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榆林沙區防沙治沙現狀及對策

榆林沙區防沙治沙現狀及對策

首先,防治荒漠化法正式頒布。這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第壹部防沙治沙的專門法律,從根本上解決了防沙治沙工作的管理體制問題,明確規定了沙區植被保護、建設和利用的法律制度,標誌著我國國防防沙治沙工作進入法制化軌道。初步建立了從國務院到鄉鎮的防沙治沙組織領導管理體系。沙區植被保護得到加強,挖甘草、捧海苔行為得到有效制止;沙區生態水管理得到加強,為生態良性循環創造了條件。

二是啟動了以北京周邊防沙治沙為重點的“三北”四期工程。這兩大工程覆蓋了中國沙區90%以上的土地,構築了國家防沙治沙框架。黃河故道沙地綜合治理工程和南方濕沙地石漠化治理試點示範也在進行中。新疆和田防沙治沙生態建設項目、西藏壹江兩河沙化土地治理項目已完成規劃工作,正在審批中。形成了以大項目為引領,推進我國防沙治沙的總體格局,開啟了防沙治沙跨越式發展的局面。

三是國家對防沙治沙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近兩年來,國家對防沙治沙的投入從上世紀90年代的每年僅3000萬元,每畝補助3元,增加到北京周邊項目每年近6543.8+億元,每畝補助防沙治沙造林654.38+000元,緩解了沙區群眾無償勞動用工壓力,為防沙治沙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初步建立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預警系統。通過1994和1999兩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摸清了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面積、分布、成因及變化趨勢。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地理信息數據庫和動態變化模型,為沙塵暴趨勢預測和防沙治沙科學決策提供了有力依據。

五是形成了壹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技術和模式,居世界領先水平,不僅為中國,也為世界荒漠化防治做出了貢獻。網格沙障、飛播、封育、生物固沙等多項技術都屬於我國人民首創,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編輯出版的《中國荒漠化防治實用技術與模式》和《中國荒漠化防治傳統知識與實用技術》受到國內外歡迎,《中國荒漠化防治傳統知識與實用技術》英文版還獲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最佳實踐獎。試驗推廣了幹水、保水劑、吸水劑等防砂新技術新產品,取得了良好效果。組織100名專家送科技下鄉,對農牧民進行治沙技能培訓。

第六,《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實施進展順利,對外交流與合作的領域逐步擴大。利用防治荒漠化的國際舞臺宣傳我國的國防和防沙治沙工作,受到國際社會的好評。去年,“支持中國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會議”在北京成功舉行,有40多個國家和20個國際組織參加。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援助中國監測能力建設、德國援助寧夏治沙項目等援助項目正在積極運作,對外合作交流前景廣闊。公約的有效實施將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

第七,充分利用宣傳陣地,提高群眾防沙治沙意識。圍繞“6.17”防治荒漠化和幹旱世界日,通過各種渠道和各種媒體進行了宣傳,並於1997年組織了有數百萬人簽名的防治荒漠化運動。1998年,在全國100多個城市開展街頭宣傳;1999年在中央電視臺播放公益廣告;去年在《人民日報》、《科技日報》、《法制日報》等報紙上發表了整版文章。為了兌現“綠色奧運”的承諾,強調了實施防沙治沙重點工程的重大意義,增強了國際社會和全國人民治理京津風沙源危害的信心。通過大量宣傳,提高了公眾防沙治沙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社會各界治沙的熱情空前高漲。

這是中國的防沙治沙政策

玉林人采用叢植方式,形成疏密相間的格局,既抵禦了風蝕又解決了水源不足的問題。

(1)廣泛深入地開展環境意識的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水平。關心和愛護環境,自覺參與環境的改造和建設,形成全社會的風尚。

②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執法監督,依法保護環境,推進荒漠化治理。

③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過快增長,不斷提高人口素質。

④發展荒漠化地區的各種科教事業。培育基層科技力量,盡快完善農村科技市場,搞好科技服務,提高荒漠化地區人民的文化科技素質。

⑤建立有效的防沙治沙投入機制和符合當前國情的管理機制。

⑥建立先進的荒漠化動態監測預報系統,做好決策,做好信息管理和服務。

⑦在荒漠化地區開展持久的綠色革命,加速荒漠化進程的逆轉,逐步改善農業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

(8)加強防治荒漠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爭取資金和外援。

(9)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根據市場要求合理配置農林牧副產業比例,積極發展養殖業和加工業,分流農村剩余勞動力,減輕人口對土地的壓力。

(10)優化農牧區能源結構,大力提倡和鼓勵人們使用風能、光能等非常規能源,以減少對森林、草原等資源的破壞。

2.技術措施

(1)生物措施

(1)封沙林種草,恢復自然植被。

實施壹定的保護措施(圍欄),建立必要的保護組織(護林站),禁止對人畜的破壞,給植物茁壯成長的時間,逐步恢復自然植被。同時,圈地可以進行人工補種和管理,加速生態逆轉。

