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到了這個年齡,妳人生最黃金的時期已經過去,普通人會開始規劃自己的晚年,準備養老。按理說,在基層黨政機關身居要職、即將退休的人,此刻應該可以放松心情,準備幸福了,但50歲的周繼廷卻沒有按常理出牌。1997年初,他為自己的領導幹部“崗位輪換制”做出了表率,主動從基層機關退位,後投身前途未蔔的民辦高等教育領域,並取得了顯著成績。
周繼廷創辦的北京科技職業學院,家庭背景5萬起步,11年資產幾十億,學生4萬多人。奇跡般地成為中國民辦教育領域壹顆耀眼的明星。
要揭開北京科學院成功的奧秘,必須從北京科學院董事長、黨委書記周繼廷說起。這位“京科院之父”利用改革開放後民辦教育發展的大好機遇,帶領他的核心團隊壹路披荊斬棘,穿越層層迷霧,使京科院走上了成功之路。帶著探索的心情,教育與職業采訪了北科院的領導。
資本運作是第壹考慮。
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民辦高校的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在不斷融合、相互促進的過程中發展到了壹個新的增量期,但與歷史悠久、有國家財政支持的公辦高校相比,民辦高校整體上仍處於相對劣勢。眾多民辦高校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壹批優質的民辦教育機構憑借過硬的實力成功脫穎而出,北京教科院就是其中之壹。北京科學院從壹所依靠租用校舍的學校,發展到總建築面積70多萬平方米的兩個校區,成為北京乃至全國數壹數二的民辦高校,其成功的秘訣是什麽?
壹些民辦高校提出“教學質量決定民辦高校的生死存亡,尤其是在辦學初期”。周繼廷對此有不同看法。他認為:“社會上有壹種聲音,認為只有尊重教育的普遍規律,像公立高校壹樣註重質量,學校才能生存。這似乎是對的,但在我看來,私教不僅僅是講教育規律。民辦學校首先要立足市場,尊重市場的運行規律。雖然教育規律在民辦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如果不尊重經濟規律,按照市場運行規律辦事,無疑是必死無疑。因此,必須把教育規律特別是高職教育規律與經濟規律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民辦高職院校才能生存和發展。”
說到重視經濟規律的起源,周繼廷興致勃勃地講了壹個繪本的故事。
繪本是周繼廷那壹代人上小學時的主要課外讀物。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周繼廷幫同班壹個家境比較好的學生補習功課,得到了壹本叫《水淹七軍》的繪本。周繼廷把這本繪本拿到四年級學生中的“市場”,把這本新繪本借給別人1天,獲得兩本繪本5天閱讀權;這兩本漫畫書是用來從五年級換成四本漫畫書的,六年級又換成了八本。反反復復,周繼廷全班都有繪本看。由於周繼廷在班級裏管理兒童圖書很成功,校長讓他管理全校的圖書,所以全校有限的圖書資源都被周繼廷安排得很好。沒想到,這件事為他幾十年後的資本運作埋下了伏筆。
周繼廷將此總結為“資本交易流增值的時空觀”,即資本總是在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通過交易增值。周繼廷認為,今天北京科學院幾千萬甚至上億資金的順利運轉,得益於當時對繪本的管理,以及日後擔任縣委書記時積累的工作經驗。
當然,辦學遠比管理繪本復雜,但正是基於對資本形式的深入學習和透徹理解,加上勇於承擔風險,善於靈活運用各種資本形式,北京科學院才在管理實踐中數次突破生死關口,逐步做大做強。
從嚴治校育人。
北京科技職業學院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於2003年6月經教育部註冊成立。先後獲得“助學示範校”、“北京市綠化先進單位”、“全國優秀法制學校”等20多項榮譽稱號。這些成績與周繼廷“從嚴治校,以德育人”的教育方針是分不開的。
建校初期,周季廷琢磨了國外伊頓公學、西點軍校的管理辦法,考察了安、滬、廣等地的私立大學,並借鑒了北京幾所辦得好的私立大學的經驗,明確提出了“從嚴治校”的方針,並將其列為“從嚴治校、質量立校、人才強校、服務興校”四大方針之首
“其他的特點可以忽略,但是‘從嚴治校’的特點壹定要堅持。嚴是主要策略,愛是出發點。當嚴格的要求得到滿足,愛就會實現。”周繼廷認為,嚴與愛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是當前民辦高校不可或缺的管理原則。
“嚴”不僅是對京科院師生的要求,也是對周繼廷的要求。為了鞭策自己,他讓書法家寫下“憂為榮,松為亡”八個大字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貼在辦公室的墻上。這蒼涼蒼勁、固若金湯的八字,支撐著他奮鬥了11年。
周季廷還特別重視德育,稱之為北京科學院的“職業教育之魂”。從進校門後的“挫折教育”到“以黨建為先導、以信仰文化為核心內容、以三項制度為保障”的全程教育體系,以及在全校範圍內開展的“三感恩三關愛”活動實踐,與京科院的“德育”主題反復呼應。
周繼廷說:“人的理想、作風、意誌、信念、毅力等非智力因素都是通過生活和工作磨礪出來的。讀書很重要,但僅僅讀書是不夠的。把書上的道理用到實踐中去,才是讀書的目的。”
北京科學院八達嶺校區有題詞。正面是“育人報國”,背面是“祖國利益高於壹切”。這兩個口號時刻提醒著學生們,作為北京科學院的壹員,他們的責任和抱負,也是周品季廷對北京科學院的期望。
