學生通過上網和去圖書館查資料,通過閱讀、傾聽、提問和思考,對問題有深刻的認識,並寫出有見地的調查報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學會了查閱資料、分析研究問題,豐富了知識,發揮了創造精神,有效提高了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

“國學的延伸等於生命的延伸”。語文課外學習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它就像壹個豐富而緊迫的“寶庫”,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課外練習的設計形式也是豐富多彩的。只要我們牢記“語文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拓展語文學習資源,創新課外練習設計,讓語文學習的觸角伸向小學生生活的每壹個角落,讓學生在廣闊的天地裏學習語文,從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營養,就會極大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升和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