②飛機植樹種草固沙。

飛播具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特點,特別適用於地廣人稀、交通不便、荒山禿嶺的偏遠貧瘠地區的植被恢復。飛播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是:預測氣候、選擇立地條件、確定適宜播種面積、確定適宜播種量、種子處理技術、防治畜禽病蟲害、封育保護。

③通過播種、扡插、育苗、種草等方式固定流沙。

直播造林固沙:在草原流沙上播種,保證幼苗達到壹定的密度(15 ~ 20株/m2)、壹定的高度(15 ~ 20 cm)、壹定的面積(> 1000m2),風蝕可變為埋沙植物群,固定沙丘。直播成功的植物品種主要是兩種沙生先鋒植物,即花寶和楊柴。可以撒播,也可以條狀或孔狀撒播。

植樹造林固沙:在幹旱草原的流動沙地上,采用適當的深植和合理的密植來固定沙地。比如定邊長茂灘林場,秋天在沙丘上密集種植油蒿,以存活,形成沙障。

插條造林固沙:在陜西、寧夏流沙地區,直接用沙柳插條固定沙丘。玉林人采用叢植方式,形成疏密相間的格局,既抗風蝕又解決缺水問題。叢行距為0.5m×1.5m,每叢4-5條插條。

(4)建立風沙區防護林體系。

幹旱區綠洲防護體系:壹是綠洲周圍的圍欄、灌木和固沙帶,二是骨幹防沙帶,三是綠洲內部的農田林網和其他相關林種。實際情況比典型介紹復雜得多,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沙質農田防護林:半濕潤地區降雨較多,條件較好,可以以喬木為主,主帶距約350m,半幹旱地區東部略好,西部處於旱作邊緣,條件較差,沙化最嚴重。壹般沙質草原不會被風侵蝕,但大面積的旱作和風蝕非常需要森林保護。東部樹木尚可生長,高度可達10m,主帶距200 ~ 300m;西部廣大幹旱地區,條件好的地區可以種植喬木林,其他地區以耐旱灌木為主,主帶距只有50 m左右,幹旱地區風沙危害多,采用小網格窄林帶。北疆主帶距170 ~ 250 m,副帶距1000m;南疆多風沙,網格250m×500m;沙塵暴前沿采用(120 m ~ 150 m) × 500 m的網格,可供選擇的樹種較多,以喬木為主。

⑤沙地草地防護林

放牧林建設技術:樹種選擇要註重飼用價值,東部以喬木為主,西部以灌溉為主。主帶距離取決於沙塵暴危害程度。最大保護距離對不嚴重者可為25小時,對嚴重者可為15h,對患病幼女的放牧地可為10小時。子帶間距視實際情況而定,壹般400 ~ 800 m,割草地不設子帶。灌木帶主帶相距50m左右,森林帶寬主帶為10 ~ 20m,輔助帶為7 ~ 10~20m。考慮到草原廣林少,幹燥多風,為了形成森林環境,林帶可以寬壹點,東邊林帶6-8排,樹4-6排,兩邊各稀疏壹排。是沒有灌木的稀疏結構或者通風結構,生物圍欄應該是緊湊結構。造林密度取決於水分條件,條件好的可以密度大壹點,條件不好的可以密度小壹點。

(2)工程措施

擋沙固沙:利用樹枝、木柴、稻草、礫石、粘土、板條、塑料板等類似材料,在沙面上設置各種障礙物,控制風吹沙流的方向、速度和結構,達到固沙、擋沙、防風、改變地形的目的。沙障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生物措施無法替代的。

根據防沙原理和設置方式的不同,沙障可分為平面沙障和垂直沙障兩種。平鋪式沙障是壹種固沙沙障,使用稻草、鵝卵石、粘土等。以全方位或帶狀的方式平鋪沙面,隔絕風與沙面的接觸,造成風不起沙的效果。原地固定流沙可以保護植物生長,但對風沙流中的攔沙作用不大。這壹措施在東部地區發揮了重要作用,影響了西部地區的含水量,但有利於沙土的改良。垂直沙障是積沙沙障。當風沙流遇到任何壹個垂直沙障時,風速都會下降,風攜帶的壹些沙粒會沈積在沙障前後,從而減少輸沙量。多排垂直沙障可以固定沙障之間的沙面,攔截流沙。由於移動的沙粒大部分在近地表30cm以內,且大部分在10cm以內,所以不必設置太高的沙障來固沙,控制沙流,防止沙害。

化學固沙措施:將稀釋後的具有壹定膠結構的化學物質噴灑在流沙表面,水迅速向下滲透,而化學物質則留在壹定厚度(1 ~ 5 mm)的沙層縫隙中,形成堅硬的保護殼,從而增強沙面的抗風蝕能力,達到固沙的目的。目前已經開發了幾十種化學固沙材料,但由於成本高,壹直沒有推廣。

風驅治沙:是以出力為基礎的治沙措施,降低粗糙度,加強風力,使風沙流不飽和,產生拉沙和地表風蝕。

農業措施:壹是發展水利,擴大灌溉面積,增施肥料,改良土壤;二是防止風蝕和旱作的措施,如帶狀耕作、中耕和種植高稈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