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答謝中書書 中描寫的景物與性格

答謝中書書 中描寫的景物與性格

山川之美,古來***談

--------------------------------------------------------------------------------

(2008-4-26 20:21:57) 21人次瀏覽 來自 中華歷代聖賢語錄

《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遊》課文詳解與練習

--------------------------------------------------------------------------------

作者:-

第27課 短文兩篇

壹覽眾山小

整體感知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壹封書信。文章首句總領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懷。中間部分承前文,具體描繪山川景色之秀美。作者選取有代表性的景物,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誌趣。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壹篇小品文,文章僅84字,卻創造了壹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特別是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寫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點染出壹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結尾則用兩個反問句,壹個感嘆句直接表達被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和賞月的欣喜。

學法指導

借助工具書和註釋,讀懂全文,並積累文言詞語。在整體感知課文大意基礎上,反復朗讀以至成誦。分別了解兩位作者的生平和文章的寫作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把握主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特別是《記承天寺夜遊》壹文,只有在了解作者被貶黃州這壹歷史背景的基礎上,才能深入理解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理解結尾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者耳”的深刻意蘊。學習《答謝中書書》時,要體會作者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所達到的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和圖畫美。體會作者酷愛自然、歸隱山林的誌趣。兩篇文章的語言均凝煉動人,要抓住精彩語句加以賞析,體會語言之美和用詞之妙。

庖丁巧解牛

文題解讀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回信,信中稱贊江南山水之美,文辭清麗。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寫的遊記。承天寺,湖北黃岡市南壹寺廟。夜,指遊玩時間;記……遊,表明本文是遊記。

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號華陽居士,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和醫藥家。仕齊時,拜為宣都王侍讀,左衛殿中將軍。入梁,隱居茅山華陽洞。梁武帝禮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與他商討。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有《陶隱居集》。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宋代著名文學家,與父洵、弟轍,號稱“三蘇”。二十歲中進士,多次在朝廷中做官,又因新舊兩黨鬥爭,多遭貶謫,壹生坎坷。1101年,遇赦北歸,七月卒於常州,謚“文忠”。蘇軾的思想較為復雜,儒、釋、道對他都有影響。他擅長詩詞、散文,是北宋著名文學家,為“唐宋八大家”之壹。有《東坡全集》傳世。

背景縱覽

《答謝中書書》:

南北朝時,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這類作品雖然沒有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高超的藝術筆力,創作了具有美學價值的精品。陶弘景給謝中書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記承天寺夜遊》: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獄。四個多月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地方軍事助理官)。官衙上還加了“本州安置”字樣,跟流放差不多。

字詞梳理

1、字音

秣(mò)弘(hóng)夕日欲頹(tuí)藻(zǎo)荇(xìng)寢(qǐn)

2、多音字

都 dōu(都去)橫 héng(橫豎) 與 yù(參與) 相 xiāng(互相)

dū(都市) hèng(蠻橫) yǔ(與人為善) xiàng(相馬)

3、詞義

欣然:高興的樣子。 夕日欲頹:太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

相與:***同,壹起。 欲界:是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境界。

仙都:是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曉霧將歇:清晨的霧氣快要消散。

沈鱗競躍:潛遊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沈鱗,潛遊在水中的魚。

五色光輝:課文中形容石壁色彩的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五色。光輝,交相輝映。

4、壹詞多義

與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音yù,參與,這裏指欣賞。)

念無與為樂者(音yǔ,和、跟,)

尋 尋找懷民(找,找到)

尋病終(不久,副詞)

閑人 農忙無閑人(沒有事情要做的人)

閑人免進(與事無關的人)

但少閑人如吾兩者耳(能從容留連光景的人)

5、古今異義

但少閑人如吾兩者耳。(古義:清閑的人。今義:只與事無關的人,多含貶義。)

月色入戶 (古義:多指門。 今義:主要指人家。)

