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唐會要卷三十六

唐會要卷三十六

 《唐會要》是記述唐代各項典章制度沿革變遷的史類文學作品。本文為大家整理了壹些唐會要卷三十六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學習!

 修撰

 武德七年九月十七日。給事中歐陽詢。奉敕撰藝文類聚成。上之。

 貞觀五年九月二十七日。秘書監魏征。撰群書政要。上之。(太宗欲覽前王得失。爰自六經。訖於諸子。上始五帝。下盡晉年。征與虞世南褚亮蕭德言等始成凡五十卷。上之。諸王各賜壹本。)

 十三年十壹月三日。揚州長史李襲譽。撰忠孝圖二十卷。奏之。

 十四年五月二十壹日。詔以特進魏征所撰類禮。賜皇太子及諸王。並藏本於秘府。初。征以禮經遭秦滅學。戴聖編之。條流不次。乃刪其所說。以類相從。為五十篇。合二十卷。上善之。賜物壹千段。

 十五年正月三日。魏王泰上括地誌五十卷。上嘉之。賜物壹萬段。其書宣付秘閣。初。泰好學。愛文章。司馬蘇勖勸泰表請修撰。詔許之。於是大開館宇。廣召時俊。遂奏引著作郎蕭德言。秘書郎顧允。記室參軍蔣亞卿。功曹參軍謝偃等。人物輻輳。門庭若市。泰稍悟過盛。欲其速成。於是分道諸州。披檢疏錄。凡四年而成。其年四月十六日。太常博士呂才。及諸陰陽學者十余人。撰陰陽書凡五十三卷。並舊書行者四十七卷。詔頒下之。(太宗以陰陽書行之日久。近代以來。漸至訛偽。穿鑿既甚。拘忌亦多。遂命有司。總令修撰。)其妄穿鑿拘忌者。才駁之曰。易曰。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蓋取諸大壯。逮於殷周之際。乃有蔔宅之文。故詩稱相其陰陽。書雲蔔惟洛食。此則蔔宅吉兇。其來尚矣。至於近代師巫。更加五姓之說。言五姓者。謂宮商角征羽等。天下萬物。悉配屬之。行事吉兇。依此為法。至於張王等為商。武庾等為羽。欲以同韻相求。及其以柳為宮。以趙為角。又非四聲相管。其間亦有同是壹姓。分屬宮商。復有復姓數字。征羽不別。驗於經典。本無斯說。即陰陽書亦無此語。直是野俗口傳。竟無所出之處。惟按堪輿經雲。黃帝對於天老。乃有百姓之言。且黃帝之時。不過姬姜數姓。暨於後代。賜族者多。至如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並是姬姓子孫。孔殷宋華向蕭毫皇甫。並是子姓苗裔。自余諸國。推例皆然。因邑因官。分枝布葉。未知此等諸姓。是誰配屬宮商。又檢春秋。以陳衛及秦。並同水族。齊鄭及宋。皆為火姓。或承所出之祖。或系所屬之星。或取所居之地。亦非宮商角征羽。***相管攝。此則事不稽古。義理乖僻者也。又敘祿命曰。謹按史記。賈誼宋忠司馬季主雲。夫蔔筮者。高談祿命。以悅人心。矯言禍福。以盡人財。又按王充論衡雲。見骨體而知祿命,見祿命而知骨體。此則祿命之書。行之久矣。言多或中。人乃信之。今更研尋。本非實錄。但以積善余慶。不假建祿之吉。積惡余殃。豈由劫殺之?。皇天無親。常與善人。福之所應。其猶影響。故有夏多罪。天命剿絕。宋景修德。妖孛夜移。學也祿在。豈待生當建王。憂勤損壽。不關月值空亡。長平坑卒。未聞***犯三刑。南陽貴士。何必俱當六合。歷陽成湖。非獨河魁之上。蜀郡炎燎。豈由災厄之下。今時有同建同祿。而貴賤懸殊。***命***胎。而夭壽更異。按春秋魯桓公六年九月。魯莊公生。今檢長歷。莊公生當乙亥之歲。建申之月。以此推之。莊公乃當祿之空亡。依祿命書。法合貧賤。又犯勾絞六空。背驛馬生。身刻驛馬。驛馬三刑。當此生者。並無官爵。火命七月。生當病鄉。為人尪弱。身合矬陋。今按齊詩譏莊公。猗嗟昌兮。頎而長兮。美目揚兮。巧趨蹌兮。惟有問命壹條。法當長壽。依檢春秋。莊公薨時。計年四十五矣。此祿命不驗壹也。又按史記。秦莊襄王四十八年。始皇帝生。宋忠註雲。因正月生。為此命政。依檢襄王四十八年。歲在壬寅。此年正月生者。命當背祿。法無官爵。假得祿合。奴婢尚少。始皇又當破驛馬生。驛馬三刑。身刻驛馬。法當望官不到。金命正月。生當絕下。為人無始有終而彌吉。今檢史記。始皇乃是有始無終。老更彌兇。唯建命生法合長壽。計其崩時。不過五十。祿命不驗二也。檢漢武故事。武帝以乙酉歲七月七日平旦時。亦當祿空亡下。法無官爵。雖向驛馬。尚隔四辰。依祿命法。少無官榮。老而方盛。今驗漢書。武帝即位。