團隊合作出奇制勝。
無論哥倫布多麽強壯,他也不可能獨自發現新大陸。管理壹所學校也是如此。除了壹個決策型領導,壹個好的團隊也是必不可少的。周繼廷特別關註了北京科學院的團隊——董事會、校長辦公室和黨委的團隊。他認為,評價壹個單位的成熟度,主要看領導班子。能否形成凝聚力,是團隊成敗的關鍵。
以北科院黨委為例,黨建的發展引領了北科院學生精神文明建設,並滲透到學校的方方面面。就像中國古代詩人陶淵明說的“小雨從東方來,好風相伴。”。北科院黨建工作與學校各項工作的有機結合,形成了人心匯聚、人心振奮、人心振奮的人文氛圍,也被教育家陶希平先生稱為北科院做優做強的“秘密武器”。正是北科院人的協作和對學校發展的貢獻,才使得北科院成長至今。
在周繼廷看來,北京科學院的領導班子裏沒有奇才,但這些以職業教育為己任的人,都非常重視戰略利益和教育情懷,所以團結壹致。這樣壹個向心的“英雄譜”,可以說是北京科學院的壹大特色。
這樣的壹群英雄,為周繼廷的管理學派提供了堅實的後盾和基礎。在同心同德的環境下,北京科學院的學生受益最大。京科院的同學們談到自己的學校,總結出四個“幸福要素”,即學校環境優美、專業滿意、學習氛圍良好、課余生活豐富。這個看似簡單的快樂元素,傾註了北京科學院全體教職工的無數心血,也與周繼廷“教育就是服務,壹切為了學生”的辦學理念息息相關。
因材施教促進就業
眾所周知,進入民辦職業院校的學生,很多都是高考失利的學生。除了恢復他們的信心,科學的教育方法至關重要。北京科學院根據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論,提出了“人人有才,無人全才,因材施教,人人成功”的響亮口號。
北京教科院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新理念,與舊的私塾式的“因材施教”有很大不同。它是基於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能”教育理論的壹種新的現代教育理念。
根據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論,人的智能是多樣的,有八種基本智能:言語-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自知-內省智能、溝通-交流智能和自然智能。如果僅以某種智力標準來衡量壹個人,他可能是壹個“學習能力差的人”;如果用另壹種智力標準來衡量,他可能是壹個“好的學習者”。北京科學院“因材施教”的理念應運而生,打破了“好學生”和“差生”的僵化界限,提出了“人人有才,無人全能,因材施教,人人成功”的響亮口號,並指導教學實踐。
教育家陶希平把因材施教的探索比作“根雕原理”,即通過藝術家對根的挑選,把看似不值錢的“棄荒”根加工制作成價值連城的藝術品。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提供合格的人才,但如今就業難已經成為壹個社會問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教育”這個根源入手。
談到就業,周繼廷不無感慨:“當今社會的壹個突出矛盾是‘有工作的人卻沒有工作’,這對社會是壞事,對辦學來說也是機遇,把學生培養成就業廣譜、專業的後備軍,增加他們的就業機會,提升他們的就業權重,無異於霜雪時節傲立的秋菊,獨領風騷。”
關於職業教育,教育部要求“以服務為導向,以就業為導向,校企合作”。北京科學院正是通過“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利用價值上億元的校內實驗實訓設備和校外實習基地,產學結合,根據新的社會需求,采取訂單式教育和多種市場化方式培養新型人才。
同時,學校還成立了專業指導和校企合作委員會,北京600多家企業與學校建立了實習就業合作關系。為了貼近市場,北科院請企業管理者對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要求提出建議,請專業技術人員指導實踐課程,將實訓與提前入職相結合,讓學生在生產壹線學習知識、實踐技能。
北京科學院以就業為導向的培養模式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壹個企業老板曾經誇過京科院的畢業生,說我們用了壹些名牌大學的畢業生、碩士生、MBA,感覺他們對企業、對工作崗位的理解不強,很多高校對畢業生就業還不夠重視。像京科院這樣明確提出“學專業是為了就業”的目標是很好的,這種辦學思路應該大力提倡。
在講述了過去的成功經驗後,周繼廷也坦誠地談到了北大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比如如何提高教師的素質,如何解決學生的素質問題,如何保證北大有充足的資金,在閑暇之余用資金投入換取素質的提高,但同時他也相信每壹個問題都會讓北大向前邁進壹步,這讓他頗有感觸。
展望未來,周繼庭躊躇滿誌:“未來中國的民辦教育將從春秋戰國進入戰國時代,強者為先。北科院正在向‘壹流北京、聞名中國、世界聞名’的目標邁進。”
單純,執著——這是外界對周繼廷的評價。在北科人眼裏,他們更接近周書記。在采訪中,這位閱盡滄桑的長者表現出了自己非常坦率自然的壹面。回想起當年慷慨激昂的地方,不禁怒火中燒,或起身打手勢,或開懷大笑。我們見過壹個人,年過六旬,卻依然有理想,燃燒著生活的激情。正所謂“輝煌極平淡,在平淡中,我能看到輝煌。”在周繼廷身上,我們看到了北京科學院的未來,在北京科學院,我們看到了中國民辦教育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