課文詳解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談。(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同贊嘆的啊。)[這壹句為第壹層,以感慨發端,總領全文。從古至今,以“***談”概說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凈,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仰視與俯視兩種視角,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山、水相映成趣,創造出壹個清新雅靜的美好境界。]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五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五色。交輝,交相輝映。四時,四季。)[此句用平遠、高遠的視角寫極目遠眺所見。石巖壁立千仞,五色爭輝,眾彩紛呈,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緞上綴以碧玉翡翠,頓成奇觀。兩岸猶如懸著兩幅錦幛,上有藍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作襯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更加絢麗動人。]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沈鱗競躍。(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時,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歇,消散。)[此句描寫了晨昏變化之美。早晨,先是白霧繚繞,繼而是如絮如帶,再而是似煙似縷,最後不見霧紗,只見晨曦,猿啼鳥鳴,眾音齊會,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沈,暮靄罩山,飛鳥入林,猿猴息樹,山色蒼茫,這時原來潛遊水底的魚躍出水面,靜中見動,寂中現響,別具意趣。晨景熱烈歡悅,暮象清靜幽寂,給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以上二至五句為第二層,作者選取有代表性的景物,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實是欲界之仙都。(實在是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欲界,人間。)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山川景物的妙處了。康樂,指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與(yù),參與,這裏指欣賞。)[此句感慨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山川景物的妙處,以此收束全文,表達作者能夠從山川風物中發現無盡樂趣的自豪之感,期望與謝靈運相比肩之意溢於言表。][最後兩句為第三層,以感慨收束,表達了作者能夠發現山川景物之美的自豪之感,期望與謝靈運相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這天夜裏,脫衣準備睡覺,看到月光灑進房間(十分優美),就愉快地起床,外出散步。欣然,高興的樣子。)[時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時,月色悄然入戶,於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寫其興奮喜悅之情。][第壹層(1——3句):敘事,點出夜遊的時間和起因。首先交代了賞月的時間、原因。這段表明作者當時的心情是喜悅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想到竟無人與之***享其樂,於是便去承天寺找張懷民。念,考慮,想到。)[“念”由“行”轉化而來,寫出心理活動的變化過程,文章也顯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許在想:究竟與誰壹起賞月,才不致辜負如此良夜?在這貶居的寂寞中,誰又能與我***同賞月呢?這才有了下文的“尋張懷民”,下筆輕淡,實則意味深長,體現壹種心情。]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張懷民也沒有睡下,我們壹同在庭院中散步。寢,睡。相與,***同,壹起。中庭,院裏。)[月光下的漫步,該是怎樣的壹種心情!]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庭中的月光清澈透明,水中交錯著藻荇的倩影,其實不過是竹影和柏影罷了。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均為水生植物。)[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壹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當兩人“步於中庭”的時候,目光為滿院月光所吸引,引起壹種錯覺:“積水空明”,空明的能夠看清橫斜交錯的各種水草。院子裏怎麽會有藻、荇之類的水草呢?擡頭壹看,看見了竹、柏,同時也看見了碧空的皓月,這才醒悟過來:原來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全句無壹字寫月,而又無壹字不在寫月。月光臨照,庭下如積水空明,可以推見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橫”,可以推見月光之清了。月光透過竹葉柏枝,投影地上,才會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積水空明和藻荇交橫,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遊的三分美景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者耳。(哪壹夜沒用月?什麽地方沒有竹柏?但像我們這樣的閑人卻不可多得呵!但,只是。閑人,清閑的人。)[寥寥數語,表達了作者復雜難言的感情。全文寫人都在突出壹個“閑”字。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於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麽仔細,那麽清楚,兩個人都很閑。“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遊賞月看竹柏的,卻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閑人”。結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吾兩人”的“閑”。惟其“閑”,才能“夜遊”,才能欣賞月夜的美景。於是,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喜悅、漫步的悠閑,各種微妙復雜的感情都融入了似真似幻的月色之中了。當時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憂郁,但他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上的寄托,字裏行間透露出壹種曠達向上的胸襟。][以上為第二層,寫“我”尋朋友張懷民夜遊的事。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壹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喜悅、漫步的悠閑——各種微妙復雜的感情都融入了似真似幻的月色之中了。語言凝練,含蓄深沈,精美傳神。]

