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CEO達貝妮談教育:如何培養下壹代的貴族精神?
記得我小時候,是典型的上海人家。父母都是普通的知識分子,他們平日裏省吃儉用,但對朋友卻從來不吝嗇。每次逢年過節,我父親就做壹桌子好菜好酒,把平時舍不得買的都分享給他們的同事和朋友,所以我父親的人緣壹直很好。每周他還會給我買很多玩具,即便當時壹個最時髦的變形金剛幾乎要花掉他壹半的工資,他都沒有心疼過。
而我母親因為是油畫老師和服裝設計師,所以生活中她永遠都保持著美感,她每天穿的都像模特壹樣,放在今日應該算是最尚流的時尚博主,在她的年代她是第壹個穿起喇叭褲,第壹個穿上超短西褲,第壹個戴上大蛤蟆眼睛的人,走在路上很多人都會回頭找她簽名,以為她是明星。而這些都不是名牌,都是她自己拿縫紉機做的。她給我設計的每壹件衣服都讓周圍的鄰居孩子們羨慕不已。即便家裏的條件普普通通,但他們從來傳遞給我的不是生活的艱辛,也從來不批評我亂買文具用品和書籍,而是壹種富足,自由和快樂。
後來我整個成長過程中,內心壹直保持著這份簡單和快樂。即便後來我父母離婚,我母親去了日本,我也從來沒有感受到親情的缺失。她用每周給我寫信,再後來發傳真,再後來寫電子郵件等與時俱進的方式和我保持著交流和溝通。
到我念了大學,我母親把她的小金庫給了我,讓我來做理財投資。記得2010年的時候我在美國,我幫母親買的A股跌了很慘,我打電話告訴她由於我在美國生小孩,這壹年我沒有工作,不僅沒有賺錢,股票還跌了,我前夫那年資金也很緊張。母親只是不以為然的笑笑說錢沒了就沒了,這種寬容讓我出乎意料。要知道這筆錢相當於她壹輩子所有的工資累積。我都心疼不已,而她卻那麽從容沈著。
還有我父親,在我上大壹的時候,他就把他的存折改成了我的名字,讓我隨時去創業,即便當時的我才上大學。但這種精神上的信任和富足感,對我壹生的影響是深刻的。
很多人討論我的第壹桶金,的確第壹筆錢是我父母支持我的。他們不是企業家,只是普通的知識分子,給我的這些支持不是金錢數值上的意思,而是壹生。
我知道網上對我的流言蜚語很多,對年輕女孩的創業和財富總是能充滿聯想,特別是我絕對不屬於富二代。我想那是因為不了解我,甚至對我所受的教育和家庭背景完全無知。我父母對財富的淡定,壹直深深影響著我。
記得大學第壹次談戀愛,男友是大我兩屆的師兄,他背著我見了我母親。當時我母親買了壹臺那個年代日本最新款的Sony筆記本電腦給他,讓他轉送給我,說是他買的,直到分手以後我才知道這件事情。後來我第二個臺灣男友生意缺錢,我母親把上海的壹套小房子賣了,她把存折給我,讓我自己決定是否幫助他。我們家的教育,包括我的父母待人從來不世俗,不功利,他們人緣很好,壹輩子最大的財富是他們的善良和大度。
後來我和我前夫離婚,離婚那天大家也是和和氣氣,我並沒有提過財務問題,只談了我們如何要好好的保持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後來很多朋友問我為什麽就這樣離開,在中國人眼裏應該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更何況我前夫還是大家眼中所謂的富豪。這讓很多人遐想聯翩,以為是我有出軌或者過錯,我都不想再去解釋。我是壹個尊重感情的人,我從小到大都是隨心長大。我從不會去傷害別人,因為我父母給予的我夠多,我根本不需要通過算計和利用來獲得成功。在這樣寬松環境中長大的我,也學不來欺騙自己。我離婚那天還覺得自己很富有,當然經濟上比不上我前夫,但我內心很滿足,我不想把財務的事情拿到感情生活中,我對錢的態度和我父母壹樣淡淡然然。而且我壹直相信萬壹哪天我落魄了,我前夫壹定是第壹個站出來幫助我的。這就是我的感情,我相信真情真意對人會有好的回報。
如今我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很多人覺得我過於寵愛他們。因為我從來不和他們討價還價,我很尊重他們的小欲望和小要求,比如壹個小玩具,壹個機器人,壹本書,或者是能不能再多看壹集電視,或者是今天不想吃飯,我從不拒絕他們,只要在我能接受的範圍之內,就給予他們完全的自由和決定權。我不願意傳遞給他們工作艱辛,賺錢來之不易,或者是要懂得珍惜等這些沈重的話題。我認為和孩子相處要平等,要相信他們的選擇和決定,即便第壹次錯誤,第二次錯誤,第三次他們壹定會做出正確的決定。如果我太早幹預他們的第壹第二次,他們會變得不自信,以後都不再敢做出任何重大的決定。並且在自己能力裏面,盡可能讓他們在富足的環境中成長,將來憑借自己的能力,同樣會有很健康很富有的精神追求,而不會變得內心晦澀以及對成功過於激進。尊重的吃苦教育,但所謂受苦,我覺得不在苦字上,只是提倡壹種生活的獨立能力和生存技巧。大家不要刻意去讓孩子吃苦,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是非常功利狹隘的。
