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七自小家境貧苦,7歲喪父,隨母親乞討為生。每次隨母親路過學堂的時候,幼小的武七都要駐足良久,他總是為裏面的朗朗讀書聲深深吸引。然而在當時,就武七的家庭條件,上學只是壹個遙不可及的夢而已。
14歲後,武七多次到大戶人家當傭工,經常受到欺侮。辛辛苦苦幹完三年,到了領工錢的時候,大戶人家偽造了壹本假帳,欺武七不識字,謊稱所有工錢早已支度完畢。武七據理爭辯,卻被誣為“訛賴”,並遭到家丁的毒打。氣得他口吐白沫,大病壹場,在破廟裏壹連三天不食不語。思量之余,武七方悟以往受盡欺辱,皆因吃了不識字的虧。他又想,周圍象他這樣的窮人還有很多,如果不念書,窮人永遠沒有出路。於是他萌發了興辦義學的念頭。
窮且益堅,不墮青雲之誌。壹旦建立了自己的目標,武七便以貫穿其壹生的苦行和執著來實現這個目標。自古以來,學堂除了官辦,就是民間殷實人家集資興辦。以赤貧之身而興義學之舉,曠古未聞,其難度可想而知。壹個乞丐,不圖名,不為利,抱有這樣的大誌,固然值得佩服,然而,這個誌向對他來說是不是過於“遠大”?可以實現麽?
鹹豐九年(1859),21歲的武七開始著手實施他的“偉大”計劃,到各地去行乞集資。他頭發臟亂,面目汙黑,爛衣遮體,但卻很快樂,壹邊走壹邊唱著自己編的歌謠,四處乞討,“邊乞邊傭”。幾年下來,這個苦並快樂著的乞丐,足跡所至,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
每次討得較好得衣物和飯食,他就設法賣掉換錢。而自己則象壹個苦行僧壹樣,只吃最粗劣的食物,邊吃還邊唱:“吃雜物,能當飯,省錢修個義學院。”。他有時還象個江湖雜耍藝人壹樣表演錐刺身、刀破頭、扛大鼎等節目,甚至吃毛蟲蛇蠍、吞石頭瓦礫,以取賞錢。他還將自己的辮子剪掉,只在額角上留壹小辮,裝扮成戲裏的小醜模樣,以獲得別人的施舍。
武七白天乞討,晚上紡線績麻,邊做活邊唱:“拾線頭,纏線蛋,壹心修個義學院;纏線蛋,接線頭,修個義學不犯愁。”在農忙時還經常給富人打短工,並隨時編出各種歌謠唱給眾人聽。另外,他還為人做媒紅,當信史,以獲謝禮和傭錢。
經過多年的辛勞,武七終於積少成多,存了壹筆數目可觀的錢。由於他居無定所,錢款無處存放,就打算找壹富戶人家來存放。他打聽到本縣有壹位舉人楊樹坊,為人正直,名聲很好。武七覺得這個人值得信賴,於是跑到楊府求見。由於他是乞丐,主人拒而不見,他便在大門口壹跪就是兩天,最後終於感動了楊舉人。武七把乞討積錢、興義學之事原原本本敘述壹遍,楊舉人大為感嘆。楊舉人不但答應幫他存錢,並且表示要助他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