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藝術簽名 - 泉州安溪清水巖景區

泉州安溪清水巖景區

清水巖,鐘靈的壹個美麗的地方,就像壹個仙女。自古以來就是朝聖和旅遊的天堂。這裏的景觀多姿多彩,文物古跡豐富。山石嶙峋,千姿百態,如獅與虎,人與物,皆大同小異;雲優雅而有趣,時而來去匆匆,時而深情款款。名勝古跡、古建築、摩崖石刻與山川山川相映成趣。遊亭曲榭,因朝聖攬勝;古今詩詞對聯,寓意豐富。經調查,現存文物66件,其中宋代29件,元代1件,明代8件,清代5件,湮沒16件,景觀23件。今天,奇妙的蓬萊是人間仙境。高堂雄偉,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山川秀美,吸引著壹個個拔地而起的香客和遊人歡笑。蓬萊仙山

作為清水巖的主要景點,主峰海拔767米,為清水巖第壹峰。蓬萊峰以北植被茂密,分布著眾多景點。自然人文景觀價值較高,南部山勢險峻,奇石錯落。目前山頂上有壹座電視轉播塔和壹座移動信號發射塔。站在山頂上,整個蓬萊鎮盡收眼底,而蘭溪蜿蜒從景區的東面向遠處延伸,頗有氣勢,在其他山峰的襯托下都顯得相形見絀..

春天早晨的靈武

清水巖上天氣多變,時晴時雨,雲霧繚繞。每年農歷三月的第壹天,這個儀式。傳說:當日淩晨從山下仰望清水巖,若霧蓋之峰表示安湯所畫之旗,霧圍之峰中間表示安湯所畫之旗,霧溢山麓平原表示安湯所畫之旗。每年精神應該都不正常。

東古龍噓

在巖洞的試劍石下,壹座嵯峨的懸崖隱現在密林和松林之間。晨曦初現,炊煙裊裊,霧氣彌漫,似蛟龍嘶嘶入雲,蜿蜒於山溝谷間,在山頂蔓延,峰頂雲霧繚繞,更是蔚為壯觀。

漂浮在霧蒙蒙的海上

春末夏末秋初的早晨,站在清水山莊的門廊上,望著它,霧氣彌漫,盈滿眼眶。朝陽剛壹出現,就出現在四周,像壹座漂浮的仙山。山腳下的霧氣宛如仙境。

雙Xi嶽躍

巖石後面的東北角建了壹個涼亭。夏秋的壹個月夜,遊客在涼亭休息,鳥瞰湖頭溪和蓬萊溪的匯合處。月影在兩條溪流間搖擺,像金子壹樣漂浮。三鐘寺

它是未經檢驗就建造的。民間傳說,三重寺原址在今法門小池附近。之前挖了壹個盆蓋柱基石,巖坑旁挖了壹個古臺階石,是張炎的舊址。以顏思、張勛為首,稱為張炎。宋元時期,祖師在張騫側築碧水巖,將張騫遷至絕亭侖,命名為“三重寺”,現於古樟樹旁,樹枝朝北。據舊《巖記》“殿在亭外,祀唐宋三忠臣”。

傳說這座廟最初是獻給張勛、徐苑和伍子胥的。明成祖朱元璋請伍子胥出,嶽飛入。此後,“天下”中的“三忠祠”供奉了張勛、徐苑、嶽飛。楊陵版《清光緒五子年清水巖年譜》中說:“巖中有三忠祠,供奉宋代張士傑、盧秀福、文天祥。”不知道什麽時候,關羽被加到了廟裏。雖然名為“三重殿”,但實際上供奉的是四位忠臣和英雄。

自古以來,每逢佛祖生日、清水巖寺開香之日,僧人從祠堂列隊,帶著旗鼓,三安堂三頭人,三支“都會炮”到“三中寺”恭請“三中火”。1988年,周玉銘、卓錦清、柯金鳳等十四位華僑捐資重建“三重寺”,該寺建於重檐,依山而建,坐落在宜信陳武。石獅子矗立在寺廟前,使寺廟更加莊嚴典雅。

