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lefoods分布在全美各州。
健康食品超市Whole Foods Market Inc.是壹家連鎖超市,建於1980年。Whole Foods可不是壹般的食品零售商,它是美國“新生活運動”的弄潮兒。它所提倡的高質量生活、綠色健康食品和環境保護,壹下子擊中了美國中產階級的神經敏感點。常去Whole Foods的顧客,對它有著宗教般的虔誠。Whole Foods壹度被比作“有機食品界的Google”,而它的老板就是“綠色食品業的比爾蓋茨”。?
Whole Foods專賣的綠色食品,盡量減少加工處理,也不含有轉基因、人造色素和防腐劑。Whole Foods的創辦者認為,只有這樣的食品,味道才最鮮美也最有營養。他們還堅信“食物鏈、人類、大地母親,交織成精美的良性循環,互相依賴的***存體”。?
我開始不明白,食品店還能賣出什麽特殊花樣不成?Whole Foods在紐約曼哈頓西部Columbus Circle的第壹家分店剛壹開張,我便趕去湊熱鬧。那場面可真叫火!30個收款臺都排滿了,等著交錢的長隊得繞上好幾圈。這是Whole Foods超市最大的分店,***有5.9萬平方英尺;它不像紐約城裏的其他食品店,架子擠著架子,兩行間連兒童推車都過不去。這家店屋頂高,貨架間距離寬松,走在店裏,不覺著憋氣;地板鋪地,柔和的燈光,貨物擺得賞心悅目,舒適的環境讓人流連忘返。這裏的熟食很有名,有亞洲食品臺,摩洛哥食品臺,各種色拉***40多種,匹薩餅也有十幾樣;糕點臺,咖啡茶臺,香氣撲鼻;生魚片櫃臺,高峰時間有11個營業員為顧客服務。Whole Foods成了曼哈頓西部白領階層的領地,下班順便帶點東西回家,要不幹脆在店裏連晚飯也壹塊兒吃了。?
Whole Foods吸引顧客的不光是琳瑯滿目的商品、寬敞舒服的商店,更重要的是它為顧客提供壹種新的生活方式,以及顧客認同的價值理念。雖然Whole Foods的食品比壹般食品貴很多,但顧客好像還能接受,因為他們覺得自然有機食品是高質量、有品位的,有益於身體健康;而且他們覺得,通過Whole Foods,間接聲援當地的個體小農,支持有機農耕,提倡環境保護,他們所付的昂貴價格裏也有對社會的壹份貢獻。我有個朋友,買衛生紙為省幾分錢可以跑好幾家店,可並不在乎多花好幾塊錢在Whole Foods買雞鴨牛肉。他告訴我,Whole Foods的肉類食品不含催生荷爾蒙,沒有註射過抗菌素,而且飼養過程中受到善待和保護。他覺得,吃這樣的雞鴨要人道得多,貴壹點也值。?
食品超市本是薄利的商業,但Whole Foods從賣食品變成賣生活方式,這就是它的過人之處。在這些東西背後,更重要的是Whole Foods在實踐壹個新的商業模式——“有覺悟的資本主義”。?
奇人馬基的《獨立宣言》?
說到這個有覺悟的資本主義經營概念,不得不先講壹講Whole Foods的創建人約翰馬基(John Mackey)。這老兄是個神人,六進六出大學,修了130個學時的宗教和哲學課程,試圖尋找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找到了沒有,我不知道,反正學位是壹個也沒拿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積極參與反文化運動,後來練打坐,修瑜伽,又專攻生態學,最終變成了壹個素食者。在政治上,他壹度是激進的左派,認為商業是邪惡的,自私謀利,壹無可取。?
馬基在1978年和他的女朋友投資45000美元開了壹家3000平方英尺的自然食品店,叫“Safer Way”。幾年後,該店擴建,改稱健康食品,這就是現在的Whole Foods的前身。馬基辦企業後馬上發現,左派關於商業是靠剝削而謀取利益的這套理論,無法解釋和指導現實。他認為,商業交易是自願合作——競爭使妳不能強迫顧客買妳的產品;雇員不滿意可以辭職換工作,投資者也可以隨時撤資。於是,他放棄了左派信仰,變成了自由派。但他覺得,左派的理想化對年輕人仍有很大的吸引力,他想用這樣的理想主義來指導他的事業,嘗試壹種新的市場經營的方式。馬基稱之為conscious capitalism(“有覺悟的資本主義”)。?
Whole Foods就是馬基商業哲學和倫理的實踐。首先,Whole Foods與眾不同,有它自己的《獨立宣言》,全文1571 字,比美國的《獨立宣言》還多249個字。這份宣言是在1985年由60個雇員用自己的時間起草的,而後又幾經修改。Whole Foods對遠景的關懷,早已超過壹個零售食品商的眼界——它的口號是“健康的食品,強健的人類,生機勃勃的星球”。?