年始十六。末年以後。戶口減半。祿命不驗三也。又檢後魏書雲。高祖孝文皇帝皇興元年八月生。今按長歷。其年歲在丁未。以此推之。孝文皇帝背祿背命。並驛馬三刑。身刻驛馬。依祿命書。法無官爵。當父死中生。法當生不見父。今檢魏書。孝文皇帝身受其父之禪。禮雲。嗣主位定。在於初喪逾年之後。方始正號。是以天子無父。事三老也。孝文受禪。異於常禮。躬為天子。以事其親。而祿命倒雲不合識父。祿命不驗四也。又按沈約宋書雲。宋高祖癸亥三月生。依此推祿與命。並當空亡。依祿命書。法無官爵。又當子墓中生。惟宜嫡子。假有次子。法當早卒。今據宋書。高祖長子先被篡弒。次子義隆。享國多年。高祖又當祿祖下生。法得嫡孫財祿。今檢宋書。其孫劉劭劉浚。並為篡宋。幾失宗祧。祿命不驗五也。敘葬書曰。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以薪。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禮雲。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見也。然孝經雲。蔔其宅兆而安厝之。以其復土事畢。長為感慕之所。窀穸禮終。永作魂神之宅。朝市遷變。豈得先測於將來。泉石交侵。不可先知於地下。是以謀及龜筮。庶無後艱。斯乃備於慎終之禮。曾無吉兇之義。暨於近世已來。加之陰陽葬法。或選年月便利。或量墓田遠近。壹事失所。禍及死生。巫者利其貨賄。莫不擅加妨害。遂令葬書壹術。乃有百二十家。各說吉兇。拘而多忌。且天覆地載。乾坤之理備焉。壹剛壹柔。消息之義詳矣。或成晝夜之道。感於男女之化。三光運於上。四氣通於下。斯乃陰陽之大經。不可失於斯須也。至於喪葬之吉兇。乃附此為妖妄。傳雲。王者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經時而葬。士逾月而葬。此貴賤不同。禮亦異數。欲使同盟同軌。赴吊有期。量事制宜。遂為例程。法既壹定。不得違之也。故先期而葬。謂之不懷。後期而不葬。譏之殆禮。此則葬有定期。不擇年月。其義壹也。春秋又雲。丁巳。葬定公。雨不克葬。至戊午襄事。禮經善之。禮記雲。蔔葬先遠日。蓋選月終之日。所以避不懷也。今檢葬書。以己亥之日。用葬最兇。謹按春秋之際。此日葬者。凡有二十余件。此則葬不擇日。其義二也。禮記雲。周尚赤。大事用平旦。殷尚白。大事用日中。夏尚黑。大事用昏時。鄭元註雲。大事者何。謂喪葬也。此則直取當代所尚。不擇時之早晚。春秋又雲。鄭卿子產及子太叔葬鄭簡公。於時司墓大夫室當葬路。若壞其室。即平旦而堋。不壞其室。即日中而堋。子產不欲壞室。而待日中。子太叔雲。若至日中而堋。恐久勞諸侯大夫來會葬者。然子產既雲博物君子。太叔乃為諸侯之選。國之大事。無過喪葬。必是義有吉兇。斯等豈得不用。今乃不問時之得失。惟論人事可否。曾子問雲。葬逢日蝕。舍其路左。待明而行。所以備非常也。若依葬書。多用幹艮二時。並起半夜。此即文與禮違。今檢禮傳。葬不擇時。其義三也。葬書雲。富貴官品。皆由安葬所致。年命延促。亦由墳壟所招。然孝經雲。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易曰。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是以日慎壹日。則澤及於無疆。有德不建。而人無援。此則非由安葬吉兇。而論福祚延促。臧孫有後於魯。不關葬得吉日。若敖絕祀於荊。不由遷厝失所。此則安葬吉兇。不可信用。其義四也。今之喪葬吉兇。皆依五姓便利。古之葬者。並在國都之北。兆域既有常所。何取姓墓之義。趙氏之葬。並在九原。漢之山陵。散在諸處。上利下利。蔑爾不論。大墓小墓。其義安在。及其子孫。富貴不絕。或與三代同風。或分六國而王。此則五姓之義。大無稽考。吉兇之理。何從而生。其義五也。且人臣名位。進退何常。亦有初賤而後貴。亦有始泰而終否。是以子文三已令尹。展禽三黜士師。蔔葬壹定。更不回改。冢墓既成。曾不革易。何因名位。無時蹔安。故知官爵。宏之在人。不由安葬所致。其義六也。野俗無識。皆信葬書。巫者誑其吉兇。愚人因此僥幸。遂使擗踴之際。擇葬地而希官品。荼毒之秋。選葬時以覬財祿。或雲辰日不宜哭泣。遂莞爾而受吊問。或雲同屬忌於臨壙。乃吉服而不送其親。聖人設教。豈其然也。葬書敗俗。壹至於斯。其義七也。

