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政和縣傳統文化

政和縣傳統文化

政和縣位於福建省北部,毗鄰浙江省南部。文化政治與縣域文化源遠流長。65438年6月至0986年9月,省文管委和省博物館普查隊進行了普查。根據調查結果,該縣有36處商周遺址,出土了許多珍貴文物,包括商周時期的石簪,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和浮雕陶豆、罐、甕和鼎。唐代以來,佛教在政治和社會上廣泛傳播,民間火葬盛行。直到清朝,火葬才逐漸被土葬取代。全縣現有佛教寺廟200余座,其中唐代修建33座,宋代修建33座,元代修建29座,明代修建24座,清代修建40座。古代的政治和民間文化活動包括燈會、廟會和節日,戲劇是其中重要的活動之壹。雖然沒有地方戲,但京劇、越劇、贛劇,還有茶燈戲、木偶戲,都曾風靡政壇。四平戲在明末清初流入政和,壹直保存至今。陽原鄉現在有四平戲業余劇團。民國時期引進了戲劇和電影。新中國成立後,全縣的文化事業逐步發展起來。從65438年到0990年,全縣有1個文化館、1個圖書館和1個書店,8個鄉鎮文化館和文化站,65個鄉村俱樂部和34個專業文化戶。全縣有9家電影院,總座位數8620個,農村、廠礦電影放映隊34個,個體放映戶25個。全縣有廣播電臺、電視臺1個,廣播專線1.280公裏,電視差分轉盤28個,衛星地面接收站10個,發射機44臺,電視機1.2萬臺,廣播喇叭1.3萬個。政和縣古代教育興盛於宋代。宣和年間,縣令朱嵩創辦了興熙書院和雲根書院。他的兒子朱是大理學者,利用從政和掃墓的機會,在雲根書院講學,因此有“古聖之鄉”的美譽。縣內圖書館、社科、書院、學宮教育體系完善,歷代進士17人,舉人52人。清光緒末年,書院改建為小學堂。民國7年(1918),縣城鄉有小學25所,縣內開設建東師範學校。10年(1921),政和初級中學成立。17年(1928),裴淑女子小學成立。此後,由於教育經費不足,學校停課。到1949,全縣只有11所中小學,教職工30人,學生263人。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視教育的發展。到1978,全縣有中小學448所,教職工1767人,學生33799人。1990年,全縣有幼兒園45所,129個班,在園幼兒2256人,入園率36.04%,教職工183人。完全小學128所,初級小學232所,小學生23621人,教職工1490人;有2所完全中學,7所初級中學,7324名中學生,516名教職工。職業中學1所,在校生148人,教職工7人。全縣每萬人在校生375人,入學率99.21%,識字率96%,教育普及率98.58%。從1977到1990,全縣輸送大學新生843人,中專新生1582人。65438-0982先後開設函授廣播電視大學、自學考試、中專、成人中專。1990年,電大在校生人數為139,自考人數為301。該縣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在政和縣,中草藥在古代就有流通,醫方代代相傳。清代有中醫集資在縣城開中藥店,光緒年間有三家。民國時期,縣城有30多家中藥店。15年(1926),西醫開始從政。民國27年,縣衛生所開設西醫診所。直到解放前夕,行政和西藥都很少。1949年,全縣只有壹家醫院,職工5人,西醫只有1人。新中國成立後,全縣初步形成1958三級醫療網絡。當時紅星人民公社草藥研究站收集了300多個民間草藥秘方,編成壹本書,受到中科院的表揚。1990有醫院、中醫院、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院、健康教育中心、計劃生育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全縣有床位388張,醫務人員487人。醫療設備有高倍顯微鏡、大型x光機、A型b超、心電圖、胃鏡等。地方病和傳染病防治取得顯著成效。1951年鼠疫流行結束,1952年消滅天花,1953年切斷霍亂,1977年基本消滅絲蟲病。1980後,白喉、麻風病、痢疾等傳染病基本得到控制。政和是個山區小縣,歷史名人不多,但也值得稱道。宋朝的學生陳朝老和明朝的副使陳歡都是憂國憂民,甘於清貧。為國家和人民寫壹封信是他們的職責。邵至柔,宋代國子監直學士,龍圖閣人,壹生教國學,教東宮,但清正廉潔,為人們所稱道。元朝農民起義的領袖黃華,明朝抗日的兩個少年,為人民而死,死得像死了壹樣。他們在古代真的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 *黨員楊澤石、陳桂芳等革命前輩,為人民翻身解放,冒著生命危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是光榮。政和縣是壹個自然災害頻發的貧困地區。自古以來就有社會倉庫、義務倉庫、養老院、托兒所等救濟慈善機構。清代的東平社倉、城西孤兒院、城東育嬰堂比較有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人民政府撥出大量資金和物資進行扶貧,建立健全各種社會保障組織和制度。1990,全縣有9個鄉鎮社會福利基金會,籌集扶貧、濟困、助殘資金50萬元。全縣有8個鄉鎮敬老院,2個村敬老院,1個縣辦福利院,6個縣辦福利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