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資氮”復活了,又轉投胎了

“資氮”復活了,又轉投胎了

進入2022年不久的1月上旬,“資氮”又回到了我們的生活中。這個陌生而又熟悉的名稱,曾經讓上萬名職工家屬與它心心相印,到哪都讓人感到親切。

經冷水江市政府批準,寶興社區居委會從今年起正式更名為“資氮社區居委會”,納入城市社區管理。作為資氮人,是不是覺得“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資氮”借社區回歸了。可那曾經最重要的壹部分——生產區,在湖北宜化荒廢近6年後,以抵債的形式轉手給了冷水江市的“城建投”,“資氮”又再次轉投胎。

略有思,把曾經的文字又整理了壹下,算是再次重溫歷史吧!

上個世紀的1966年的7月,國務院在武漢召開了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也即第壹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批準了在湖南新建壹座大型化肥廠。這套裝置,就是我們國家那場“大運動”開展前從東德引進的最後壹套大型氮肥成套設備。而這時的湖南省編制的第四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草案)中,就有“1971年做到全省平均每個縣壹個小氮肥廠。湘江氮肥廠二期建成,資江氮肥廠簡易投產”的表述。即便如此,重點工程建設不得不讓位於“運動”基本處於停頓狀態了。1969年的真寶島事件的發生,觸動了當時中央的“神經”,壹度嚴重受阻的三線建設作為壓倒壹切的中心任務被提到了各級政府的工作日程上。也就是從1969年夏開始,湖南掀起了三線建設高潮。就這樣,資江氮肥廠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正式動工興建了。

根據有關資料,資氮最初的廠名是“湘西氮肥廠”,廠址選定在新化縣的福堂。1967年由化工部第四、第七設計院,鐵道部第四設計院,省電力設計院,長沙有色冶金設計院,省航運局設計院,省城市建築設計院完成最初的設計。在選定廠址的過程中,選廠工作組提出了“東、南、西、北”四個方案,最後確定的的是“南”方案,即“四方山”方案。由於廠址就在大乘山腳下,緊鄰資江,於是,廠名最後確定為資江氮肥廠。1969年10月,資江氮肥廠正式動工新建。

資氮雖說是湖南三大氮肥廠之壹,但最初卻是為軍工配套的項目。1975年我進廠時,跟隨師傅在空分工段進行有關試車投產的相關設備安裝調試工作。那時,精細分廠地面還躺有許多大型不銹鋼塔的部件。師傅告訴我,這是準備生產濃硝酸的。學過化學的就知道,濃硝酸可是生產炸藥的基本化工原料。不久,這些設備又在不知不覺中運走了。空出來的場地變成了後來的精細分廠,生產甲醇等精細化工產品。

由於突出了“備戰”,片面強調建立獨立的小而全的工業體系,但凡三線建設的所有大型工程,都在大搞基本建設,以至於戰線過長,攤子過大,人力、物力、財力越來越難以承受,結果造成建設周期大大延長。資氮也不例外。湖南第四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中表述的1971年資江氮肥廠“簡易投產”未能實現。加之“運動”後期政治運動的叠出,整個工程確實受到不小的影響。

1975年6月底,石油化工部在資氮召開化肥建設現場會。當時有壹個口號,叫做“化肥不進口,全靠自己幹,橫下壹條心,拿下三千萬”。這是1973年國家計劃會議上提出的口號,意思是中國要在化肥生產上獨立自主,不靠進口。這個“三千萬”也就是當時我們國家要達到的化肥生產目標。

為何這個現場會要在資氮召開呢?這是由於省裏看到攤子過大,戰線過長存在的問題,提出確保重點工程建設。同時,來自全國各地建設者排除幹擾,奮力建設,在1975年前後壹年多的時間裏,基建投資形勢特別喜人。可以說,資江氮肥廠第壹期工程要在1975年年底建成已成為決策者和建設者心中不容置疑的事實。

於是,石油化工部想通過這個現場會,壹來對資氮基本建設取得的成績予以肯定,二來是要對全國化肥基本建設起到壹個促進作用,為實現口號中的“三千萬”鼓勁。建國後湖南大事記中有這樣的敘述:1975年12月26日,資氮第壹期工程建成投產。1977年9月11日,全省第二座化肥廠“資氮”建成。

1977年資氮建成,其實就是說資氮已經開始按照設計要求,開始生產尿素了。可以說,資江氮肥廠的建成,對改變湘中地區的工業布局,支援湖南省的農業生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至於38年來,資氮為國家,為農業所做出的貢獻,數千職工獻青春、獻子孫的可歌可泣,那已經不是隨便幾句話就可以說得清楚的了。

誠然,資氮的誕生凝聚了國家和建設者的心血,但由於三線建設是在國力單薄的條件下,為應付可能的外敵入侵、立足於打大仗的需要進行的,建設規模大,戰線拉得長,選點多在偏遠的山溝,布局分散且不合理,生產、生活設施簡陋、標準低,如我們廠還建在地質條件惡劣的地方,這就給我們廠帶來了壹系列“隱患”。但資氮人作為壹個“團結,自強,求實,競爭”的群體,發揮出了超凡的主觀能動性,在建廠三十周年的時候,就把壹個先天不足的企業建成為本省小有影響的企業。

撫今追昔,“資氮”的沈浮,讓絕大多數資氮人唏噓不已。如果有來生,資氮還會不會走老路?資氮人還會不會只是在資氮失去後才真正感到痛心?這也許不會有答案。就讓我們在回憶中去追尋歷史遺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