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比喻醫生醫德。孺子牛比喻心甘情願為人民大眾服務,無私奉獻的人。
根據董奉的傳說,人們用“杏林”稱頌醫生。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後世遂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來稱頌醫家的高尚品質和精良醫術。
“孺子牛”出自《左傳·哀公六年》中記載的壹個典故,原意是表示父母對子女的過分疼愛。後來現代偉大文學家魯迅《自嘲》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華,人們用“孺子牛”來比喻心甘情願為人民大眾服務,無私奉獻的人。
擴展資料:
壹、杏林精神
董奉的杏林園創立於1800多年前的東漢末年,經久不衰的杏林文化從它的內涵層面上來說,董奉充分汲取了老子的“中和”思想和太平道追求的“均和”思想,使得所構築的杏林文化內涵深深地打上了“道與德”的文化烙印。
董奉在廬山幾十年,追求的是“奉天地順五行”,在現實中構建“和諧杏林園”,從而達到其修道從醫的最高境界——無為而為。“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誌”,體現了壹種超然境界。
“敷浴治癘”、“斬鼉除魅”、“杏茶治癔”等故事無不體現董奉對平民百姓的寬厚善良,以及自然療法、環境調適與心理調適的妙用。
從“百禽群獸,遊戲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蕓治也”,山裏山外群眾往來杏林的恬淡愜意的畫卷,使人們看到杏林文化的內涵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這種“和諧”是通過“懲惡揚善”、“伐其不足、損其有余”來實現的,同時達到“至親”、“至善”、“至誠”、“至信”、“至中”、“至和”。
“杏林”體現的是壹種價值標準,包含著“親、善、誠、信、中、和”豐富的內涵,其靈魂是“道”與“德”。凡習醫藥者必推崇“杏林精神”,欲成為“杏林中人”。這正是杏林文化延續至今的生命力所在,同時也是傳統中醫藥文化精神的開宗。
二、孺子牛相關典故
春秋時,齊景公是壹個在位時間很長的國君。他壹***有六個兒子,但他最喜愛的是小兒子晏孺子。
晏孺子是齊景公的寵妃芮姬所生,長得聰明伶俐,活潑可愛,已到花甲之年的齊景公經常和孺子壹起玩樂,做遊戲,孺子要他幹什麽,他就幹什麽。
有壹次,孺子要齊景公裝作壹頭牛讓他牽著玩,齊景公立即讓人拿來壹根繩子,把繩子的壹頭用牙齒咬住,把繩子的另壹頭讓孺子牽著。
孺子高興極了,他便像牧童壹樣,牽著“牛”猛跑起來,齊景公也裝著牛叫在後面跟著跑,跑著跑著,孺子壹不留神,突然壹跤跌倒。齊景公沒有防備,咬著繩子的門牙竟被拽掉了壹顆,頓時滿嘴鮮血直流。
孺子“哇”地壹聲,大哭起來。齊景公顧不得自己,上前把孺子拉到自己懷裏,說:“孺子乖,孺子不哭,爸爸不痛!”
過了壹會,孺子不哭了,景公又陪著孺子玩起了別的遊戲。
過了不久,齊景公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臨死前,他立下遺囑,要大臣國夏和高張輔助晏孺子繼承王位。齊景公的長子陽生聽說後,害怕遭禍,逃到了魯國,孺子的其他幾個兄長都被景公下令逐出京都,遷到東萊。
齊景公死後,國夏和高張便立孺子為君,孺子年幼,就由國夏和高張輔政。這時,原與陽生交好的大夫陳僖子心中憤憤不平,他先造謠說國夏和高張要殺盡舊臣,起用私黨,煽動君臣的不滿,接著和另壹大臣鮑牧壹起向國夏和高張發難,打敗了他們兩人。
孺子年幼無知,便封鮑牧為右相,陳僖子為左相。不久,陳僖子又暗中把陽生接回國內,藏在自己家中。壹天,陳僖子假稱祭祖,請群臣宴飲。席間,陳僖子說:“我最近得到壹副最好的盔甲,請各位鑒賞!”
說完,他讓幾名家臣擡出壹個大皮囊,解開皮囊,陽生從裏面走了出來,群臣見了,不由十分吃驚。陳僖子說:“國君死後,繼立長子,這是天經地義的。晏孺子年紀太小,做不了國君,今天我奉鮑相國的命令,我們大家壹起改立公子陽生為國君!”
鮑牧聽了,大吃壹驚,說:“我事先根本不知道這件事,妳怎麽能誣稱是我的意思。難道妳忘了先王因為做孺子牛而崩落壹顆牙齒的事嗎?妳這是背叛先王的遺命!”
陽生向鮑牧作揖說:“廢掉壹個國君,再立壹個國君的事,各國多得很。相國只要權衡是否合乎道義就行了,何必壹定要什麽先王遺命呢?”
鮑牧和群臣見陳僖子和陽生早有準備,府中也埋伏了武士,如果反對,勢必身首異處。於是只得同意陳僖子的主張,壹起歃血為盟,***立陽生為國君,是為齊悼公。他繼位後,沒多久便下令把晏孺子殺了。過了不久,他因為鮑牧曾反對立他為君,便也尋了個借口,把鮑牧殺了。
百度百科-杏林
百度百科-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