廟前的壹對石獅子,是光緒年間(1875-1908)東溪僑商陳天長捐贈的。它們原本被放置在祠堂鹽亭,但由於石獅較小,1988年被移至三重廟。

安溪官橋鎮坡

宮殿位於巖石下的北坡,蜿蜒在古道上,在路邊。宮殿建於宋代,供奉著三位神,分別是“護邊將軍”,左“千裏眼”,右“千裏眼”。千百年來,它被破壞,被修復,被坍塌,被建造。1988農歷十月初九,臺北龍泉巖創始人壹行62人到閻燒香,捐款重建。宮聯:“千裏眼看人間是非,聽善惡聲。”由劉坤真和王撰稿。

班苓館

老記載:祖師建完巖寺後,在班苓為遊客建了壹個亭子,叫班苓亭。亭子比較簡陋,倒塌過很多次,重建過很多次。民國十五年重建(1936);重建於1956。重建於1986,亭子為琉璃瓦頂,石重檐,石墻。

音樂祭壇(石櫃祭壇)

樂壇,俗稱“石櫃壇”,在亭子對面,“六老同遊”碑後面。據壇左側碑文記載,壇建於元祐四年(1317),是巖寺大火後的文物,由住在巖的和尚和拜袁的弟子重修。祭壇總高3.30米,主體為大型石櫃。櫃子上有壹座石塔,高2.20米,塔高1.10米,寬1.38米。上面浮雕著祥龍、“皇帝聖旨”、“賜趙邀益慈濟善主”。石櫃高2.75米,寬6.11m,厚2.50米。正面記載著清水祖師四次受到宋朝的嘉獎,左側刻有元代重建禹巖的筆記。

清水法門

清水法門是老偃師廟的山門。供奉趙、王、蘇、李四位將軍,為巖寺護法。法門前雕有壹對石柱:“山繞碧水,四將莊嚴護門。”門上壹匾,刻著“清水法”四個字,是楷書;概要:《心有的立夏莫柏宏》。(註:白鴻,字凱墨)

玨婷

覺亭,原是壹個小茶棚,被壹棵古老的樟樹掩映著,樹枝朝北。明萬歷元年(1601),該市命廖同春倡導修改修建,取名“絕亭”,寓意“當妳改變心意時,妳會立刻感受到”,以警醒世人的愛好者。清道光、光緒年間重修,民國十五年(1926)重修;1949年後倒塌,1981年由華僑劉燕燕捐贈重建。風格依舊,用鋼筋混凝土搭建亭子,亭子四周石砌圍欄保護,仿木桶拱門,重疊保護。亭子四周幽暗,俯視橫景,陵墓山麓的變化,溪水的起伏盡收眼底。遊客壹路穿行在林蔭中,真的是“禪林第壹關”。

絕亭至今仍有三副老對聯,其中有壹副門聯:“封宋吉室,拜真人”。石柱連有“夢無匹,禪林第壹關”和“客陷塵埃,人傲蒼穹”兩對。

祈雨臺

臺灣坐落在巖石後面壹英裏的山頂上。祖師在這裏建了壹個祈雨的平臺,旁邊有兩塊石頭,雷公和電母,這兩塊石頭都已被摧毀。2003年,香港居民林樹哲先生捐資50萬元,在原址重建祈雨臺,以再現“天人合壹,人定勝天”的思想和“雨露天光,力量在其中”的精神。

改造後的“祭祖臺”總平面尺寸約為39.00× 43.50m,占地面積1696.50 m2;;平臺平面尺寸為12.00×12.00 m,面積為144.00 m2;;平臺高度分別為4.95米、1.95米和1.35米,總高度為8.25米..主體為巖石承重結構。外觀為石材結構墻式高臺,橋臺墻為仿古花崗巖墻;舞臺上有四根石雕龍眼柱。整個外觀,從遠處看,雄偉粗獷,近看,須彌和龍王珠小巧玲瓏,工藝精細。高臺上的雙壇和壇的八角,寓意天上二十八夜;臺中的方形達摩臺和圓形,寓意天地方圓;共三站,意為三重天;高泰的33步包括佛教的33天;十二根石柱代表壹年十二個月;四龍王珠是壹年四季的意思。

