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接原因:
由於德國在山東的侵略行徑,使得山東人民對外國侵略者極為反感。早在1897年就發生了巨野教案,山東巡撫李秉衡因此被貶職。在此之後,山東的民教矛盾有增無減。
1897年,山東冠縣飛地梨園屯(今邢臺市威縣)村民與教堂因歷史上的土地糾紛引起沖突。威縣梅花拳師趙三多應村民閻書勤等的邀請,前往援助。後趙三多將梅花拳改名為義和拳。
2、根本原因:
19世紀末,各帝國主義瘋狂侵略中國邊疆和鄰近國家,中國邊疆地區出現了新的危機。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在經濟上向中國大量輸出資本,在政治上則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
在文化上他們通過教會深入中國城市和鄉村進行侵略活動,使民族危機愈加嚴重,終於爆發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
3、其他原因:
1898年6月,山東巡撫張汝梅上奏朝廷,認為義和拳本屬鄉團,建議“改拳勇為民團”。並明確說義和拳就是“義和團”,在清朝官員中首次提出了“義和團”的概念。
同年10月趙三多等人在冠縣飛地蔣家莊(今邢臺市威縣)豎起“扶清滅洋”的旗幟“起義”,遭清軍鎮壓而失敗。
次年(1899年),山東平原縣知縣蔣楷鎮壓義和團,當地義和拳首領李長水請求荏平、高唐等地的義和拳首領朱紅燈支援,朱紅燈在杠子李莊整齊隊伍正式豎起了“天下義和拳興清滅洋”旗幟。
10月11日,蔣楷率領勇役數十人前來鎮壓,被義和拳打敗。這次事件後來被稱為“平原起義”。
擴展資料:
1、歷史背景
甲午戰爭中中國戰敗,再次引起歐洲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1896年,有意瓜分中國的歐洲強國,對清政府提出無理要求,並要求準許修建鐵路和采礦。
1897年11月,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兩名德國傳教士能方濟(Franz Niez)及理加略(Richard Heule)被沖入教堂的村民打死(起因不明)。
德國立即作出了反應,乘機出兵占據了膠州灣和膠澳(今青島)。德皇更對其艦隊訓言,謂:“如中國阻撓我事,以老拳揮之”。接下來的壹個月,俄軍進駐了遼陽南方的旅順,英國和法國分別派兵占領威海和廣州灣(今廣東湛江)。
由於德國在山東的侵略行徑,使得山東人民對外國侵略者極為反感。1897年發生的曹州教案使山東巡撫李秉衡被貶職。在此之後,山東的民教矛盾有增無減。
1897年,山東冠縣飛地梨園屯(今邢臺市威縣)村民與教堂因歷史上的土地糾紛引起沖突。威縣梅花拳師趙三多應村民閻書勤等的邀請,前往援助。後趙三多將梅花拳改名為義和拳。
1898年6月,山東巡撫張汝梅上奏朝廷,認為義和拳本屬鄉團,建議“改拳勇為民團”。並明確說義和拳就是“義和團”,在清朝官員中首次提出了“義和團”的概念。
同年10月趙三多等人在冠縣飛地蔣家莊(今邢臺市威縣)豎起“扶清滅洋”的旗幟“起義”,遭清軍鎮壓而失敗。
1899年,捐官出身的漢裔旗人毓賢出任山東巡撫,提出“民可用,團應撫,匪必剿”,對義和拳采用撫的辦法,將其招安納入民團。於是義和拳成了“義和團”,而口號亦由“反清復明”改成“扶清滅洋”。
2、義和團運動失敗原因:
義和團運動的領導階級是農民階級,基本群眾是農民和小手工業者,提不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最初,他們是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屢遭清政府的鎮壓。在嚴重的民族危機面前,義和團把鬥爭的矛頭直指帝國主義,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
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為了躲開義和團運動打擊鋒芒,被迫采取假宣戰,真投降的欺騙手法,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鎮壓義和團運動,使義和團處於內外夾攻的境地。 在國內外敵人的夾擊下遭到了失敗。
百度百科-義和團運動
百度百科-義和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