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非洲豬瘟等因素影響,豬肉價格直逼每斤40元大關。自17世紀之後陸續成為全世界主要肉品以來,豬肉以其纖維細軟、結締組織少、含有較多肌間脂肪、烹調加工後味道鮮美,成為我國人民餐桌上的“當家肉”。豬肉,民間又稱“大肉”,妳知道為什麽嗎?圖為河南省滑縣壹家超市內,居民在購買豬肉(大肉)。(王子瑞 攝)
在有些民族地區有禁忌,出於穆斯林的宗教禁忌,伊斯蘭、猶太教避諱“豬”,不允許吃豬肉,甚至連“豬”這個字也不許說,所以改叫“大肉”。圖為河南省滑縣壹家超市內的豬肉(大肉)。
由於明朝皇帝朱元璋姓“朱”,與“豬”同音,明朝人為避諱,把豬稱為豚,豬肉被稱為“大肉”或“豚肉”。圖為河南省滑縣壹家超市內的豬骨頭。
滿族在祭祀時殺豬為犧牲,會將豬肉分成“大肉”和“小肉 ”兩種,大肉直接分食,小肉下鍋煮飯,這裏的“大”和“小”,也只是跟肉塊尺寸有關,跟宗教禁忌無關。圖為河南省滑縣壹家超市內的豬肉(大肉)。
有些地方的人把豬肉叫“大肉”,只是單純地因形而名。比如蘇杭壹帶有“大肉面”,嘉興有“大肉”菜,雖然用料是豬肉,但這裏的“大”是指肉塊大(“壹斤肉切四大塊,不加任何夾頭”),而非禁忌之語。成語“大魚大肉”的“大肉”,也不是特指豬肉,而是說肉食豐盛。
舊時回族“稱漢人曰大教,自曰小教”,豬肉為“ 大教 ”所食之肉,故稱作“大肉”。凡有回民的地方,大都有“大肉”、“大油”之類的稱呼,但各地通行程度不同。《瑞視覺》發布的照片,全部是新華社簽約攝影師、人民圖片和光明圖片簽約攝影師的原創作品,歡迎關註、評論、轉發或者收藏,盜用必究!如果妳身邊有奇聞趣事、感人故事或者需要幫助的人,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