“祈雨”三字碑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壹題寫。

清水山門

1988年秋,清水山門建在何謙橋頭商演入口處。門廣場中央門高5.50米,寬4.00米,左右側門高5.00米,寬1.80米。原琉璃瓦覆飛檐,總高8.00米。石坊上刻有中國佛學院教授、書法家魚雨先生題寫的“清水巖”字樣,以及“坐擁千佛;“同享十春會”的對聯。車間上欄鐫刻的“建設瀝青公路品牌”是泉州人王題寫的。今清水山門莊嚴雄偉。真空寶塔

清水祖師去世後,村民們把他的遺物埋在廟後,並在上面建了壹座塔,稱為“真空塔”。玉祖死時,悟到真空,成佛。塔高2.30米,六邊形底座,每個角長0.70米。周長1.60米,高0.48米的中圓形鋼絞線;頂部蓮花花瓣,周長2.00米,高0.20米;下蓮瓣,周長2.35米,高0.20米;橙色花瓣,周長2.00米,高0.20米;六角形塔蓋高0.20米,塔尖0.40米。宋嘉定四年(1211),長泰縣令、當地市民俞可基撰寫《真空寶塔》。

1988年冬,華僑柯昌義、廖捐資重建“真空寶塔”亭。亭高10.00米,四根方柱各高3.05米,柱徑0.36米×0.36米,橫梁0.36米×0.36米。展館建有三個看臺,上看臺高1.10米,中看臺高1.30米。亭沿石階及周圍浮雕由菲律賓華僑蔡慶先生等40余人捐贈。《真空塔亭》是廈門的李月年寫的。

楊道塔

塔在海惠苑右側,是楊導死後的葬塔。它有800多年的歷史了。原塔沒有文字。經調查和尚的禮碗,塔圈上刻有“嵩陽道祖塔”字樣。清水正孝大弟子楊導,據說生前被邀為平和三平寺住持,生前被召回接受衣缽。1997,歸國華僑劉金玉女士捐款重建。

朱熹墓

墓外是老老,西是葬。明朝萬歷年間,嚴希宣派第三代高僧Xi·朱功在清水巖居住多年,任安溪縣僧協部。《安溪縣誌》歷本均註有僧協部位置的空缺,而《巖誌》可以彌補縣誌的不足。可見,朱熹在當時的宗教界處於權威地位。死後墓在老寮倒月池。乾隆二十六年,市令宋應麟清巖界時立碑。

普通塔

寶塔位於智慧塔墓和禮碗塔墓之間,最初是用混凝土和灰燼建成的。是明朝某區埋和尚* * *的地方。從什麽時候開始,沒有明確的記載。到1966。

清代比丘祖墳

清代文物古跡。清乾隆年間,嚴寺石澤峰方丈在覺祿頂、羅漢松外建此僧墓。舊碑失墳,只留墳臺,交接。1985年,從其墓表麒麟上,仔細分辨碑文,是澤豐為前僧所建之墓,立有“比丘”石碑作為紀念。

智慧僧塔

清代文物古跡。智慧,俗稱“愚公”。清同治十年(1871年),光緒年間(1875-1908年)居清水巖。蘇星清高清高,建了巖寺。他碩果累累,收了70多個徒弟,分布遠近。清宣彤元年(1909),巖死,三重寺外建墓塔。在始祖文化長廊中段的十字路口頂端,有壹塊石碑。

禮碗僧塔

1941年,僧禮碗住持為清水巖。從宋代到民國,歷經數千年風雨,清水巖這位和尚的禮碗,清貧拜佛,帶領弟子集資修繕恢復寺廟容貌,功勛卓著。1957年,和尚的禮碗死於巖中,葬於清水巖山莊後橫路山頂。1966年,弟子們將屍骨移至清風洞安葬。1983年秋,遷回原葬地,建塔紀念。壹對垂直的石頭立在塔前。楚米石

