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孟子》三章翻譯

《孟子》三章翻譯

《孟子》三章翻譯如下:

1、梁惠王章句上·第壹節譯文 譯文

孟子覲見梁惠王。惠王說:“老先生不辭千裏長途的辛勞而來,是不是將給我國帶來利益呢?”

孟子答道:“王何必非要說利呢?也要有仁義才行呢。如果王只是說‘怎樣才有利於我的國家呢?’大夫也說‘怎樣才有利於我的封地呢?’那壹般士子和老百姓也都會說‘怎樣才有利於我自己呢?’這樣,上上下下都互相追逐私利,國家便危險了!

在擁有壹萬輛兵車的國家裏,殺掉它的國君的,壹定是擁有壹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壹千輛兵車的國家裏,殺掉它的國君的,壹定是擁有壹百輛兵車的大夫。在壹萬輛裏頭,他就擁有壹千輛,在壹千輛裏頭,他就擁有壹百輛,這些大夫的產業不能不說是夠多的了。假若他把‘義’拋諸腦後而事事‘利’字當先,那他不把國君的壹切都剝奪,是不會滿足的。

從沒有以‘仁’存心的人會遺棄父母的,也沒有以‘義’存心的人會怠慢君上的。王只要講仁義就可以了,為什麽壹定要講‘利’呢?”

2、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節譯文 譯文

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他望著那些鴻雁和麋鹿,對孟子說:“有賢德的人也享受這種快樂嗎?”

孟子回答說:“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體會到這種快樂,沒有德行的人即使有這壹切,也沒法享受。《詩經》說:‘當文王開始規劃造靈臺,仔細營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來幹,沒有幾天就建成了。建臺本來不著急,但老百姓卻如子女為父母做事壹樣自願,文王遊覽靈園中,母鹿伏在深草叢。母鹿肥大毛色潤,白鳥潔凈羽毛豐。

文王國王遊覽到靈沼,池裏魚兒蹦得歡。’周文王雖然用了老百姓的勞力來修建高臺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興,把那個臺叫做‘靈臺’,把那個池叫做‘靈沼’,以園中有麋鹿魚鱉等珍禽異獸為樂。古代的君王與民同樂,所以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相反,《湯誓》中說:‘太陽啊,妳什麽時候滅亡呢?我寧肯和妳壹道去死!’老百姓恨不得與他同歸於盡,即使有高臺深池,珍禽異獸,他又如何能獨自享受呢?”

3、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節譯文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國家的治理,真的是盡心竭力了!河內發生災荒,就把那裏的災民遷移到河東,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當河東發生災荒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做的。看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誰像我這樣盡心竭力。可是鄰國的百姓並不見減少,而我的百姓並不見增多,這是為什麽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歡打仗,就讓我用打仗來做比喻吧。戰鼓敲響,戰場交戰激烈了,戰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下來。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譏笑跑了壹百步的人,您覺得怎麽樣呢?”

梁惠王說:“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壹百步罷了,但也是逃跑!”

孟子說:“大王您既然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多啦。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漁網不入池塘,那魚鱉之類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也用不盡,這樣便使老百姓能夠養活家小,葬送死者而無遺憾了。

老百姓養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在五畝大的宅田上,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的衣服了;雞鴨豬狗不失時節地繁殖飼養,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食了。壹家壹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時得到耕種,數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註重鄉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須發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出現在道路上了。

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於天下的是決不會有的。現在,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饑民,人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把人殺了反而說‘與我無幹,是武器殺的’又有什麽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夠不歸罪於荒年,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湧向您這兒來了。”

原文:

1、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2、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雲:‘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翯。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

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曷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3、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