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所表現出來的反帝徹底性,是以前歷次愛國反帝運動所不具備的。在此以前,中國人為挽救民族危亡,曾掀起過太平天國運動、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大規模的反帝反封建鬥爭。但在發展過程中,這些革命鬥爭都存在著某種幼稚病,要麽將主要目標集中於反對封建勢力,對帝國主義則抱有壹定程度的幻想,缺乏明確的反帝目標和堅決的反帝決心,如維新運動和辛亥革命;要麽缺乏必要的反帝鬥爭的策略,對帝國主義本質認識不清,出現盲目排外傾向,如義和團運動。五四運動則不然。五四時期的人們,民族意識高漲。巴黎和會上中國收回山東權益的合理要求被否定,使中國先進分子看到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當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國內後,有人在《每周評論》上指出:“巴黎的和會,各國都重本國的權利,什麽公理,什麽永久和平,什麽威爾遜總統十四條宣言,都成了壹文不值的空話。”此前人們以為“公理戰勝”,現在則看到,還是帝國主義的權力戰勝了,壹度對帝國主義抱有的幻想破滅了。五四運動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內懲國賊、外爭國權”口號,把鬥爭的矛頭直接指向近代中國的兩大敵人——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
五四運動表現出來的徹底反封建性,首先體現在,它將鬥爭目標針對封建勢力的總代表——北洋軍閥政府,指向那些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賣國賊。廣大青年學生和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及部分資產階級,聯合行動,不畏強權,不怕反動政府的威脅和鎮壓,不受反動政府的利誘,表現了壹種不達目標決不罷休的決心。這種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是近代以來反對封建統治者鬥爭傳統的繼續和發展。值得註意的是,在反對無恥勾結帝國主義的北洋軍閥政府時,覺悟的人們提出了根本改造中國社會的主張,“另起爐竈,組織新政府”,為中國先進分子進壹步提出“根本改造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主張奠定了基礎。
五四運動所表現出來的徹底反封建性,還表現在對封建主義的猛烈抨擊和對民主科學精神的追求上。以往的反封建鬥爭,多以當權的封建統治者為直接對象,雖也對封建主義進行批判,但其深度和規模都無法與五四運動同日而語。五四運動既是壹場反帝反封建的政治運動,又是壹場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啟蒙運動、思想解放運動。在新文化運動中,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已經開始從思想文化領域向封建主義展開了猛烈的、不妥協的鬥爭。所謂反封建主義的徹底性,是指它的堅決性而言的,即徹底與封建文化決裂,猛烈向中國封建主義進攻,用陳獨秀的話說就是“拖四十二生的大炮”,向之猛烈轟擊。他公開聲明:“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壹切政府的迫壓,社會的攻擊笑罵,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這是何等的勇猛與無畏!五四運動的參加者許德珩回憶說:“同樣是愛國的革命運動,然而五四運動卻高於辛亥革命。高在哪裏呢?高就高在它從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中,進壹步明確認識到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是我們國家民族的死敵,為了救國救民必須與之作殊死的戰鬥。”在封建主義根深蒂固的國度裏,能夠以無畏的革命氣概,大聲呼喊“民主、自由、平等”的口號,真是破天荒的壯舉。
其次,五四運動所倡導的民主與科學,是壹面不朽的光輝旗幟以民主與科學為核心的五四精神,是壹種愛國主義的精神,更是壹種革命的精神,它激勵著壹代又壹代中國青年追求進步和光明。
五四時期所倡導的民主,並非僅僅指作為政治制度的民主,而是泛指民主觀念和民主精神,是壹種與封建倫理道德和專制制度相對立的精神。“法律上之平等人權,倫理上之獨立人格,學術上之破除迷信,思想自由”,就是對五四時期民主涵意的概括。作為五四新文化旗幟的科學,並不是單指提倡自然科學的具體研究,而是提倡科學精神或科學思想。民主是專制主義的對立物,科學是蒙昧主義的對立物。主張自由平等和個性解放的民主精神與反對愚昧落後和迷信盲從的科學精神,在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和蒙昧主義的目標下緊密地結合起來,成為五四時期反對封建主義的壹面光輝的旗幟。以民主和科學為核心的五四精神,是壹種革命的精神。
最後,五四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貢獻,就是以徹底的批判精神從思想上動搖了封建主義的統治,促進了人們思想的空前解放。在“德先生”、 “賽先生”旗幟引導下的徹底的反封建鬥爭,與戊戌和辛亥時期的反封建相比,更加旗幟鮮明,更加豐富多采,更加理直氣壯。沒有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啟蒙和思想解放,就沒有五四如此宏大的群眾愛國運動,更不會出現五四運動後的馬克思主義傳播高潮。毛澤東贊譽說: “五四運動所進行的文化革命則是徹底地反對封建文化的運動,自有中國歷史以來,還沒有過這樣偉大而徹底的文化革命。當時以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為文化革命的兩大旗幟,立下了偉大的功勞。”