宋代文物古跡。作為壹塊巨石,突兀地立在從大法道場到海會院(舊時)的路上,石頭無處依靠。上面用楷書刻著:“頭陀任瑩等人開墾菜園十余丘,無水灌溉,仙春丙寅春,佛有意泉出,引為千年清凈之人。”***33個字。石刻:寬0.85米,高1.22米。《舊錄》上說:“石下之路,在掘亭外,宋之間,又開了壹個菜園。沒有水可以灌溉。佛指壹天,水就流出來了,混混就用不完了。唉,也是大師無所創作的表現。日出和水石依然壯觀。俗稱米石,據閩中消息,說是石隙中工酬米,工完米盡。”

也有人說,每次遇到幹旱,清水的創始人馬上站在石頭上為人民祈雨,他得到了很多雨水。有水,農田可播,即有米,故又稱“米石”嚴禹豪田口所寫篆書對聯:“食窮糧聚米於巖前,助天下深於碗中。”這是先賢石的水石畫像。

時至今日,石頭中間的氣孔裏仍有多年的水,但沒有溢出。石雕“獻春”最初被記載為“惜春”,但這塊石頭何時“浮出水面”還有待考證。

劈竹

法門外綠竹叢下的摩崖石上刻著“劈竹”二字。字徑高0.8m,寬0.50m。

龍源

方劍堂下,溝壑谷深淵。從浮杉塘的方井,鉆過隧道,可以看到兩塊石頭相互支撐,拱起橫跨山澗。水從兩塊石頭之間註入,汩汩有聲,四周濃蔭環繞,清涼無比。摩崖的崖壁上,篆書刻著“淩源”二字,直徑0.7米見方,並沒有標明是誰寫的,什麽時候寫的。相傳古代信徒祈雨,把山溝裏的水帶回來,就成了奔流。

洗滌心靈

守宮內,森宇曲徑的山崖上,陰刻“洗心”二字,直徑0.70米見方,未署名。就是那個地方,古林——陰道,泉水潺潺,如洗塵汙。與此同時,所有人都很開心。

和六個老人壹起旅行

明代文物古跡。在絕亭對面、壇前的摩崖石刻上,鐫刻著:“萬歷百日冬十月,晉江莊國楨、林運城、黃鳳祥、林、南安歐陽默、安溪詹陽丕等結伴遊於此。“字* * * 34字,崖版高2.25米,寬0.98米。六位老人相邀遊清水巖,吟詩題詞,成為千古佳話。

在蜿蜒的運河裏喝水,上面漂浮著壹個酒杯,以沖走邪惡

明代文物古跡。碑在方建堂左側,舊跡珠簾外,其壁削地。上面刻著:“萬歷春醜,建亭,開道,打水,醉。”清溪命令廖桐春嫁給士紳李春和詹陽賢。“雕刻高2.60米,寬0.74米。

Kutokuhayashi

明代文物古跡。在蓬萊廣場舊址之間的懸崖上,石碑上刻有“Kutokuhayashi”字樣,直徑為0.33平方米,高度為1.18米,寬度為0.53米..部:“萬歷人皆大歡喜”四個字。段子裏的□字被鑿過,沒有考。

Xi社袁茵

清代文物古跡。碑文刻在覺亭的Kutokuhayashi對面。楷書上寫著:“漳州府隴西縣都赤府署二十七號龍池宮林眾弟子,欣然舍銀五十兩,內三十四兩,在李崇善巖山買了十五方租佃,以壹鬥四升米為民,並付住清水巖東、西的僧人看管。這些年來,他們以為自己是佛祖,剩下的銀子都修了。溪頭凱希□,我喜歡租車。”

石雕寬0.54米,高0.80米。

還在羊道塔路下石上刻著:“漳州隴西縣龍池關,喜舍田園路頂,路下二鬥,租六筏拜清水寺。道光已建立多年。”

美麗的地方

民國文物古跡。在清水巖寺左崖的石壁上,用凹版刻著顏楷的“人間天堂”四個字,直徑約為1米見方。上壹段是“清水巖”,下壹段是“王壹洋道春”。1946安溪縣縣長王道春來訪巖留題。