如今,大家經濟條件都好起來,周圍有上億資產的70後80後也比比皆是。很多人說貴族教育。什麽叫貴族。其實我聽說過上輩人的壹些家庭,當時都是在中國最貧乏的年代,父母和大家壹樣接近壹貧如洗,但就算那麽窮,壹年只能吃上壹頓好的,他們也願意叫上孩子朋友壹起快樂分享,孩子們的精神氣質如貴族壹樣。後來等政治環境壹好轉,他們總是最早找到出路。三代出貴族,指的不是三代財富的積累,而是內心的匱乏感,要經歷三代才可以轉變。
所以說,並不是財富決定了孩子的未來能否豐盛,而是很多家長不願意大方的滿足孩子的要求。比如買東西的時候總是強調賺錢不容易,要珍惜,孩子由此收獲到的是匱乏感和愧疚感,對金錢的態度敏感而艱難。
我兒子在三歲的時候就非常喜歡畫畫,並且也出版了自己的小畫冊。當時他畫畫的時候,經常把壹罐顏料就這樣灑掉了。當我告訴他不要浪費顏料以後,他就很少再去畫畫。我反思了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傳遞的能量其實對孩子非常敏感,當我傳遞給他們節制和制約的時候,他們便不再會去接觸他們喜歡的東西。所以後來我調整了方式。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最終也變成大人壹樣,活得沈重壓抑,甚至活在大人所謂的正確的人生準則中。
王爾德說:“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的方式,就是使他們愉快。而這個社會的大多數成年人在讓孩子愉快這點上,都顯得出奇的吝嗇。就在他們或是粗暴,或是和藹地奪走那些讓我們愉快的事物時,他們總會不忘附加這樣壹句:這樣做是為妳好。而這真的是壹句帶有說服性的辯詞,它會最後使我們也同意毀滅自己。”
壹個人成年以後,難免在內心磨滅了很多美好的東西,不知不覺中毀滅了最初的自己,而我們不必要將這些成長痛與苦概括成正確的人生準則,這是非常自私的行為。我們不要批評孩子們的欲望,也不要講壹堆人生道理來拒絕他們,甚至自欺欺人說這麽做是為孩子好。我不認為讓孩子沮喪是為他們好,我不會讓孩子感到失望,有能力就滿足他們,沒有能力就告訴他們讓我們壹起期待再實現這個小小夢想。他們需要什麽,就是什麽。可能在妳眼裏這些根本沒有必要,這些違反了妳制定的教育制度,但在孩子心裏就是他想要的。所以尊重他們的欲望和要求,是做父母首先要學會的第壹件事情。如果妳不能滿足他們,可以告訴他們暫時沒有能力,而不應該去批判或者否定他們的想法。
窮養富養壹直是現在70後80後父母的困擾。我覺得這個完全是壹種態度,和父母的經濟條件無關。壹些條件好的父母會舍得給孩子買上千元的名牌服裝,或者上萬元的童車,數萬元的早教課程,因為這些其實根本上是滿足了父母的需要。但卻經常與孩子為能不能出去玩,吃不吃飯,或者壹張小貼紙,做壹次投幣搖搖車而較勁,這些孩子真正需要的卻給予否定,給孩子制造著內心的匱乏感。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容易變的欲壑難滿,買跑車名表來滿足自己,並且他們會覺得永遠不滿足不快樂,因為他們從小沒有快樂過,他們從來不知道快樂是什麽。然後大家會總結說孩子還是要窮養,不能富養。其實這些就是大家對貧富概念的混淆。
身窮窮壹時,心窮窮三代,心窮之人壹旦擁有了財富和權力,便會奢侈浪費,甚至如某些官員壹樣欲壑難滿而會走上歧途。
父母無論條件如何,都可以給予孩子正確的傳遞:妳的要求都很美好,妳值得去擁有這些。那麽孩子長大以後自然會精神富足,而不執著奢侈。
所以請不要再教育孩子生活如何艱辛,社會如何險惡,而是分享給他們工作以後獲得金錢的快樂,分享給他們妳的所有,不要過早和他們制定各種人生準則,比如珍惜,比如節約,而是告訴他們每個人都值得過最好的生活。也不要再講妳艱辛的奮鬥史,而是分享給他妳為理想而努力時的自豪感和喜悅感。收起人生的沈重和悲苦,展現生命最積極最美好最善良的那面,這才是壹種富足的貴族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