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祖父劉順七,父親劉之奇世居江西宜豐天寶。元武宗至大四年劉基出生於江浙行省青田縣九都武陽村。為了紀念劉基,後世把這個村加上旁邊壹些村劃分為文成縣(劉基謚號是文成公)。劉基的父親劉熵為人正直,才智出眾,10歲時,就和祖父劉濠壹起設謀挽救了許多同邑人的性命。 原來,南宋滅亡後,青田縣壹帶的起義軍也相繼被元軍圍剿四散,潛伏下來。元朝統治者為了斬草除根,鞏固他們的政權,派浙東道宣慰副使茍貼兒在青田縣調查反元義軍的情況。他們在叛徒李熊的提供下,造了壹個黑名冊,準備上報朝廷,予以鎮壓。這個黑名冊,關系到成千上萬人的性命。茍貼兒路過武陽村時,受到著名鄉紳劉濠壹家的豐盛款待,並留他們在家裏過夜。劉濠將茍貼兒灌醉,偷出黑名冊燒掉,然後親自點火燒毀了自家的祖屋。他們故作慌亂的樣子,從大火中救出茍貼兒。茍貼兒自知飲酒誤事,所幸死裏脫生,對劉家感激不盡。青田縣人對劉家不惜財產智救同胞的義舉十分欽佩。劉熵後來成為當時的名儒,當過遂昌縣(今屬浙江)教諭(縣學校長)。他40多歲時,生子劉基,視之如掌上明珠。他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在對愛子的培養上了,從而使劉基受到良好的教育。
求學經歷
劉基好學敏求,聰慧過人,由父親啟蒙識字,十分好學。閱讀速度極快,據說“讀書能壹目十行”。12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歲的劉基入郡庠(即府學)讀書。他從師習春秋經。這是壹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典,很難讀懂,尤其初學童生壹般只是捧書誦讀,不解其意。劉基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師見此大為驚訝,以為他曾經讀過,便又試了其他幾段文字,劉基都能過目而識其要。老師十分佩服,暗中稱道“真是奇才,將來壹定不是個平常之輩!”壹部春秋經,劉基沒花多少工夫就學完了。泰定四年(1327年),劉基十七歲,他離開府學,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周(敦頤)程(程顥、程頤)理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鄭復初在壹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贊揚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陰了後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壹定能光大妳家的門楣。”劉基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壹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鉆研揣摩,十分精通。有壹次,他在壹家書屋看到壹本天文書,愛不釋手壹口氣讀完。第二天竟能從頭至尾背誦如流,店主人知後十分驚奇,要把這部天文書送給他,劉基說:“這部書已裝在我胸中,書對我已經沒有用了。” 劉基的虛心好學和出眾才智,不僅使他學就和掌握了豐富的知識,而且使他年輕時就在家鄉出了名,大家都說他有魏征(唐)、諸葛孔明(三國·蜀)之才。元統元年(1333年)二十三歲的劉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參加會試,壹舉考中進士,從此他便步入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仕途坎坷
十四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正是元王朝政權逐漸走向全面崩潰的時期。元王朝建立半個世紀以來,用極端野蠻落 劉基題跋像
[1]後的方式統治中國,對廣大人民進行了無情的屠殺與殘酷的剝削,人民再也無法生活下去了,於是中國大地上到處出現了農民起義與暴動,元王朝岌岌可危。壹面是貪婪昏憒、醉生夢死;壹面是水深火熱、揭竿而起。在這樣的情勢下,劉基步入宦途,就迫使他要麽與元朝統治階級合作,沆瀣壹氣,最後同歸於盡;要麽反其道而行之,站在人民壹邊,***同埋葬貪婪殘暴的王朝。作為壹個崇尚氣節和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劉基選擇了後者,盡管那裏布滿了荊棘。仕途坎坷蟄居隱退劉基考中進士後,在家閑居3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作為天子門生,他還是無限感激元朝皇帝賜給他這壹施展才華的機會,以實現自幼立下的宏圖大誌。所以、他壹出仕就抱定要用自己的全部的才華和忠誠,去幹—番大事業。 縣丞雖然是個輔佐縣令的小官。劉基並沒有因為位卑職微而敷衍塞責,他勤於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績。他深入鄉間,體察民情,發現高安縣壹些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汙吏,無法無天,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無惡不作。劉基傾聽百姓的哭訴後,義憤填膺,決心為民除害。經過明察暗訪,掌握了真憑實據後,對幾個劣亦昭著的豪強惡霸,堅決予以嚴懲,並對縣衙內貪贓枉法的官吏也進行了整治,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很快就有了好轉。劉基剛正不阿,壹身正氣贏得了百姓的贊譽。 1336年(至元二年),劉基擔任江西瑞州府高安縣的縣丞。在任官的五年內,處理地方事務的原則是“嚴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為;對於發奸摘伏,更是不避強權。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但因為他的正直,地方豪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為人,才免於禍患。 辭官後,劉基返回青田,1343年(至正三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後來因檢舉監察禦史職,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還給他許多責難,他只好上書辭職,任期約壹年。
