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 (1155~1221)南宋詞人,音樂家。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在他所處的時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對峙,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十分尖銳復雜。戰爭的災難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於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雖然為此也發出或流露過激昂的呼聲,而淒涼的心情卻表現在壹生的大部分文學和音樂創作裏。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壹生布衣,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
[簡析]:
本詞詠荷花。作者用清麗細致的筆墨描繪了泛舟荷池的景象,表現出對荷花的真摯而深沈的愛,其中也包含詞人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風裳無數。“三十六陂”二句乃眺望荷塘遠景,星羅棋布,處處皆美,幽靜廣遠,遊人罕至,唯見“水佩風賞”荷花猶似系著佩帶與裙裳的佳人亭亭玉立於碧水之上,實在是美妙清幽的荷花世界。上片描繪的荷塘景色清絕、麗絕、幽絕,將人引入壹個美妙的夢幻般的境界。以“水佩風裳”喻荷葉,以略帶醉意,含情微笑的美女喻荷花,神韻絕佳。下片把荷花形容成顧影自憐等待情人而不願離去的少女,表現出詞人對荷花的極度喜愛贊美的深情。“只恐”兩句,以荷花將謝比喻美人遲暮,也暗寓自傷身世之意。詠荷而不留滯於物,舍貌取神,表現其非凡韻致。“幽韻冷香,令人挹之無盡”(劉熙載《藝概》)。本詞意境極美,描繪的荷塘景色清絕、麗絕、幽絕,將人引入壹個美妙的夢幻般的境界。
[評析]:
白石詞前愛作小序,有人說與詞犯重,其實不然。散文與詞是兩回事,往往相得益彰,象這裏壹則小序,警絕可喜有味,完全可以獨立,又點明《念奴嬌》寫荷,攝取了武陵(湖南常德)、吳興、杭州西湖多處荷花的神理,賞荷坐其下,簡直與荷同根而出,迥異俗人。很有助於對詞的理解。
白石詞愛寫梅荷,梅勁荷清,深有寄托。寫梅柳還往往與合肥女子遇合的回憶有關,寫荷則直抒性情中壹脈清空高潔。
這篇詠荷花之作,詞人用清麗細致的筆墨描繪了泛舟荷池的景象,表現出對荷花的真摯喜愛,其中也包含詞人自喻"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上片描寫荷塘清麗、幽絕的景色。"三十六陂"二句乃眺望荷塘遠景,荷花星羅棋布,幽靜深遠,遊人罕至,將人引入美妙清幽的荷花世界。下片形容荷花如顧影自憐等待情人而不願離去的少女,表現詞人對荷花的喜愛之情。進而以荷花喻美人遲暮,也暗寓詞人自傷身世之意。此詞詠荷舍貌取神,重點表現荷花非凡之韻致,劉熙載稱曰:"幽韻冷香,令人挹之無盡。"(《藝概》)
詞中寫荷花之神如野雲孤飛,去留無跡,旨在清冷,偏從極繁華熱烈的“鬧紅壹舸”起筆,反襯之法。舸音葛,大船,荷花“鬧紅”,如載滿大船,是小序所寫仰視角度的想象引申。“與鴛鴦為侶”,有聲勢、有生氣,富於色彩之筆,不同凡響。第二韻在想象中繼續寫眾多荷花的氣勢。“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風裳無數”,極寫人未到的無數荷塘中荷花的風神韻致,水為佩,風為裳,飄灑出塵儼然女神。首二韻內容上為壹組,寫荷花之盛而“水佩風裳”,悄悄向全詞清冷的主旋律過渡。第三韻灑來“菇蒲雨”,即離荷塘遠處飛來之雨,蓮葉打扇吹涼,“菇蒲雨”為荷花銷酒洗浴,幻出歇拍光華四射美不勝收的千古名句:“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
壹二韻荷花集體反襯,水佩風裳,再經三韻灑雨吹涼,百般為這朵風致嫣然的荷花神打扮,終於特寫鏡頭般出場了。她微微搖動頸項,風致天然,光彩照人,無比潔凈,無比完滿,但她並不矜持得拒人於千裏之外,她慨然發放幽冷芳香,賜詩人以創作的靈感。
上片從蓄勢到天國般的壹朵荷花的特寫,推向全詞高潮。主要寫花以抒懷抱。
