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陜西省,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壹直到戰國初期秦壹直是壹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壹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它是壹個比較不顯眼的國家。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壹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壹個大國。前237年嬴政登基,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壹中國。請參看秦統壹中國之戰。
自前221年起中國歷史正式進入封建社會,秦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多民族的統壹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社會經濟
秦國社會經濟仍以農業為主。春秋時代晚期,出現了鑄鐵農具。戰國時代,修建了鄭國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進壹步促使農業生產發展。手工業以冶銅和制陶最為發達。發明了鉻鹽氧化處理兵器的新工藝;建築材料頗具特色,瓦當更是精美的藝術品。
葬儀
秦國國君陵園在雍城陵區發現13座,芷陽陵區發現4座,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已發掘到近千座,國君稱王前使用“中”字形諸侯級墓制,稱王後使用“亞”字形王級墓制,廣泛使用人殉,殉葬物品豐富,規模宏大。
軍事
秦國軍隊自商鞅變法實行獎勵軍功政策(軍功授爵制)後愈戰愈勇。武器裝備不斷改進。兵種已有步、車、騎之分。軍隊數量多時達到“帶甲之士百萬”,出現了尉繚、白起、王翦等著名軍事家和將領。
統壹時機的成熟
結束諸侯割據局面,完成封建國家的統壹事業,是春秋戰國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首先,從經濟條件講,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地區的經濟聯系已有壹定程度的加強,這給統壹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其次,經過春秋、戰國長期的民族融合,在中國境內形成壹個相當鞏固的華夏民族***同體,且有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所以華夏族能夠作為壹個核心民族,克服周邊各族的離心力,促進各族人民逐漸融合。
第三,各國人民都要求統壹。農民是統壹最熱誠的支持者,因為封建割據以及紛爭混戰,給農民帶來了難以忍受的痛苦和負擔。工商業者也渴望統壹,以打破限制工商業發展的各國關卡。地主階級更要求統壹,他們希望建立壹個統壹、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以保證自身的利益最後,經過長期的兼並戰爭,大吃小,強吞弱,改變了大國之間的局勢,逐漸使秦國成為實現統壹的中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