[延伸拓展] 壹切景語皆情語:景物描寫是為了表現人物的某種思想感情。作者的處境和遭遇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景色也會有不同的思想感情發生。如本文的月色就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感知,也就有了不同於別人的思想感情。

寫作特色

《答謝中書書》

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誌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記承天寺夜遊》

⑴文章處出扣住“月”字寫夜遊,且是輕點幾筆,境界全出,語言高度凝練傳神。

⑵寫景、敘事、抒情緊密結合,令人回味無窮。

主旨探究

關於本文的主題有如下表述: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回信,信中稱贊江南山水之美,傳達出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誌趣。

《記承天寺夜遊》創造了壹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出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表達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憂郁的豁達寬廣的胸襟。

對本文的主題妳是怎麽看的呢?

更上壹層樓

築基達標

1、下列加點字註音不正確的壹項是( )

A夕日欲頹(tuī) B沈鱗競躍(jìng) C藻荇交橫(xìng) D何處無松柏(bǎi)

解析:A項有誤,頹應讀tuí。

答案:A

2、下列加點字的解釋有誤的壹項是( )

A四時俱備(全,都) 曉霧將歇(消散)B夕日欲頹(墜落) 沈鱗競躍(指魚)

C念無與為樂者(懷念)相與步於中庭(互相扶持) D五色交輝(輝映) 四時俱備(四季)

解析:C項中“念”意思應為“考慮,想到”;“相與”意思為“***同,壹起”,故選C

答案:C

3、翻譯下列語句。

⑴實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註意句中重點詞語“欲界”“但”“耳”的準確含義。

答案:⑴實在是人間天堂;⑵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清閑人罷了。

4、下列各組加點字意思不相同的壹組是( )

自康樂以來 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A B

自三峽七百裏中 曉霧將歇,夕日欲頹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C D

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念無與為樂者

解析:A項兩個“自”均為“從、由”之意;B項“朝”“曉”均為“早晨”之意;C項“至”“到”均為“到達”之意;D項第壹個“與”意思為“欣賞”,第二個“與”意思為“和”,故選D。

答案:D

5、與課文原句壹致的壹項是( )

A懷民亦未寢,相於步於中廷。 B但少閑人如兩人者耳。

C實是欲界之仙都。 D 清林翠竹,四時具備。

解析:A項中“相於”應為“相與”,“廷”為“庭”;B項中“如”字後缺少“吾”字;D項中“清林”應為“青林”,“具備”應為“俱備”;故選C。

答案:C

綜合發展

壹、閱讀理解

(壹)、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題。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沈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10、 解釋下列句子的大意。

⑴高峰入雲,清流見底_______________。⑵曉霧將歇,猿鳥亂鳴_______________。

解析:這兩句話中沒有生僻字,比較好理解。但在翻譯時要註意句子的流暢和簡潔。

答案:⑴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⑵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

10、 在《三峽》壹文中,作者也用四字句分別描寫了山、水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與本文的“高峰入雲,清流見底”有異曲同工之妙。

解析:解答此題,需要也其他課文相聯系,做到融會貫通方可。

答案:“隱天蔽日”,“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8、文中哪幾句話描寫了色彩繽紛、絢爛輝煌的圖景?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題,可以從宣昭表示色彩的詞語角度入手考慮。

答案: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9、判斷對錯,對的打“√”,錯的打“×”。

⑴本文是謝中書給陶弘景寫的壹封書信。()

⑵文章以感慨開端,又以感慨收束,前後照應,結構嚴謹。也表達了希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心意。()

⑶文章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傳達出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愉悅之感。()