佛子石雕

祠堂後面獅猴崖鐫刻殷字,字徑2.20m× 1.70m,1948為主持僧所書。

幽靈洞穴

鬼洞右側石壁上刻有“鬼洞”二字,每個直徑1.30米見方,由書法家王題寫。

梁丕雲石雕

鬼洞左側的巨石崖上,鐫刻著“魔氣壹掃,清水如來”的八字行書,是著名詩人、書法家梁丕雲所寫。

之字形路徑

碑上鐫刻著“曲徑”在方尖堂的山崖之間。溫馨提示:“在覺路通寺,原路狹窄,不適合旅遊。華僑柯保安先生捐資修建了這條道路,蜿蜒幽僻。終年冰李因李悅”。格式:高0.77米,寬0.65米,由王書寫。

劍力測試石

在禹巖的左邊,有壹塊半切開的巖石。相傳,當年,祖師和山鬼比試劍,石頭被砍了下來。“劍試石”二字手書,直徑2.20米,寬2.05米,1987為仙遊書法家鄭良懷冬所書。民國時期,漳平總督劉偉力寫詩:

仙境

清水巖被譽為“蓬萊仙境”。1991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贈送清水巖題詞“蓬萊仙境”,現刻於海會院後石峰上,直徑兩米見方。

公共生活銘文

碑在海匯園後石徑上側的巨石上,毗鄰“清水靈巖”碑。草書碑文:“紫氣東來直沖雲霄,鞭炮聲迎新年,林歡飲申江酒,碑林樂見清水巖”。下壹段:“清水碑林紀念沈默碑林的市民生活。”框架高3.20米,寬1.80米。

清水靈巖

碑在海匯園後石徑上側的巨石上,書法刻有“清水靈巖”,高4.00米,寬3.00米。上海書法家任政七十六歲時寫的。

王題詞

碑在九曲十八洞西側的摩崖石上,巨版,草書,凹版:“名山美景,氣勢雄偉”。書法家王書寫。

安靜

碑在王雲亭後的巖石上,楷書“靜”字,上款“清水巖”,下款:“星州柯仙樹與播求的書信。”版本高1.20m,寬1.00m。柯(1893-1980)祖籍福建安溪縣蓬萊鎮蓬溪村,曾擔任新加坡安溪會第19至22任執行主席。

清水

書法碑文,浮山池旁,毗鄰“曲徑”碑,隸書,字徑高0.35米,寬0.50米,無任何學問。朝北的樹枝

千年樹杈朝北的古樟樹,矗立在彭山主峰中間,亭子旁。相傳此樟樹為創始人所植,高31米,周長6.90米。它的主驅動力是直的,枝葉向北迂回,故名“朝北枝”,是清水古陸的壹大奇觀。朝北的古樟頗有靈性,其北拱的枝葉保護著三忠寺,似乎在表明三忠對北方的忠誠。也有人說,始祖的故鄉永春在巖北,此支向北,表達了始祖的思鄉之情。

據舊書記載,過去政府派人到巖中砍伐這種香樟來造船,但住在巖寺的僧人極力勸阻。工匠用斧頭,送了七孔血,工匠還傷了腳,才知道是聖樹。

羅漢松

樹在覺祿之上,靠近“聖泉”,與祠堂隔路相望。舊錄曰:“本宋祖師手植。廟前松枝,老樹橫直,不敢侵徑。當它們幹燥時,它們會吐霧和煙。七百多年來,他們沒有換過樹枝,樹枝正對著佛。”據說這棵樹每年長三寸,但遇到閃電就矮了三分。如今樹高13.00米,周長1.33米。

母子樹

真空塔亭左側頂部,有壹株古樟,其尾尖早被削去。樹的周長為6.60米,高度為10.00米..樹心中空,中心直徑1.86米。幾個人可以圍坐在樹上仰望天空,非常壯觀。在距地面1.40米的皮層,生長著壹棵俗稱“母子樹”的古樟樹。這棵樹周長0.66米,高9.60米,枝葉稀疏,長勢良好。左邊的樹離地4.00英尺,又冒出了壹棵小樹,生機勃勃,看起來不錯。