依照“有覺悟的資本主義”的說法,顧客、雇員、供應商、投資人、社區和生態環境,是構成這壹體系所不可缺少的利益相關者。Whole Foods 強調顧客至上,顧客是它的命脈,沒有顧客還談什麽生意呢?所以,Whole Foods的成功應該反映在顧客的滿意程度上,而不僅僅是股票的回報。?
Whole Foods非常重視團隊概念,把每個商店的職工分為八個團隊,包括海鮮隊、收銀隊、幹貨組等,商店的業績完全取決於每個團隊及每個員工的盡心盡力。Whole Foods喜歡雇用對健康食品有激情的人,把新職員分在其中的壹個團隊裏,先試用四個星期,然後全團隊投票決定此人是否合格,過了這壹關,才可以長期被雇用。因為職工的獎金是和他們團隊的業績緊密連在壹起的,所以團隊的每個成員都很在意雇員的選用和聘請,新的雇員得確保不拖後腿而能為團隊做貢獻。?
Whole Foods的雇員工資福利比同行人高很多,《財富》雜誌每年評出“100最佳就職公司”,2007年Whole Foods被列為第五位。這是Whole Foods 第十年名列其榜。?
Whole Foods鼓勵自己的職工參與社區建設,公司也每年拿出5%的稅後利潤,捐獻給慈善事業。Whole Foods認為,它的商業成功是和商店所在的社區生活緊密聯在壹起的,和環境保護也分不開。Whole Foods強調回收,堅持多次性的包裝或減少包裝,還提倡節能節水。?
Whole Foods有獨特的企業文化。首先是管理上沒有秘密,連工資都公布。工資和女人的年齡本是談話的禁區;我在美國工作這麽久,都不知道自己的好朋友掙多少,更不要說壹般的同事了。可是Whole Foods偏偏與眾不同,在每家店裏都有壹本工資單,雇員可以隨便翻看。Whole Foods當然也講投資回報,因為利潤是企業存在、發展和成功的基礎。但是,Whole Foods認為利潤要分享,職工擁有絕大多數的股票購置權。公司還規定,管理人員不得掙超過平均職工收入的14倍,最近這個上限升到了19倍。馬基只象征性地拿1美元年薪。美國許多大企業總裁的工資是普通職工的幾百倍,甚至上千倍。相形之下,Whole Foods的制度不免曲高和寡,但是馬基的做法卻深得人心。?
Whole Foods是怎麽變成了善待動物的倡導者呢?這裏有壹個關於“鴨夫人”的插曲。在健康食品公司2003年的年會上,“提高農場動物生存狀況”的組織人Lauren Ornelas搶過話筒,慷慨激昂地大講農場養鴨方式如何不人道。馬基的答復是,“我們公司的標準在同行中已經夠高了,妳去找別人的麻煩吧。”他說完就離開講臺,走出了會場。他的下屬見老板發怒了,紛紛離場,另外還有幾個持股人也尾隨而出,好像是集體示威。其實馬基當時不過是去上廁所,他的下屬完全誤解了他的意思。這壹事件第二天就見了報,鬧得沸沸揚揚。?
此事過後,馬基想鬧明白這位“鴨夫人”怎麽會對如何養鴨有這麽強烈的反應。他拿出以往尋找人生真理和解決企業難題的勁頭,開始攻讀有關動物權利、動物保護方面的書籍,這才發現“鴨夫人”是對的,農場飼養動物的不人道實在是讓人汗顏。鴨子養在籠子裏,壹輩子沒有下水遊過泳,根本違背動物的生理需求,這怎麽行?他馬上給Lauren Ornelas寫了電子郵件,想聽取她的意見,問她Whole Foods如何能夠改善現狀。於是,Whole Foods借助其購買實力,給為他們提供各種肉類的農牧場,規定了嚴格的善待動物的標準。?
不是所有人都是Whole Foods和馬基的啦啦隊。有的人給Whole Foods起外號叫“Whole Paycheck”——全張支票,嘲笑它的價錢太貴了。有的人抨擊它善待動物的規定太虛偽,遊泳散步的鴨和雞,不也壹樣要被宰殺蒸煮、淪為腹中之物嗎?有人做過調查,發現商店裏的有機食品很少出自當地的個體農場,大多是加州大農場的產品。?
理想與現實?
馬基曾經與著名經濟學家弗利德曼(MiltonFriedman)有過壹場激烈的辯論。?
