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元未明初文學家。宋濂“六歲能為詩歌”,文名遠播,明代“開國文臣之首”,與高啟、劉基並列為“明初詩文三人家”同時,他也是壹位誠信君子,朱元璋曾當面表揚他:“景濂事朕十幾年,未嘗有壹言之偽,誚·人之艇,寵辱小驚,始終無異。”俗話說“伴君如伴虎”,跟皇帝相處十九年而能夠不說壹句假話,宋濂的誠實耿直可見壹斑。
在宋濂的名篇《送東陽馬生序》中記述了他幼時家貧借書而讀的情形:“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足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借人家的書就要按期歸還,只有不失信於人才能借來更多的書籍學習。民問還流傳著宋濂拜師的傳說:壹次,宋濂欲向遠方壹位學者請教,並約好了見面只期。誰知出發那天忽然下起大雪來,母親勸道:“天氣惡劣,出門危險。妳就是晚去兩天,想必老師也能諒解。”宋濂卻說:“約好的事情盡量不要改變,失約是對別人的不尊重,更何況我還足上拜師呢。”見到宋濂大雪天卻如期趕到,老師非常感動,遂傾囊相授。
宋濂擔任朱元璋的侍從學士後,常尋找機會向皇帝進諫,並且有壹說壹、有二說二,“直諒不務文飾”朱元璋曾對宋濂的誠實進行過試探《明史·宋濂傳》載:宋濂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翌日,問濂咋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日:“誠然,卿不朕欺。”當然,把自己跟誰喝酒、都有哪些下酒菜告訴皇帝並不是件很為難的事兒,但壹旦涉及到朝廷大事甚至是朝臣任命,能夠實話實說就頗為不易了。有壹次朱元璋問起大臣們的好壞,宋濂只評價好的大臣,對不好的大臣卻只字不提二皇帝很奇怪地問他原因,宋濂回答:“我只跟好的大臣來往,跟不好的大臣不相往來。所以我只知道好的大臣的情況,對不好的大臣我不了解。”又有壹次,主事茹太素上書萬余青,朱元璋很不高興,於是有的大臣為討好皇帝就跳出來指謫茹太素的奏章,或稱“這裏不敬”,或稱“這裏誹謗非法”。唯獨術濂不以為然:“茹太素這樣傲是對陛下盡忠啊,陛下您正在廣開言路,怎麽能夠埋怨他說實話呢?”朱元璋由此細讀茹太素的奏章,發現確有可取之處。於是朱元璋把此前迎合自己的`朝臣都招來訓斥壹番,說:“如果不是宋濂,我差壹點錯怪了忠心進諫的好人啊。”
宋廉因自己的誠信和耿直樹立了很高的威望,也得到了皇帝的恩寵,但最終卻因為長孫犯罪而受到牽連,未能善終。宋濂的大弟子方孝孺在為其寫的祭文中寫道:“公之量可以包天下,而天下不能容公之壹身;公之識可以鑒壹世,而舉世不能知公之為人。”這實在是件令人遺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