蟄居隱退
1343年(至正六年),劉基接受好友歐陽蘇的邀請,與歐陽蘇壹同來到丹徒,在距歐陽蘇家附近的蛟溪書屋住下,過了壹段半隱居的生活。以教授村裏中的子弟讀書來維持生活,偶爾和月忽難、陶凱等好友時相往還。 1348年(至正八年),劉基結束在丹徒約兩年的半隱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來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為他生下壹個兒子,即劉璉。在杭州的四年當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之之士時相往來,也和劉顯仁、鄭士亭、熊文彥、月忽難等文士詩文相和。1352年(至正十二年)七月,徐壽輝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劉基便帶著家人回到故鄉。回到故鄉不久,朝廷來了壹封公文。朝廷起用他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主要任務是幫助當地政府平定浙東壹帶的盜賊,特別以方國珍為對象。
助明開國
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任謀臣,展現壹個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采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並建議朱壹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壹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1370年(明洪武三年),為嘉勉劉基的功榮,授命劉基為弘文館學士。十壹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劉基為丞相,但劉基壹再推脫,只好作罷。這並不是劉基的客氣,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會遭到其他為官者的排擠。因此申請還鄉。朱元璋授命為他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並封為誠意伯。劉基的功勞對於明朝來說可以說是最大的,但每年俸祿只有二百四十石。 朱元璋封給了劉基“誠意伯”,似乎並不是什麽大官。但其實朱元璋壹直很想讓劉基做宰相,但劉基卻壹再推辭。其實劉基是明朝開國元勛,功勞是很大的。而劉基也救過朱元璋很多次,次次驚險。若不是劉基,朱元璋稱帝之前就早已被害死多次了。而劉基固然想當這個“壹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因為這樣他就能實現他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的抱負。但是他知道自己過於正直,會遭到奸臣的排擠,是實現不了自己的願望的。所以他告老還鄉,去和家人在壹起了。
晚年生活
1375年(洪武八年),劉基雖然不良於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員壹樣,參加元旦的早朝,隨後在奉天殿做了壹首《乙卯歲早朝》,這雖屬於歌功頒德的應酬文字,但詩中仍可以看見劉基的心情。據說正月中旬,宋濂的門人劉剛來到劉基的住處,商請劉伯溫將宋濂壹百多卷的作品,擇取精華部分編輯成書,以便誦讀,也請劉基為新書寫壹篇序文。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禦醫去探望。禦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裏好像有壹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壹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禦醫來探病,以及服食禦醫所開的藥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壹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家後,拒絕親人和鄉裏為他找來的壹切藥石,只是盡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後,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壹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後妳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壹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後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盡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盡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壹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壹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盡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壹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壹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妳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妳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四月十六卒於故裏,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於鄉中夏中之原。 