另外,五四新文化運動發生在資本主義衰敗、社會主義興盛的世界發展大趨勢中,發生在辛亥革命失敗、十月革命勝利和中國無產階級發展壯大之時,就必然為社會主義新思想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掃清道路。五四運動後,社會主義思潮勃興,馬克思主義引起人們的廣泛註意。五四時期的思想大解放,為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條件。中國***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是在這種歷史前提下產生的,這是五四運動發展演化的內在邏輯,是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
總之,五四運動是壹場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它標誌著中國民主革命進入了壹個嶄新的階段,掀開了近代中國爭取民族解放和民族振興偉大鬥爭的序幕。五四運動昭示人們,反帝反封建是民族救亡的必由之路;愛國、進步、民主和科學,是民族復興的精神支柱;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標誌著國家發展的方向。這就是五四運動的偉大歷史意義。
從它的現實意義來看,五四運動孕育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成為中國人民和中國青年在黨的領導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的寶貴精神財富。五四精神的核心,是偉大的愛國主義。五四運動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我國幾千年來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源泉。
振興中華:“振興中華”的口號,是孫中山1894年在《興中會宣言》中最早提出來的。從那之後,大多數愛國誌士無不以此為終生奮鬥的最終目的。可以說,中國從此之後的壹切革命鬥爭,無壹不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所取得的壹切進步和成就,無壹不是由於它的催動和鼓舞。五四運動的發生,就是這種精神的直接繼續。愛國學生的奔走呼號,浴血奮鬥,廣大知識分子、市民、工人的積極響應和支援,最根本的動因就在於此。響遍全國的“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喚醒同胞,壹致救國”等口號,最根本的含義也在於此。有的人當時在思想上雖然還沒有明確認識到這壹點,純粹為愛國熱情所驅使,但他們愛國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保持中國的落後,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挽救中國的危亡,改變中國的落後面貌,振興中華民族。
愛國主義:在五四運動中,廣大學生之所以不顧高壓,奔走呼號,他們的愛國行動之所以能得到各界知名人士、上層人物和廣大工商界群眾的支持,就是由於愛國主義的有力號召,愛國精神的強烈感染。今天,要勝利跨人21世紀,實現四個現代化,真正使中華民族振興起來,更要大力發揚愛國主義。
民主精神:新文化運動最先提出科學與人權並重(青年雜誌創刊詞中的提法),隨後講“賽先生”(科學)和“德先生”(民主,當時把人權和民主當作基本上同壹的概念)。後來“賽先生”和“德先生”成為“賽同誌”和“德同誌”,就是說,民主和科學壹道,是中國***產黨歷來為之奮鬥的目標。在五四運動中,民主即“德先生”是壹面反封建、反專制的大旗,大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五四愛國運動之所以能夠發生,與民主精神的推動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民主的啟蒙和民主意識的覺醒,就不可能發生那麽大規模的愛國運動。現在,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在許多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距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目標還相差甚遠。要想盡快振興中華民族,就應該繼續高舉“德先生”的大旗,發揚民主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科學精神:在五四運動中,科學即“賽先生”與“德先生”壹樣,是反封建、反迷信的另外壹面大旗,並有力地促進了民主意識的發揚,反封建鬥爭的開展。陳獨秀在《敬告青年》壹文中提出的六條新的思想,第六條就是“科學的而非想象的”。他說:“近代歐洲之所以優越他族者,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之下,若舟車之有兩輪焉”,“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並重。”①[《獨秀文存》,第9頁,安徽人民出版社,合肥,1987。]因此,在發揚民主精神的同時,還應該發揚科學精神。
解放思想:在五四時期,先進的思想家們大膽地沖破舊傳統,提出了許多振聾發聵的主張,出現了壹種在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並有力地帶動了其他領域的大解放。正如毛澤東當時所形容的:“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經濟的解放,男女的解放,教育的解放,都要從九重冤獄,求見青天。”
五四運動已經載入了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那壹代青年早已完成了歷史賦予他們的使命。新壹代的青年朋友們,讓我們繼承和發揚五四光榮傳統,繼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