換頭從日暮荷葉寫起,氣氛異於上片之光華四射。日暮,時已晚,很給那朵“嫣然搖動”的荷神留了時空。荷神多情,不忍遽然淩波而去。下片二韻寫恐舞衣寒落,是說葉之枯殘。三韻高柳老魚,如荷之有情,換留詩人。煞尾寫沙際歸路,田田多少蓮葉。余韻悠然。
下片荷花漸隱,主要以荷葉盡余情。全篇章法層次井然,絲絲入扣。冷熱、陰晴、紅綠、遠近、虛實、動靜、緩急在配合中起伏,讀者如觀有序有結有高潮之戲劇,留下深刻印象。姜詞也是宋詞中精品。精氣神十足。
白石論詩主張“精思”,他以詩歌為“陶寫寂寞”之具,講求句意深遠,句調清古和諧。似頗受道釋虛明靜凈思想影響。《念奴嬌》寫荷,遺貌取神,以空靈神韻擅勝場,頗合道家“大象無形”之旨。不過,精思也好,虛無也罷,還是要以現實事物、客觀世界作為基礎,君試看白石在武陵與荷為伍那虔城真摯,簡直整個身心化作壹株荷花。壹世執著如此,魂之化荷,也就不足為奇。 (李文鐘)
[欣賞1]:
這是壹篇托物比興的詠物詞,借寫荷花寄托身世。宋代詞人周邦彥是錢塘人,寫下“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壹壹風荷舉”(《蘇暮遮》)的名句。姜夔的這首詠荷詞,也同樣把讀者帶到壹個光景奇絕清幽空靈的世界,那裏有冰清玉潔的美人,有您尋找的清香幽韻的夢……。從這首《念奴嬌》詞的小序知道,姜夔曾多次與友人倘徉於江南荷塘景色之中,因感其“意象幽閑,不類人境”,而有是作。
詞壹開頭就把讀者帶向那美好的境界:正是荷花盛開的時候,荷花從中蕩舟,壹路上壹對對鴛鴦伴著船兒戲水。真是到了荷花世界了,這裏人跡罕到,只見那望不見邊的荷塘,綠波蕩漾,荷葉翻飛。“水佩風裳”,本指美人妝飾,代指荷葉荷花,與周邦彥“壹壹風荷舉”***得荷花之神理。從那碧綠的荷葉間,吹來陣陣涼風,那鮮艷的荷花,好象美人玉臉帶著酒意消退時的微紅。壹陣密雨從菇蒲叢中飄灑過來,荷花倩影娉婷,嫣然含笑,吐出幽幽冷香。惹起詩人詩興大發,寫出了優美的詩句。
不覺光陰飛逝,已是日暮時分,只見那車蓋般的綠荷,亭亭玉立,就像那等候情人的淩波仙子,情人未見,欲去還留。淩波用曹植《洛神賦》之典故。只怕西風起時,舞衣般的葉子經不住秋寒的蕭瑟而容易雕殘,更為那無情的秋風將把南浦變成壹片蕭條而憂愁。還有那高高柳樹垂下綠陰,肥大的老魚吹波吐浪,這壹切,都要挽留我住在荷花中間呢。田田的荷葉呵,您多得難以計算,可曾記得我多少回在沙堤旁邊的歸路上依戀徘徊?
姜夔以清空騷雅的詞筆,把荷塘景色描繪得十分真切生動。可是,這樣的好詞,王國維卻看不上眼,他在稱贊周邦彥詠荷名句後,接著就批評姜夔詠荷詞“猶有隔霧看花之恨”。其實,姜夔詠荷在“得荷之神理”方面,並不比周詞遜色。周詞主要是寫客子思鄉之情,詠荷就是“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壹壹風荷舉”數句,它使人看到的還僅僅是荷葉之物態,而姜夔詠荷,不僅具有荷花之物態,還使人同時隱隱看到壹位荷花化身清馨幽逸的美人,她“玉容銷酒”,像荷花般的紅暈,她“嫣然”微笑,像花朵盛開。荷花生長水中,她便似淩波仙子;荷香清幽,她又是美人“冷香”。花如美人,美人如花,恍惚迷離,具有朦朧之美。
更可貴的是,姜夔這首詞寫出了賞愛荷花的最真切的心靈感受。姜夔壹生襟懷清曠,詩詞亦如其人。他寫“意象幽閑,不類人境”的荷塘,實是要體現他所追求的壹種理想境界,在這個冰清玉潔,壹塵不染的境界中,有美人兮,在水壹方。妳看,“翠葉吹涼,玉容銷酒,更灑菇蒲雨。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這不簡直是壹場富有詩意浪漫的人花之戀麽?“日暮青蓋亭亭,情人不見,爭忍淩波去。”荷花對詞人深情如此,詞人對荷花呢,“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風南浦”,也是無限依戀。因此不妨這樣說,姜夔這首《念奴嬌》實是壹支荷花的戀歌。由於荷花在我國文學中是象征著“出汙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姜夔對荷花的愛戀不正寄托著他對自己的超凡脫俗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嗎?姜夔寫荷花,不是停留在實際描摹其形態,而是攝取其神理,將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融合進去,把自己的個性和神韻融合進去,寫花實是寫人也。姜夔這種空際傳神的詞筆,往往意在言外,寄托深微充滿美妙的想象,而富有啟發性。這種寫法與壹般實際摹寫景物者大異其趣。如“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之類,讀者須充分發揮想象才能品味,否則,便有如王國維所說“霧裏看花”之感了。
