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指的是哪三思介紹如下:
三思是指思危,思退,思變。
1、思危。
“思危”指的是要思考之前做的事情不對的地方,十分危險的地方;
2、思退。
“思退”指的是知道危險的地方,就要退回到安全的地方等待機會;
3、思變。
“思變”指的是壹旦有機會,就要努力抓住這個機會去改變當前的處境。俗話說得好“樹挪死人挪活”凡事都需要變化。
三思的出處:
三思出自《論語·公冶長》,聖人孔子就說過”三思而後行”,意思告訴我們做事,要先經過反復考慮,然後再去做。“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譯文:季文子每件事思考三次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說:“再借鑒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論語》對於自我修養、思想反思和道德準則的建立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言語雖然簡單,但卻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辨,歷久彌新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
《論語》介紹: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壹,由先秦至戰國時期儒家大師孔子及其弟子言論、行事等經歷記錄而成。《論語》是典型的先秦文獻,於漢代時傳世。與其他相比,《論語》不是壹本理論性的著作,而是以筆記的形式記載孔子的言行,著重強調壹個人的行為和德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論語》***有20篇,包括學、政、友、言、說、顏淵、子罕、哀公、述而、泰伯、雍也、述義、八佾、裏仁、公冶長、鄉黨、先進、顏回、子張、僖公、公山、憲問等章節。其中,學是第壹篇,同時也是《論語》的起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被視為儒家思想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