 蘇氏曰。今世之人。正惑於此。故載呂才駁議。用矯正之。庶乎惑者少悟也。

 其年十月二十五日。尚書左仆射申國公士廉等。撰文思博要成凡壹千二百卷。詔藏之秘府。同撰人。特進魏征。中書令楊師道。中書侍郎岑文本。禮部侍郎顏相時。國子司業朱子奢。給事中許敬宗。國子博士劉伯莊。太常博士呂才。秘書監房元齡。太學博士馬嘉運。起居舍人褚遂良。晉王友姚思廉。太子舍人司馬宅相。秘書郎宋正人。

 二十三年正月二十日。太宗撰帝範十三篇。賜皇太子。顧謂王公曰。聖躬闡政之道。備在其中矣。

 永徽三年三月三日。符璽郎顏揚庭。上其父師古所撰匡謬正俗八卷。令付秘閣。

 顯慶元年十月。詔禮部尚書宏文館學士許敬宗等。修東殿新書。上曰。略看數卷。全不如抄撮文書。又日月復淺。豈不是卿等用意至此。因親制序四百八十字。

 二年六月。上制元首前星維城股肱論。令敬宗等註釋。名曰天訓。至三年正月五日。修新禮成。壹百三十卷。頒於天下。其年五月九日。以西域平。遣使分往康國及吐火羅等國。訪其風俗物產。及古今廢置。畫圖以進。令史官撰西域圖誌六十卷。許敬宗監領之。書成。學者稱其博焉。十月二日。許敬宗修文館詞林壹千卷。上之。

 六年正月二十七日。右內率府錄事參軍崇賢館直學士李善。上註文選六十卷。藏於秘府。

 龍朔元年六月二十六日。許敬宗等撰累璧六百三十卷。上之。

 三年十月二日。皇太子宏遣司元太常伯竇德元。進所撰瑤山玉彩五百卷上之。詔藏書府。

 儀鳳元年十二月二日。皇太子賢。上所註後漢書。初。太子右庶子張太安。洗馬劉訥言。洛州司戶參軍格希元。學士許叔牙。成元壹。史藏諸。周寶寧等。同註範曄後漢書。詔付秘書省。

 調露二年二月壹日。詔故符璽郎李延壽。撰政典壹部。寫兩本。(壹本付秘書省。壹本賜皇太子。)

 永隆元年十二月。太史李淳風。進註釋五曹孫子等十部算經。分為二十卷。

 垂拱二年四月七日。太後撰百寮新誡。及兆人本業記。頒朝集使。

 大足元年十壹月十二日。麟臺監張昌宗。撰三教珠英壹千三百卷成。上之。初。聖歷中。以上禦覽及文思博要等書。聚事多未周備。遂令張昌宗召李嶠。閻朝隱。徐彥伯。薛曜。員半千。魏知古。於季子。王無競。沈佺期。王適。徐堅。尹元凱。張說。馬吉甫。元希聲。李處正。高備。劉知幾。房元陽。宋之問。崔湜。常元旦。楊齊哲。富嘉?。蔣鳳等二十六人同撰。於舊書外。更加佛道二教。及親屬姓名方城等部。

 開元七年五月左庶子劉子元上議。今之所註老子。是河上公註。其序雲。河上公者。是漢文帝時人。結草庵於河曲。因以為號。以所註老子授文帝。因沖空上天。此乃不經之鄙言。流俗之虛語。漢書藝文誌。註老子者有三家。河上所釋。無處聞焉。王弼義旨為優。請黜河上公。升輔嗣所註。司馬貞亦註雲。漢史實無其人。然所註以養神為宗。以無為為體。請河王註令學者俱行。從之。

 九年十壹月十三日。左散騎常侍元行沖。上群書四部錄二百卷。藏之內府。凡二千六百五十五部。四萬八千壹百六十九卷。分為經史子集四部。經庫是殷踐猷。王恢編。史庫韋述。余欽。子庫毋照。劉彥直。集庫王灣。劉仲。其序例。韋述撰。其後毋照又略為四十卷。為古今書錄。

 十年六月二日。上註孝經。頒於天下及國子學。至天寶二年五月二十二日。上重註。亦頒於天下。

 十三年。詔康子元等。註解東封儀註以進。

 十五年五月壹日。集賢學士徐堅等。纂經史文章之要。以類相從。上制名曰初學記。至是上之。(欲令皇太子及諸王。檢事綴文。)

 十七年九月十壹日。上令左丞相張說。修八陣圖十卷。及經二卷成。

 十九年二月。禮部員外郎徐安貞等。撰文府二十卷。上之。十二月十壹日。侍中裴光庭。上瑤山往則。維城前軌各壹卷。上以賜皇太子及慶王。

 二十三年正月。敕中書令張九齡。光祿卿韋絳。與禮官就集賢院撰耤田儀註。

 其年三月二十七日。上註老子。並修疏義八卷。並制開元文字音義三十卷。頒示公卿。

 二十七年二月。中書令張九齡等。撰六典三十卷成。上之。百官稱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