寫出對荷花的壹片憐惜愛護之情,留連忘返之意,情深意切,使人感到作者胸襟之曠蕩,心情之依戀。“田田”形容浮在水面的荷葉,南朝民歌有“江南可采蓮,蓮葉荷田田”之句。
[欣賞2]:
這是壹首歌詠荷花的詞篇,表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從這首詞裏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獨特的藝術構思、藝術想象與藝術手法,它代表了作者清剛冷雋與高雅峭拔的藝術風格。下面主要講三個特點。
壹是以少總多。所謂"以少總多",就是說,這首詞裏有著高度的藝術概括。本篇以優美而精煉的筆觸描繪出荷花的風神及其個性。詞中所寫的荷花,非僅壹時壹地,而是作者把所見過的最美的荷花與池塘打總兒概括到壹起,融匯成這首詞的主題和形象。作者在詞前小序中說,有三個地方的荷花給他的印象最為美好:壹是武陵,二是吳興,三是杭州。作者寫這首詞的地點可能是吳興(《姜白石詞編年箋校》將本詞附於吳興之後),但詞中所詠卻非止吳興壹地。它把三個地方的荷花巧妙地組織在壹起,經過藝術加工,創造出壹個新的意境:池塘中有小船,船行過程有鴛鴦相伴,船兒駛入人跡罕到的池塘深處,這裏有美如仙女的荷花,使人神清氣爽,醉意消失,在颯颯的雨聲之中,播散出陣陣幽香,這幽香竟然凝結成迷人的詩句。直到日暮時分,詩人尚不忍離去,怕的是西風頗吹、紅花雕謝。還有高柳、老魚都在把作者深情挽留……美好的大自然對詩人無限深情,詩人對大自然也深情無限。詞中很難分出哪裏是人、那裏是花了。詞中也很難分出作者所在之處到底是武陵,還是西湖、吳興了。
二是詞中有人。之所以出現上述意境,是因為詞中有人在。這"人"不光指作者,而是指作者把荷花以及自然中的壹切都人化壹了。看:"記來時嘗與鴛鴦為侶";看:"高柳垂陰,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然而真正被人化了的卻是荷花。看!這荷花打扮得多嬌艷:"水佩風裳無數。"在作者感到暑熱時,她為妳"翠葉吹涼",甚至還可灑下壹陣"菇蒲雨",(這"雨"實際是傳來耳畔的荷葉相互磨擦的響聲)。不管是日曬,還是雨淋,她始終為妳撐起壹把翠綠的雨傘:"青蓋亭亭。"假如妳飲酒過量,微有醉意,那麽她的笑臉會使妳清醒?“玉容消酒”。不僅如此,她的微笑,她的舞姿,以及隨之而散發出的清冷的幽香,霎時間便轉化成詩句。詞中有人,正是詩意之所在。
三是句中有味。詞之感人,在於詞中散發出壹種誘人的"冷香"。"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是詞中極富創造性的詞句,充分反映出作者豐富而又獨特的想象力。按常情分析,"嫣然搖動"怎麽就會有"冷香飛上詩句"了呢?然而在詞人看來,這"香"與"詩"卻果真具有壹致性。"香"是壹種客觀物質,是人們喜歡的壹種氣味,它直接作用於人的嗅覺,而詩卻是訴之於視覺或聽覺的。按常情,嗅覺與視覺是不會直接溝通的,因為我們不能用鼻子去欣賞詩詞,分析詩詞。但是,在文學創作中,特別是詩詞寫作中,由於感情的激烈活動,有時卻可以產生五官中各種感覺器官的聯想,視覺有時可以溝通味覺、嗅覺、觸覺、聽覺。從而開辟“通感”的渠道,並借以形成創作活動與審美活動。欣賞音樂,可以在無形中看到畫面,讀詩,可以喚到某些香味,甚至以為這詩句就是由"香"組成的。紅樓夢中黛玉讀《西廂記》就有"余香滿口"的感受。這就是視覺與味覺的通感。同樣,"冷香飛上詩句",自然可以從味覺和嗅覺轉化為視覺了。從"香"轉為"詩句"是作者感情態度產生聯想的產物,反過來,讀者也會跟著作者再回味壹次這種感情聯想所帶來的美感享受。這種美感享受正是這“味”之所在。
前面,我們談到姜夔詞喜用"冷"宇、"香"字。其實,這"冷香"二字正好代表了作者的藝術風格。表面看,作者寫詞,總是那麽冷冷的、淡淡的,然而卻自有其迷人之所在。這迷人的地方,就是詞中所散發的經久不散的"冷香"。用"冷香"二字概括美夔的詞風,似比"清剛冷峻與高雅峭拔"更加貼切而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