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現代化的道路上,互聯網的普及讓人們更加了解現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壹些所謂的“非主流”文化,追求新奇、怪誕、出人意料,在壹些所謂的80後、90後青少年中流行。難道妳沒看到各種不可思議的id,各種千奇百怪的特殊符號,“非地球人”創造的“火星篇”,無病呻吟的“個性化簽名”嗎?這些後現代文化正在悄然生長,借助網絡平臺,影響著人們正常的正統文化精神。把這些光怪陸離的文化現象評價為“腦殘”,是壹種很流行的說法。相當壹部分“非主流”文學作品表現出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無政府主義、拜金主義等各種腐朽思想。
當然,文學中有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在這些“非主流”中也有壹些新鮮健康的文學作品。但是,用“男人秀”來形容那些呻吟、柔情、慵懶的文學作品,壹點也不過分。無論從廣義的文化意義還是狹義的審美意義來看,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成就都不是很高,奇、冷、惡是這類作品存在的壹種病態的文學表現。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文學現象,與這個時代的背景和文學創作者的內心不無關系。的確,社會需要開放,個性需要張揚,經濟發展帶來的各種垃圾和泡沫文化不可避免。文學作為社會的上層建築,受物質基礎的影響很大。此外,那些“非主流”作家因為家庭、社會、現代人的交往關系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更傾向於表現自己的“男人秀”,以獲得人們的認同。他們看似低調地使用壹些令人困惑的符號,其實是渴望得到人們的高調認同。個體價值的存在已經成為周圍環境的自覺功能。是社會和個人的原因讓我們“有幸”看到了壹批“非主流”。
文學是社會的反映。它是社會的精神產物,其本質是人創造的。當前,文學應該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也是這壹時期壹切文學活動的價值核心。“非主流”之所以叫“非主流”,是因為它不代表主流文化。但是“本來就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路了。”我覺得80年代、90年代甚至20世紀(265,438+0)的壹些青少年,都是在這種“非主流”文化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我承認對我有影響)。所以,作為青少年的主流人群,代表著未來看世界的第壹人,他們真的是在這種“非主流”的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這不能不說是青少年的精神文化危機。
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流人群,我們應該認識到這壹點。只有在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引導和影響下,才能積極推動社會的健康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價值,讓社會認可妳,而不是通過消費這些“無厘頭”的文學作品,從而引起社會的關註,讓社會認可妳。特別是作為社會主義文學發展動力的個人,必須在思想上認識到這壹點。
文學活動是壹種帶有個人創造的精神生產活動。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應該時刻牢記社會主義文學的價值。只有明確自己的價值取向,才能引導現代文學的發展走出壹條健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