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有關論語中“仁”“君子”的名言

有關論語中“仁”“君子”的名言

原文

4·1 子曰:“裏仁為美(1),擇不處仁(2),焉得知(3)?”

註釋

(1)裏仁為美:裏,住處,借作動詞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處: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譯文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壹起,才是好的。如果妳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壹起,怎麽能說妳是明智的呢?”

評析

每個人的道德修養既是個人自身的事,又必然與所處的外界環境有關。重視居住的環境,重視對朋友的選擇,這是儒家壹貫註重的問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有仁德的人住在壹起,耳濡目染,都會受到仁德者的影響;反之,就不大可能養成仁的情操。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註釋

(1)約:窮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於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評析

在這章中,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註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誌不移,保持氣節。

原文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惡(2)人。”

註釋

(1)好:音hào,喜愛的意思。作動詞。

(2)惡:音wù,憎惡、討厭。作動詞。

譯文

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評析

儒家在講“仁”的時候,不僅是說要“愛人”,而且還有“恨人”壹方面。當然,孔子在這裏沒有說到要愛什麽人,恨什麽人,但有愛則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對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會有正確的愛和恨。

原文

4·4 子曰:“茍誌於仁矣,無惡也。”

譯文

孔子說:“如果立誌於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評析

這是緊接上壹章而言的。只要養成了仁德,那就不會去做壞事,即不會犯上作亂、為非作惡,也不會驕奢淫逸、隨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於國家、有利於百姓的善事了。

原文

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麽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壹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壹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評析

這壹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壹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並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壹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原文

4·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壹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譯文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也沒有見過厭惡不仁的人。愛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厭惡不仁的人,在實行仁德的時候,不讓不仁德的人影響自己。有能壹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實行仁德上嗎?我還沒有看見力量不夠的。這種人可能還是有的,但我沒見過。”

評析

孔子特別強調個人道德修養,尤其是養成仁德的情操。但當時動蕩的社會中,愛好仁德的人已經不多了,所以孔子說他沒有見到。但孔子認為,對仁德的修養,主要還是要靠個人自覺的努力,因為只要經過個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達到仁的境界的。

原文

4·7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譯文

孔子說:“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集團的人所犯錯誤性質是壹樣的。所以,考察壹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沒有仁德了。”

評析

孔子認為,人之所以犯錯誤,從根本上講是他沒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會避免錯誤,沒有仁德的人就無法避免錯誤,所以從這壹點上,沒有仁德的人所犯錯誤的性質是相似的。這從另壹角度講了加強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