馬基堅決反對“企業的社會職責就是提高企業的利潤”——這個弗利德曼早在37年前就提出的傳統觀念。弗利德曼覺得,除去言詞修飾,馬基和他的觀點是壹致的;Whole Foods的企業所為,完全符合他提出的企業經營原則。此外,弗利德曼不同意馬基的“慈善企業”的論點。他認為馬基每年捐5%純利潤給慈善事業,是把股東們應得的利潤轉給社會。可是又有誰能保證慈善機構就能合理有效地使用這筆錢呢?此利潤重新投入擴大再生產,也許會創造出更多的財富,效果豈不更好嗎??
馬基回復說,他的觀點和弗利德曼決不相同,因為在弗利德曼看來,利潤就是目的,而馬基並不認為利潤是企業存在的惟壹理由。他打比方說,“在我的婚姻裏,我夫人的幸福本身就是壹個目的,她幸福我才能幸福;愛使我把我夫人的幸福放在首位,在使她幸福的過程中,我也得到幸福。生意也是這樣,最成功的商業總是把顧客放在首位。而以利益為中心的商業,顧客滿意是達到最大營利的手段。但是以顧客為中心的企業,顧客滿意本身就是目的”;利潤是必要的,是商業生存的基礎,但絕不是惟壹的目的。他質問,顧客到我們商店,難道他們會說,我真高興到貴店購物,因為我要幫助妳們謀取最大的利潤;妳的雇員來上班,難道是因為他們壹心壹意讓企業賺到最高利潤?社區歡迎我們,絕不是因為他們要幫我們賺到最多的錢。?
馬基總結道,Whole Foods的經營不是僅為了哪壹個,而是為了全部六個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即顧客、雇員、供應商、投資者、社區和生態環境。?
其實,這場辯論並不僅僅是理念上的沖突;弗利德曼沒有提出新理論,只是描述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經營現狀。而馬基的經營模式,正是對現實的挑戰。Whole Foods的成功與否,取決於馬基有沒有可能在資本主義體系裏實現壹次革命;而這場革命是否徹底,也仍然大可疑問。在商業角逐的競爭場上,什麽樣的理想能不變質褪色?馬基那套為人類福祉而奮鬥的允諾,又如何能夠全盤兌現而不打折扣呢?如果在商場的激烈競爭中敗下陣來,馬基的崇高理念也就無從談起了——這正是Whole Foods的“有覺悟的資本主義”面臨的悖論。?
馬基認為,“通過季報和年報來判斷壹個公司的發展是愚蠢的,我永遠不會向華爾街的規則妥協。”馬基可以不妥協,但Whole Foods是上市公司,它必須遵守華爾街的規則,否則,股市立即就可以對它施以顏色,決不心慈手軟。?
2006年11月3日,Whole Foods的股價壹天內跌了13.86美元,相當於23%。這個跌法讓人疑心Whole Foods陷入了什麽困境。其實,它的業績還是很可觀的,只是2007財年的同家商店的銷售增長率(comparable store sales growth)預計在6%-8%,低於華爾街期待的12%-14%。?
Whole Foods增長減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競爭增加,Whole Foods的成功引來了其他商家的效仿。2006年,傳統食品超市Safeway在其1761家分店裏推出“O”牌有機食品線,***有150種產品,銷售額達1.6億美元。商業巨頭沃爾瑪也決定增加有機食品的銷售,並且表示要降低20%-30%的價格,將有機食品大眾化,讓更多的人能夠買得起。?
沃爾瑪以“最低的價格”為口號,代表與Whole Foods相反的經營思想——不惜壹切,降低成本,廉價多銷,追求最大利潤。沃爾瑪具有巨大的購買實力,它的每壹舉動都會為許多產業帶來許多根本性的變化。毫無疑問,它將有機食品大眾化,會徹底改變有機食品的生產過程。沃爾瑪的壹位高級經理稱,“有機農業只是農耕的壹種方法,談不上什麽好壞。有機食品就和其他沃爾瑪賣的商品壹樣,顧客有需要,沃爾瑪就提供。”?
Whole Foods股票大跌,華爾街分析員頓時分成兩派:壹派立即宣判其“死刑”——Whole Foods增長幅度減慢,已不是高增長性股票,建議迅速拋出;另壹派認為,Whole Foods還不到曲終人散的時候,股價下滑不過是壹次調整,有遠見的投資者應該趁機買進。
Whole Foods還是不是好股票,壹時未見分曉。Whole Foods“有覺悟的資本主義”模式也前途未蔔。雖然馬基有崇高的理想和道德,但有多少顧客會死心塌地奉陪到底?並不是人人都情願或有能力多付幾塊錢去吃遊過泳、散過步的鴨子。Whole Foods與沃爾瑪之戰,才剛剛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