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淵明
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從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對生活充滿幻想,希望通過仕途實現自己“大濟蒼生”的宏願。自29歲起,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
他不滿當時土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縣令時,因不願“為五鬥米而折腰”,僅80多天就辭官回家,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誌。從此“躬耕自資”,直至63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
2、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區)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壹品,曾任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禁煙時,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虎門銷毀。虎門銷煙使中英關系陷入極度緊張狀態,成為第壹次鴉片戰爭,英國入侵中國的由頭。
盡管林則徐壹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
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為《海國圖誌》,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民族英雄林則徐在普寧老縣城病逝。
3、魯迅
魯迅先生出生在壹個封建地主家庭,但他在少年時代就非常同情勞動人民,而沒有像其他有錢人那樣欺壓人民。成年後他以筆代槍深刻地偈露了封建社會的醜惡面目。
4、屈原
屈原(約前340~約前277),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傳為湖北秭歸人。
出身貴族,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主張聯齊抗秦,選用賢能,但受貴族排擠不見用,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漢北,於是作《離騷》表明忠貞之心;頃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沈汩羅江而死。
5、文天祥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軍攻打南宋,臨安危在旦夕。文天祥雖然是個文官,但他認為自己既然是國家的壹分子,就應當負起保衛祖國的責任。1275年,他毅然變賣了家產,招兵買馬,購買軍糧。百姓紛紛響應,加入他的抗敵隊伍。
由於元軍勢力強大,文天祥和其他將領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臨安。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軍講和,元軍將領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脅要把他殺死。
文天祥說道:“國家存在,我也存在;國家滅亡,我也滅亡。妳們就是把刀、鋸、油鍋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軍將領拿他沒辦法,只好把他扣留起來,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壹個船夫的協助,乘機逃脫。他歷經許多艱險,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組織抗元救國隊伍,還打了幾次勝仗,收復了壹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壹次戰役中,被元軍俘虜了。元軍主帥勸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壹口拒絕。1279年,元軍消滅了南宋的殘余部隊。文天祥知道國家滅亡了,傷心欲絕,於是寫下了壹首詩,表達他以死報國的決心。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