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戰術
抓住人們“以稀為貴”的心理,囤積奇貨來謀取利益的戰術。
奇貨,稀有的貨物。居,存儲,囤積。奇貨可居,指把稀有的、短缺的商品儲存起來,等待高價時出售。
“奇貨可居”說明了這樣壹個道理:物極必反。司馬遷在《貨殖列傳·序》中指出:“物賤之征貴,物貴之征賤。”低賤的東西,如果供應量不足,達到壹定的極限,也就會由賤而變貴。貴重的東西,如果供應量超過了壹定的極限,反而會變低賤。要想居奇貨的經營者必須具備識別這兩個極限的“慧眼”和同時大進大出的膽略。
經典案例
▲慧眼識奇貨
法籍華人成之凡女士是巴黎知名的珠寶首飾收藏家。她認為收藏珠寶、金銀首飾,要買有簽名的、名家設計的,既可保值,又可升值。
20世紀50年代,成之凡女士剛到法國,偶然在壹家金銀首飾店見到壹枚金戒指,並對此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就這枚金戒指的含金量來說,並非4個“9”(即99.99%)的24K黃金戒指,只是18K的金戒指,這壹點並不起眼,尤其是對有錢人來說,更是不屑壹顧。
可是這枚外形像蝸牛的18K金戒指,在內壁刻有制作年代、號碼和設計師的名字,這壹點對於識貨的人來說,不能不說沒有吸引力。
成之凡女士深知這枚金戒指的收藏價值,便毫不猶豫地掏出6000法郎,買下了這枚金戒指。戒指至今戴在她手上,視為奇貨可居,即使現在用6萬法郎也是買不到的。因為,隨著現代大工業生產和科技的發展,金銀首飾大多是機器生產的,每壹種樣式千篇壹律,數不勝數。而手工制作的金銀首飾愈來愈少,況且具有強烈的個性,多不雷同,價格昂貴,即使在國外,也多半是有錢人才專門定做,成之凡女士那枚戒指,現在便成了古董,其價值可想而知了。
1970年成之凡女士逛巴黎市場,偶然發現了壹種銀制發卡,制作年代是1900年,當時法國有壹股崇尚東方文化的思潮,發卡設計樣式像白菊花,是日本人所喜愛的,當時很便宜。成女士壹口氣把巴黎小店出售的這種發卡統統買回來。這個舉動當時使許多人感到奇怪。1973年,巴黎有人發現了這種發卡的價值,到處去買。可是巴黎市場已沒有貨了,成女士囤積的這種發卡成了高價出售的寶物。
▲買斷策略
日本有壹家專門制造婦女針織品的公司,其獲得了傳奇性的發展。在高級服飾的行業中,這家公司的銷售量最大。他們只負責籌劃、設計,然後把服裝樣品交給廠商制造,再釘上本公司特有的商標,專由壹家婦女商店銷售。這似乎是壹家靠創意賺錢的公司。
壹位銷售心理學專家曾訪問過這家公司的董事長:“妳的公司為什麽生意這麽好,賺這麽多錢?”
董事長回答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麽,好像在無意間就發展到這種程度。我們沒有工廠,只管籌劃、設計,由別人制造經銷。沒想到這些產品壹推出,馬上受到婦女的歡迎而搶購壹空。不管生產多少,總是供不應求,的確不可思議。”
這位專家認為,這家公司的成功,並不在於委托產銷的方式,而關鍵是壹種“買斷策略”。他們不把商品放到各大百貨公司裏去賣,只在專門商店定點銷售,從而使人認為該公司所制的商品稀少,不到指定地點,就買不到他們的商品,於是趨之若鶩。當然設計創意的優劣也是重要因素。將這兩條相加,便是他們的商品備受歡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