解析:A項有誤,本文是陶弘景寫給謝中書的壹封書信。

答案:⑴× ⑵√ ⑶√

10、將“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沈鱗競躍”拓展成壹段優美的景物描寫,註意展開聯想與想像,70字左右。

解析:不要寫成原文的翻譯,要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答案:略。

(二)閱讀《記承天寺夜遊》,回答下面的問題。

蘇軾

⑴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⑵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⑶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⑷_________。⑸何夜無月?⑹何處無竹柏?⑺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1、補出文中橫線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名句的默寫,註意字形要正確。

答案: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2、本文通過對__________的描寫,流露出作者遭貶後____________的心理。

解析:概括內容,結合背景體會作者心情。

答案:月夜美景,抑郁

13、對本文的理解有誤的壹項是( )

(A)本文是蘇軾寫的壹篇小品文,寫於他貶官黃州時期。

(B) 文中作者自稱“閑人”,充滿自豪與慶幸,慶幸自己做官清閑,才得以飽覽這樣美的月色。

(C)“欣然”與“念無與為樂者”都是心理描寫,前者寫出作者的興奮喜悅之情,後者寫出他遭貶後的寂寞之感。

(D) ⑸⑹⑺句是借景抒情,寥寥數語,種種微妙復雜的感情盡在其中。

解析:B項理解有誤,作者自稱“閑人”也包含了對自己在政治上郁郁不得誌的悲涼心境。

答案:B

14、釋下列加點的詞。

⑴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____________⑵懷民亦未寢_____________

解析:結合原句大意來理解、掌握。

答案:⑴只是;⑵睡。

15、寫出本冊外描寫“月”的古詩詞。(至少兩句)

⑴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詩詞積累。要選擇自己最拿手的來寫。

答案:如: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等。

二、語言運用

16、從下列詞語中任選3個,寫壹段不少於30字的話,要求語意連貫。

風和日麗 清幽 姿態萬千 熠熠奪目 參差不齊 跳躍

解析:此題考查我們對詞語的理解及運用能力。註意圍繞所給詞語展開聯想和想象,在頭腦中形成壹幅美好的圖畫,然後把它描寫下來。註意字數限制。

參考答案:風和日麗的春天,我們相約踏訪以清幽著稱的青城山,初春的山花猶如跳躍的火焰,映入眼簾。

三、作文訓練

17、《答謝中書書》壹文的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學習時要反復揣摩,體會其中的妙處。然後選擇壹處妳最喜歡的地方,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寫壹個景物描寫的片段,300字左右。

提示:從高低、遠近等角度觀察景物,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器官,描寫出不同的感受和景物的特點。要力求寫出景物的“神”(即生命力),做到形神兼備。

真題演練

18、根據下面這段話的意思,填到橫線上與上下文銜接恰當的壹項是( )(2005年四川省中考題)

有的知識只須淺嘗,有的知識只須粗知。只有少數專門知識需要深入鉆研,仔細揣摩。所以,__________________,而對於少數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復的讀。

A、有的書只須讀其中壹部分,有的書必須咀嚼揣摩。

B、有的書必須咀嚼揣摩,有的書只須讀其中壹部分。

C、有的書只須讀其中壹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

D、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有的書需要鉆研、咀嚼。

解析:通過對讀書的領悟解答此題,看句子中前後語言的關聯,看哪個句子補充更為妥當,進行逐壹排除,做到前後銜接恰當,語言通順。

答案:C

山川之美,古來***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暉,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沈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作者陶弘景

出處《全梁文?藝文類聚?答謝中書書》

譯文山河的美麗,是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同談論贊賞的。這裏的高峰插入雲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五色斑斕,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四季長存。每當早晨,夜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可聽到猿猴長嘯、鳥雀亂叫;每當傍晚,夕陽快要落下的時候,可見到水中的魚兒競相跳躍。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之後,還沒有人能置身如此奇妙的景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