千年古藤

在“裂竹”外,有壹條古藤蜿蜒橫穿馬路,任何人進入寺巖都要從它下面穿過。這種藤本植物名為後果崖豆藤,已被列入方圓數裏的福建樹木奇觀。

劈竹

明代文物古跡。在法門外的摩崖石旁,有壹簇竹子,竹子簇下的摩崖石上刻著“裂竹”二字。字徑高0.8m,寬0.50m。傳說有個孕婦去巖石上生孩子,壹馬竹坐下生孩子,而竹破則照顧妻兒。日後,這孩子在科舉考試中出了名。

改日

壹棵老樟樹,在覺祿中段,突破覺祿面,直上。它老了,參天大樹,枝幹朝北,像古樟樹的兄弟樹朝北。樹心半空,遊客可以把頭伸進去仰望。天空中有兩個可以看到的洞,這使得它很有趣。民間有壹個傳說,這棵樹的心裏有壹棵巨大而任性的樹,它有壹種溫柔的氣質。每當下雨,它就出去捕食山鼠充饑,從不傷人。

古牧新莊

覺祿之下,杉木林中,有壹棵參天古榆,彎曲獨特,歷經蒼桑。在它的腰上,有壹棵長長的榕樹。

梅園

覺祿上面的壹個小花園裏,種著幾棵寒梅。冬春花開,如白雪壓枝,別有壹番情懷。寒風飄逸,香氣馥郁,沁人心脾。

聖泉

泉在“曲水流動”之外,泉出石中。秋冬不幹涸,味清味苦。這是壹個宋代的歷史遺跡。老編年史家陳居然在《聖泉序》中說:“泉剛出,明其聖,亦是見大師之謙謙靈性。”遊人來此,可飲之清心,浴之除穢,用瓶帶回院子,驅走災害,使之吉祥。

方健堂

俗稱“浮杉池”,池在淩源之上,法門之前。原本是壹個方形的沼澤池塘,水清澈見底。以前是為了防火才翻修的。“房建湯”取天空和雲彩之意,意為池水之清。明代,廖玲曾在池石上題寫“全石盟”二字,但池廢後,此字失傳。1947年,山崖決口,池塘被山洪沖走,和尚的禮碗稍作整修。1985增加了“蓮花蛙”、“嶽鯉魚”、“遊蝦”、“壽鬼”等石噴泉。池塘裏有壹個觀音的聖像,面對著道路,對著所有在巖石上拜佛的客人微笑。池塘四周懸崖挺立,林間綠蔭如春,意境幽靜。獅喉

是天然的石脊,與清水祠堂後面的頂堂相連。洞內數十人,洞內有洞,圓直徑0.60米。水滴常年濕潤,微風徐徐,如呼吸在喉,人稱“獅喉”。這是老祖宗過去修行坐禪的地方。在這裏祈禱很有效。

火葬場

宋代文物古跡。臺灣位於佛教道場創始人清水雕像的左側。它由壹塊大石頭和幾塊小石頭組成。它看起來像壹個墳墓壹樣的平臺。據說是創始人死了火化的地方,也是住在巖石裏的和尚死了也死了的地方。

石川

在鎮守宮外,古道邊上,石頭是壹塊巨大的石頭,看起來像壹艘拋錨航行的船,非常壯觀。

石正龍

石頭在守護宮右側的後面,石船對面的山坡上。它是壹種層層疊疊的奇石,形似上下兩層的蒸籠,矗立在林中,若隱若現,美不勝收。

小桂農金獅

石頭在石蒸籠下,清水古道邊,泗州大佛舊址附近。是兩塊奇石直立,壹個像金獅,壹個像小屁孩,兩塊石頭互相逗弄,彼此相似。俗稱“小鬼打金獅”

