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的燒制,是理論與經驗並重,控制與壹系列復雜計算並存,發散的創作思維與嚴謹的工藝流程,對作品充滿激動人心的期待,與窯內壹切不可預知的變化對抗的艱難辯證統壹。由於原材料昂貴、技術難度大、產量低、唯壹性、不可控性等原因,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兩種完全相同的玻璃產品。因此,玻璃本身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收藏價值。
由於古玻璃材料的特殊性及其工藝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今天要制作壹件普通的古玻璃作品,仍然需要數十道純手工工序。
首先,需要做的是設計,把創意的想法畫成平面設計,然後用土或蠟等材料雕刻出壹個立體的原型。
接下來制作矽膠模具,即在原型表面壹層壹層塗上矽膠制作矽膠模具,用石膏固定形狀。由於精心的設計和制造,脫下矽膠模具後,原型經常損壞。這時將環氧樹脂倒入矽膠模具中,變成永久模型,然後制作矽膠陰模。然後配制蠟漿,將熱熔蠟倒入矽膠母模中,待自然冷卻後,從固定形狀的矽膠石膏模具中取出,定型修整,完成蠟模制作過程。
蠟模做好之後,還需要做石膏陰模。準備好正確比例的耐火石膏,倒嵌在蠟模外面,然後放入脫蠟機中用蒸汽加熱脫蠟。
經過壹個復雜的開模過程,劉力即將進入她“從火中來”的涅槃之旅。根據作品的形狀和設計,將玻璃原料準確地放入石膏模具中,在爐中燒結。
我們知道,像鈞瓷燒制,火焰中的壹系列物理化學變化是玻璃產生奇幻效果的關鍵,但在溫度高達800-1400度的窯爐中,壹切都很難被人工操縱。
因此,在入爐前,預設壹系列外在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原料的比例,團塊的大小和分布,原漿和氣泡熔化後可能的走向,不同顏色的排列以及包括透明度在內的各種效果。甚至所有可預測和不可預測的因素如模具在窯中的位置,窯中的熱量分布和氣流模式都必須仔細推導。
在燒結過程中,精確的冷卻對壹項工作的成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為了使玻璃內外冷卻均勻,避免應力釋放不均勻導致開裂,需要設置冷卻曲線。由於作品的設計造型不同,少則三五天,多則幾十天就能出爐。
也許上帝永遠是對藝術要求最高的..直到今天,即使在最優秀的生產商手中,壹些稍有難度的古玻璃的成品率也始終只有60%左右。而能滿足真正藝術眼光的作品少之又少。更殘酷的是,古玻璃的模具完全是壹次性的,也就是壹件產品壹套模具,壹旦出窯失敗,之前的所有努力就白費了。而制作玻璃的昂貴水晶材料是壹次性的,不能反復燒制,因此造就了古代玻璃的獨特性。
出爐後,如果有幸得到壹個還算滿意的半成品,就可以進入“下水”的過程。
這個過程和很多珠寶的冷加工過程非常相似。除去石膏模具,得到上釉作品的粗胚後,就要對其斷面進行切割打磨,對作品的細膩部分進行細致的雕琢和修整,使表面更加均勻細致,再進行打磨拋光,以顯示作品的光澤和質感。只有這樣才能完成壹部作品。
也許古玻璃的“水之旅”不值得炫耀,但工藝相對復雜,精度更高。其實就像人們單純的認為“水”和“火”是水火不相容的壹樣,並沒有意識到真正古玻璃的魅力和嚴格要求。
古代的玻璃必須經過“火”中的“結晶”、“去應力”等壹系列考驗。出窯時的成功並不代表最後的勝利。有時候哪怕是窯鑄過程中的壹點點失誤,都會在接下來的加工過程中帶來報廢的後果。所以,除了幾十道冷加工工序可能造成的報廢因素,壹場“火災”帶來的巨大風險,自始至終都隱藏在整個加工過程中。
當今的玻璃生產過程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步驟:
1.創意設計:通過平面設計圖紙表達創意。
2.原型制作:根據圖紙雕刻壹個三維模型。
3.制作矽膠模具:在模具表面均勻塗抹矽膠。矽膠凝固成矽膠模具後,還需要石膏固定。
4.倒蠟:配制蠟漿,將熱熔蠟倒入矽膠陰模中自然冷切。
5.拆蠟模:將冷切蠟模從矽膠石膏模上拆下。
6.修剪蠟模:冷切容易使蠟模收縮變形,脫模時留下的模線痕跡可以用工具仔細修剪完善。
7.石膏模具制作:準備好正確比例的耐火石膏,澆嵌在改性蠟模外面,形成含蠟石膏模具。
8.蒸汽脫蠟:將全部蠟質石膏放入脫蠟機中用蒸汽加熱,脫蠟後得到耐火石膏陰模。
9.原料的選擇:為了精確控制各種顏色的比例和流動的美感,需要根據造型設計選擇特定顏色和尺寸的玻璃原料,安排色塊的分布位置。
10.爐內燒結:將模具清洗除塵後,將整個石膏模具和準備好的玻璃熔塊放入爐內緩慢加熱,使熱熔軟化的結晶玻璃如麥芽糖緩慢流入石膏模具成型。
11.石膏模具:拆除石膏模具,取出冷切後的玻璃毛坯。
12.切割修補:切割修補玻璃毛坯上灌漿口多余的玻璃。
13、粗模精模:用粗磨和精磨磨料打磨水晶玻璃的澆註口。
14、冷作精修:用鉆石筆等工具精心雕刻,使作品表面更加均勻細致。
15、簽名包裝:確認作品完整性後簽名並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