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吉林省在二人轉基礎上創建的新劇種——吉劇來包頭演出,使包頭的藝術工作者受到了很大的激勵和啟發。同年6月,經過包頭日報社和文化局創評室的***同策劃,在《包頭日報》上發起了關於二人臺發展問題的討論,並首先發表了李野等同誌的四篇文稿,包頭市的許多藝術工作者和二人臺愛好者參加了這次討論。正是在這次討論中,許多同誌提出了在二人臺基礎上創建壹個新劇種的主張。
1982年4月,自治區文化局召開了二人臺藝術改革經驗交流會。5月,包頭市也召開了二人臺藝術改革座談會(即:“青山會議”)。當時的包頭市委副書記劉啟煥在大會上作了重要講話,他明確指出:“二人臺在發展中,變成壹個新劇種,這個劇種是戲曲”。還提出了搞試點。辦實驗劇團的主張。自治區會議的《紀要》歸納與會同誌的***識:“二人臺應當由目前不成熟、不完備的劇種發展成為壹個具有內蒙古西部地區藝術特色的,成熟的、完備的地方戲曲劇種”。從而提出了“振興二人臺,創建新劇種”的口號,把創建新劇種和二人臺的改革發展分成了兩件事,並縣城建議包頭市承擔創建新劇種的任務。
1982年8月,包頭市人民政府根據市文化局的報告,批準將原來的包頭市民間歌劇團(二人臺劇團)改建為包頭市地方戲實驗劇團,新劇種的創建正式起步了。
劇團建立後,首先提出了新劇種建設的指導原則,這就是“博采眾家之長,化為自身血肉,保持發揚個怕,開拓自家道路”這樣四句話。實踐證明,這“二十四字”指導原則是正確的。經過壹段時間的實踐之後,他們又把創建新劇種的體會概括為另外四句話:“劇本是基礎,音樂是關鍵,唱腔是中心,演員是決定因素”,並提出創建新劇種要“過三關”即音樂關、劇本關和演員關。
創建新劇種的工作是從重點突破音樂關開始的,當時在劇團領導的親自參與下組織了音樂攻關級。壹是對中國戲曲音樂***同的客觀規律和藝術規範進行了學習和研究;二是對解放後二人臺韻改革正反兩上方面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探討;三是對解放後新創的劇種(主要是吉劇)的成功經驗和做法進行了學習和借鑒。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對二人臺90余首傳統唱腔進行科學的、細致的好析,並壹壹造表登記。在此基礎上,初步選擇了“以板式變化為主導,兼用專曲”的音樂體制,並設計了“口調”和“樓調”聲腔以及五類十種板式的大致輪廓。並將這個既具有二人臺音樂特色又初具戲曲音樂規範的音樂體制應用到壹批或大或小的實驗劇目,主要應用於漫瀚劇的奠基劇目《豐州灘傳奇》,獲得很好的評價。經過幾年的實踐,漫瀚劇的音樂體制發展為“以板式變化為主導,以曲調組合為基礎,兼用專曲”的綜合體制,初步規範了實施這壹體制的“五板”(五種基本板式),“六腔”。
1986年早春,漫瀚劇《豐州灘傳奇》(編劇:李野、王寶順、姜言富、長岐,導演:果肇昌、張景亮,藝術指導:石磊,音樂設計;張春溪、陳懷智,舞美設計:丁裕民,主要演員:張鳳蓮、劉永勝、陳青、盧誌慶等)應文化部特邀晉京匯報演出,獲得中央領導同誌、文藝界、新聞界和首都觀眾的廣泛贊譽,從而正式宣告了漫瀚劇的誕生。
同年9月,在包頭成功的舉辦了首屆漫瀚劇學術討論會,吳祖光、李超、何為、王蘊明、張先程、馬栓柱等出席了會議,會議期間,自治區黨政領導劉雲山、趙誌宏、張燦公及文化廳趙錫鈞廳長專程來包,代表自治區黨委、政府和文化廳,正式為漫瀚劇命名,包頭市地方戲實驗劇團更名為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漫瀚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