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徐賢妃是和唐太宗和長孫皇後葬在昭陵地下玄宮裏面嗎?

徐賢妃是和唐太宗和長孫皇後葬在昭陵地下玄宮裏面嗎?

徐賢妃陪葬昭陵石室,不在地下玄宮裏面。她是史書唯壹明確記載死後被葬於昭陵石室的人。

昭陵石室位於寢殿遺址東北方向的山坡上。

徐賢妃即徐惠(627年-650年),湖州長城(今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人,祖籍東海郯(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徐孝德之女,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賢妃,她也是唐太宗自文德皇後去世後晚期寵妃。因為她是因太宗去世後過度傷心,得了病後也不願服藥而死。她對太宗的愛導致她死後被唐高宗追封賢妃。

生於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她出生五天就會說話,四歲熟讀《論語》和《毛詩》,八歲已會寫詩。父親徐孝德試著讓她擬《離騷》作詩,她立刻寫了壹首《擬小山篇》。父親讀後大驚,知道女兒的才華無法掩蓋,就將她的文章傳播出去。唐太宗聽說後,將她納為才人。她入宮酷愛讀書,手不釋卷,太宗非常喜歡,不久就提升她為婕妤,後來又升為充容。

貞觀末年,唐太宗頻起征伐、廣修宮殿。徐惠上疏極諫,剖析常年征伐、大興土木之害。唐太宗認可了她的看法並對她厚加賞賜。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駕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服藥,又作七言詩和連珠以示愛慕。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病逝,年僅二十四,被追封賢妃,陪葬昭陵石室。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後長孫氏的合葬陵墓是昭陵,位於陜西禮泉縣城西北22.5公裏的九嵕山上。陪葬的都是他的文武大臣、後宮妃嬪、皇子公主、皇親國戚(甚至包括這些人的子孫後代)。昭陵是壹個龐大的帝王陵園,陪葬昭陵的顯赫人物有數百位,山上山下各種等級的陪葬有名無名人物總數沒法概全。

唐陵陪葬沿襲了漢代制度:皇陵余地賜親屬、功臣、將相陪葬,給東園秘器(即皇室、顯宦死後用的棺材)。

貞觀十年底,唐太宗首葬長孫皇後於昭陵後,即於第二年二月制《九嵕山蔔陵詔》,除明確規定把昭陵作為自己和皇後的陵墓外,還號召文武大臣及皇親國戚死後陪葬昭陵。接著,又下發補充詔書,允許子孫從父祖而葬昭陵,即所謂“其父祖陪葬,子孫欲來從葬者,亦宜聽允。”在太宗的號召下,文武大臣和皇親國戚都以陪葬昭陵為榮,從貞觀年間開始,直至開元年間,有數百位顯赫人物陪葬昭陵,從而形成了壹個龐大的帝王陵園。

昭陵大致上采用兩種方式來表現陪葬者的親疏與等級,壹是用墓葬地理位置來表現,二是用墓葬規格來表現。

用墓葬地理位置表現方面,可分山上靠近陵山的近陵部分和山下平原部分。唐太宗的妃子和嫡出公主都陪葬在靠近陵山的地方,享受這種禮遇的大臣墓發現了3座,它們分別是魏征墓、阿史那思摩(李思摩)墓和阿史那社爾墓(墓主未最終確定)。魏征是貞觀良相,太宗評價他“貞觀以後,魏征之功”。阿史那思摩和阿史那社爾都爵郡王,是北方突厥民族入唐為官者的代表人物。庶出的公主、王子和文武大臣大多陪葬在山下平原。顯然,靠近陵山的陪葬者地位尊寵,而陪葬山下者則較次之.

用墓葬規格表現方面,由高至低依次可分為五類。

規格最高的自然屬“因山為陵”,魏征墓和唐太宗貴妃韋氏墓屬於此類,但未號墓為陵。

其次是覆鬥型墓葬。顧名思義,這種墓葬封土就像壹只方鬥扣在地上。秦漢時這種封土就被稱為山陵,規格也很高。唐太宗嫡出的長樂、城陽、新城三公主墓屬此類,都處在距離陵山很近的地方。

再次是為冢象山型封土,即把墳墓的封土堆成連綿不斷的山形或和普通圓錐形壹樣,卻明文規定它為象山形。此型墓葬已發現四座,即李靖墓、李績(徐懋功)墓、阿史那思摩墓和阿史那社爾墓。為冢象山型墓葬是唐王朝仿照西漢王朝為旌表霍去病、衛青對匈奴作戰的戰功而為他們營墓為冢象祁連山和廬山的故事,為功臣建造的特殊封土墓葬,所以規格也較高。

第四種是普通圓錐體型封土墓葬。這類墓葬在昭陵陪葬墓中占絕大多數,如尉遲敬德墓、房玄齡墓、程咬金墓等。

第五種是墓而不墳型墓葬,也就是墓葬不起封土。本來這樣的墓葬在中國商周時非常普遍,其規格高低在墓內反映,但在昭陵陵園,除初唐功臣高士廉葬儀特別隆重卻又墓而不墳外,其他的墓而不墳型墓葬規格極低,通常為等進妃嬪和宮女采用這種墳墓形式。但要說明的是,建在山底平原的墓葬,只能以封土形式表示其規格,而不能以距昭陵主峰的遠近為其規格評判標準。位於平原的墓葬,是按照建墓時間遲早排列的,建墓早的,離陵山較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