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李莊的歷史講解

李莊的歷史講解

那是今人在承平語境下的想象,小街上行走的,都是些星光燦爛的大師:傅斯年、李濟、吳定良、董作賓、梁思成、童第周,還有英國著名學者“中國通”李約瑟博士和美國學者費正清……

從川南旅遊名城宜賓出發,再奔19公裏就到了市郊李莊。李莊地處長江南岸,這個小村落人口僅有1.2萬。說起來,李莊實在是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即為古僰人聚居地,屬古僰國、僰侯國地。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置南廣縣,治設今李莊。明朝末年,張獻忠濫殺無辜,使四川境內十室九空,後來才有了“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李莊坐落在江邊,應該是壹個不錯的移民點。慢慢地,這裏就恢復了生氣。

1940年秋天,抗日戰爭進入最為慘烈的階段。南侵日軍強渡汨水,突進長沙等城市,並從宜昌和長沙威逼陪都重慶,大後方岌岌可危。10月,日機瘋狂轟炸昆明聯大,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在昆明的中研院史語所、社會所和中央博物院等單位準備另遷他處,同濟大學的建校計劃立刻停止,打算遷往四川腹地。

同濟大學先向李莊試探,當地官員與鄉紳(其中包括哥老會)緊急商議後發出了擲地有聲的回電:“同大遷川,李莊歡迎,壹切需要,地方供給。”

同時,傅斯年也在為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社會學所、體質人類學所等單位的搬遷而思慮,他要尋找壹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很快,李莊以它的山川形勢、民情民風,漸漸進入到傅斯年的眼簾。

這年秋天,國立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央營造學社、中國大地測量所、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等高等學府、研究機構等開始陸續內遷李莊,直到抗戰勝利後的1947年才陸續回歸原地。在路途險峻、交通工具簡陋及難民如潮和戰火紛飛的情況下,內遷的曲折艱險,不難想見。比如1943年3月,還有壹輛運輸同濟大學測量儀器的貨車在貴州威寧附近翻滾到溝底,損失慘重。再比如1940年11月,史語所140箱公物抵宜賓後,卸裝壹艘民生公司的駁船,駁船從瀘州轉運宜賓時失重傾覆,書籍滑落長江。

因為日寇侵華所導致的中國知識界壹次群體性的南渡西遷,遂使李莊壹度凸顯為現代學術史上壹個與重慶、昆明、成都並列為中國四大抗戰文化中心的人文學術重鎮。正如李莊的“發現者”岱峻所言:中國大地的廣袤民間,永遠像壹處溫情無限的林地,總能在艱難時世中為猶如驚弓之竦奈幕?順牌鷚環較楹偷吶ㄒ瘛?br>

同時,李莊在“讀書種子”紮堆的這幾年中,不僅經歷了戰火的洗禮,還經受了中國文化氣息的熏染。從此,這個小村莊的社會、經濟、文化都潛移默化地發生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