仙女基石

北坡泗洲大佛附近,古道旁,石頭呈方形。石頭上有腳趾和手腕的痕跡,古代稱之為“仙腳印石”。

壇酒

班苓亭頂山溝之間有壹巖洞,名為“丹九”。傳說當年清水先民曾在此灌煉丹藥,留下余香,常有老虎來舐入洞中,但不儲水。

砧骨

這塊石頭的形狀像棋盤,位於班苓亭附近,俗稱“藥砧”,是祖先收集和搗碎草藥的地方。

道袍石

石頭在班苓館西側的斜坡之間。當年祖師外出歸巖時,經常坐在這塊石頭上休息。他的袈裟倒映在石上,石上紋有“天”字的袈裟,故稱“袈裟石”。

無字的天貝

巖頂有壹塊巨石,形似石碑,立於石上,雜亂無章,有蝌蚪文字,十分奇特。

石筍

巖石主峰西南坡之間,巨石挺立,高低不平,高14米。形似天柱,人稱“石筍”,在巖石中絕無僅有。跨過石頂,俯瞰斜坡,頭暈目眩。

上帝移動了石頭。

1947農歷七月二十九,天上烏雲厚得化不開,風刮得很大,雨下得太猛,洶湧的山洪襲擊了巖寺。瞬間,殿左崖“轟”的壹聲巨響,壹塊巨石滾了下來,飛過殿頂,不偏不倚,落在殿左院正中,瓦片完好,殿墻壹覽無余,被稱為“神移石”。和尚的禮碗雇了壹個工匠來劈石頭,修廟墻。

幽靈洞穴

禹巖大樓後面有壹個天然洞穴,巖石上的碑文寫著“鬼洞”二字。據說清水祖師曾經用神力將鬼魂禁錮在此,以免傷害眾生。

九曲十八洞

在海匯園頂坡陡峭的懸崖之間,有各種各樣的怪石,有的臥如猛虎,有的臥如巨犀,有的尖如刀鋒,有的植如石柱。狗牙交錯蜿蜒,形成十八個“洞”,斜連在壹起。洞內景珍掩映,洞內清涼幽靜。當妳進入它的領地,妳別有壹番滋味。高露有許多山峰,霧靄是潮濕的。雖然夏天夏天,洞石還是很潤滑,林濤飄著,滲進心裏。真的是壹種智慧風的感覺,浮雲滿人生,讓人流連忘返!

天空的狹長地帶

池野。石板路蜿蜒曲折,兩邊墻壁聳立。行走過程中,擡頭向上看,天空還是壹條線。燕土貝

紀念碑在音樂壇後面的亭子裏,是兩塊石頭合起來的浮雕。紀念碑高2.9米,寬0.98米,厚0.15米。正面刻有“巖圖”二字,殿閣、亭閣、山門、佛塔、道路等。底部有宋代清水巖的浮雕,有當時巖屋的詳細建築程度,是我國罕見的珍貴碑刻。

舊錄:方丈高僧慧清開始恢復寺廟,後於凈顏丁疇年(1277)發生火災,巖宅壹片廢墟。後來,經住持、郭毅和尚和崇遠法師重修完善,是南宋遺風。1987年,兩位華僑林東茂先生、劉文茶先生捐資修建了護碑亭,重檐而建,覆巖碑。亭高6.60米,磨光六角柱高2.80米,梁高0.45米。

佛教石碑

在舊誌中,佛碑是巖寺的界碑。碑上的“佛國”二字為祖師手書傳世,有兩個原碑。其中壹座如今矗立在清水巖西麓和彭舸村的路邊山坡之間。碑背“南無阿彌陀佛”四字,宋、朱傳世。另壹塊位於何謙村頭的山坡之間。1966被毀,1987重建,字跡已失去原形。

“東來如來”碑文

明末洪光年間,周宗弼被城上贊為祖師,手書“東土如來”二字,立起壹塊木匾,掛在殿額。字徑高0.60米,寬0.50米。牌匾長2.70米,寬0.95米。

新立牌匾

上世紀80年代末,新立在創始人的殿梁上掛了壹塊牌匾,臨摹了弘毅大師的《光彩照人》、《精神永存》、《感應》、《清水為民》、《清水有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