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朝廷贈他為太師,謚號文成。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討論劉基的功績,並決議劉伯溫應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壹樣,配享太廟。
歷史功績:劉基的歷史功績在於能順應歷史潮流,積極幫助朱元璋勇敢地擔負起統壹中國這壹偉大任務。他主要幹了如下六件大事:(1)幫助國主朱元璋廢小明王而自立。朱元璋是郭子興的部將,子興死後,小明王韓林兒封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朱元璋借用龍鳳年號,名義上受小明王節制。在攻克南京,據淮河江左地區,下浙江後,朱元璋被手下奉為吳國公,置江南行中書省,仍奉韓林兒。歲首,中書省設禦座行禮,獨基不拜。曰:“牧豎耳,奉之何為?”因見太祖,陳天命所在。所謂天命,就是要朱元璋有雄心壯誌、大展宏圖、擔負起打天下建立新王朝的使命。(2)協助朱元璋制訂“征討大計”。朱元璋起於淮右,渡江後,勢力發展較快,但仍只局限於浙江壹帶,且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均為勁敵,稍有不慎,就有敗亡之危。當時許多人認為張士誠據有蘇湖富饒地區,宜先攻取。但劉基認為“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協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壹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朱元璋采用了這戰略決策,遂成帝業。 (3)在重大戰役中,或運籌帷幄,或親臨前線指揮戰鬥。劉基因諳韜略,通天文地理,故往往“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如公元1360年,陳友諒率精兵三十萬,戰艦五千只,攻下太平,進駐采石磯,直逼金陵,勢甚器張。當時朱元璋駐金附守兵僅十萬余。由於雙方力量對懸殊大,朱元璋軍中文武大臣亂成壹團:有的主張投降;有的主張放棄應天,保存實力再作計較;有的主張出擊,壹決雌雄……獨劉基壹人張目不言,朱元璋就把他請到自己的臥室,征求意見。劉基說:“主張投降和逃跑者,應殺頭治罪,因他們不看大好形勢,散布失敗情緒。事實上,陳友諒自以為兵強勢眾,又打了幾次勝仗,更是誌得意滿,目空壹切。我們就利用他的驕傲情緒,設下埋伏,使計誘其深入,壹鼓可破。”朱元璋聽了劉基這番獨見後,乃定征伐之計。劉基勇氣奮發,計劃立就:首先遣人詐降,使康茂才誘陳友諒夜來劫城,並約定陳友諒至江東木橋邊呼“老康”為聯絡信號。陳友諒不知是計,結果點精兵三十萬,行至江東橋邊,並無木橋,是座鐵橋,使人呼“老康”,又無人答應。正在疑惑間,又突遇暴雨,四下伏兵齊出擊,陳友諒鼠竄狼奔,敗退至江邊。誰知原有渡江用的戰艦,劉基以計盡將拘掠,僅留破般三百只於江邊。陳友諒敗軍爭先逃渡,行至江中,又突聞火炮聲,破船連人沈沒壹半多。結果全殲陳友諒主力軍,挫敗陳的銳氣,乘勝收復太平,攻下安慶、信州、兗州。陳友諒只得帶領剩余的傷卒敗將倉惶地逃回漢陽。三年後(1363年7月),陳友諒重整旗鼓,號稱百萬,再度與朱元璋在鄱陽湖中作生死存亡的大決戰。在這勝負的關鍵時刻,劉基始終和朱元璋在壹條船上參與軍機,運籌帷幄。壹次,他忽然發現水鳥驚飛,劉基預知這是陳友諒的船隊集中力量向朱元璋的指揮船開火,在這千鈞壹發之際,他立即拉起朱元璋轉到另壹條船上,當他們還未坐定,原來那條船已被陳友諒火炮打得粉碎。當時陳看到朱元璋的指揮船已被打沈,大喜過望。不料朱元璋仍在指揮戰鬥,士兵越戰越勇,最後大敗陳友諒,陳也在這次水戰中敗死。這次戰爭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歷史上稱為鄱陽湖之戰。(4)洪武開國之前,1366年受命蔔地拓建南京城;1367年授太史令,上戍申大統歷,並與李善長、楊憲、傅獻、陶安等壹起定律令。平定張士誠後,有張昶者使人上書稱頌功德,勸朱元璋及時行樂,劉基當即指出:“是欲為趙高也。”及時提醒朱元璋“居安思危”。 (5)洪武開國以後,劉基奏立《軍衛法》,提出“寬以待民與嚴懲貪吏”的主張,肅綱紀,整吏治,嚴懲貪枉。如中書省都事李彬坐貪縱罪,雖丞相李善長出面替其誼子說情,劉基仍將李彬奏斬。劉基還諫止營建東都,提醒朱元璋不要輕敵。奏曰:“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也;王保保<擴郭鐵機>未可輕也。” (6)六十壹歲告老還鄉,勸朱元璋“霜雪之後,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臨終前遺囑次子仲璟,待胡惟庸敗後上奏朱元璋:“夫為政寬猛如循環,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聯絡。”以上六件大事,前三件可謂幫助朱元璋打天下,後三件可謂幫助朱元璋鞏固天下。說明劉基是位卓越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他既是開國功臣,也是治國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