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改。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這部法律總結了中國* * *生產黨過去領導土地改革的歷史經驗,適應了新中國成立後的新形勢,成為指導新解放區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據。
2.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954年9月召開第壹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5年3月召開的中國全國代表大會,總結了反對野心家高崗、饒漱石分裂黨、篡奪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陰謀詭計的鬥爭,加強了團結。
3.改革開放創建經濟特區。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的建立,是對外開放的重要步驟,是利用外資、技術和管理經驗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全新嘗試,取得了巨大成就。
4.壹國兩制。
為了解決港澳臺問題,實現祖國統壹,鄧小平尊重歷史和現狀,從實際出發,提出了“壹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即在中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在港澳臺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5.香港回歸。
1997 7月1日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淩晨,中英兩國政府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香港舉行,宣布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
6.北京奧運會。
21世紀,中國再次做出支持北京申辦2008年第29屆奧運會的決定,13億中國人民再次向國際社會表達了對舉辦奧運會的熱切期待。2001 7月13日,國際奧委會做出決定,將第29屆奧運會主辦權授予中國。
擴展數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始於1949,10,1的開國大典,以1978的中國* * *產黨十壹屆三中全會為標誌,可分為毛澤東時代(1949至1978)。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起源。
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中國民主* * *與國家”。
8月30日,毛澤東在給響應五壹口號的各民主黨派的電報中使用了“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壹詞。後來這個名字就壹直用著。在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委員會第壹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毛澤東反復喊了三個口號,包括“中國人民民主和國家萬歲”。
7月1949,第四組部分代表提出不同意見,認為名稱過長,使用繁瑣。所以還有另外兩種不同的方案。
壹是把“人民民主共和國”改成“人民民主共和國”,以後進入社會主義再改成“社會主義民主共和國”;第二,清華大學教授張奚若提出“中國人民是* * *和國家”。
對此,經過討論認為,英文單詞“democracy”和“* * *和”在字面意思上沒有區別,但在中國被翻譯成了兩個不同的短語,因此在國名中同時出現“democracy”和“* * *和”是重復的。最後決定采納張奚若的意見,去掉“民主”,用“中國人”。
百度百科-中國人和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