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5月的《法蘭克福和約》,法國答應賠款五十億法郎,並將阿爾薩斯全省和洛林的壹部分割讓給普魯士。從此,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地區人民慘遭異族蹂躪,飽嘗亡國之苦,為時達半個世紀之久,直到第壹次世界大戰後才回到祖國懷抱。
都德目睹了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的慘狀,受到了人民愛國精神的感染,戰爭生活使他擴大了視野,獲得了新的創作源泉。
出版於1873年的短篇小說集《月曜故事》是他這壹時期創作的結晶,其中有壹組直接以普法戰爭為題材的作品,或者揭露第二帝國軍隊的腐敗、諷刺軍事將領的卑劣無能,或者頌揚普通人民熱愛祖國的感情和反抗侵略的意誌,短篇小說《最後壹課》是這個集子的第壹篇。
擴展資料《最後壹課》雖以普法戰爭為題材,卻不正面描寫戰爭,而是運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方法,選擇了日常生活的壹個場景——小學裏的壹堂課,來表現這壹重大歷史事件和人民悲痛的情感。
雖說巨大的非常的歷史事件都是由普通的日常生活表現出來的,但這並不是說任何壹個日常生活的場景都能表現出某個巨大的事件,正如不是每壹朵花開都代表春天到來壹樣。
都德所選擇的正是集中表現了這壹巨大事件的生活片斷:這是最後壹堂法語課,以後學校裏不許再教祖國的語言了,學生們從此要學異國統治者的語言了!
作者把意義巨大的主題濃縮在壹件日常生活的事件裏,從而把壹堂小學法語課提高到向祖國告別的儀式的高度,這就使得普法戰爭悲劇性的結果表現得異常鮮明,從而使得作品的主旨——普通人民的愛國情感和反抗侵略的意誌不斷地被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讀者所理解所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