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食嗟來之食(有尊嚴)
齊國有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的饑餓的人來吃。有個饑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腳步拖拉,兩眼昏昏無神地走來。
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說道:“餵!來吃吧!”那個饑民擡起頭看著他,說:“我正因為不吃別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終因為不吃而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恐怕不用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就可以去吃。”
2、韓信受辱(沒有尊嚴)
淮陰侯韓信,淮陰縣人。還是平民百姓的時候,因為家境貧寒,沒有什麽善行可以推薦做官。又不會做生意維持生活,經常到別人家裏蹭飯吃,別人都很厭惡他。
曾經在下鄉縣南昌亭長家混了幾個月,亭長的老婆沒辦法,就壹大早做飯躲在被子裏吃,韓信到了吃飯的時候去了,亭長的老婆卻沒有為他準備飯食。韓信知道原因之後,大怒,再也不去了。
韓信沒事就在城北釣魚,很多婦女都在河邊洗衣服,有壹個女人看韓信餓了,就給他些飯吃,壹連幾十天都是如此。韓信很高興,對這個女人說:“我壹定會很好地報答您。”女人聽了很生氣,說:“大丈夫不能自己謀生,真是可悲,我是可憐公子妳,才給妳飯吃,哪是指望妳報答我呢!”
淮陰宰殺牲口的市場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說:“妳雖然又高又大,喜歡帶刀佩劍,然而內心怯懦。”此時又當著眾人的面侮辱韓信說:“妳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褲襠裏鉆過去。”在這時候韓信仔細看著對方,最終彎下身子從他的褲襠裏鉆過去。整個市場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
擴展資料:
1、“不食嗟來之食”這句名言就出自這個故事,是說為了表示做人的骨氣,絕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別人的施舍,哪怕是讓自己餓死。那饑餓的人之所以不吃黔敖的食物,是因為黔敖壹副傲氣,視窮人為豬狗,他的施舍帶有侮辱性。
中國的傳統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氣,用通俗的話來說,人活的是壹口氣,即使受苦受難,也不能少了這口氣。還有壹些類似的說法,比如人窮誌不短,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人要臉,樹要皮……都表示了對氣節的看重,對人的尊嚴的強調,對人的精神的重視。?
2、韓信,漢初傑出的將領,劉邦稱帝的重要功臣,與張良、蕭何合稱“漢初三傑”,是壹位傑出的軍事家。他少年時代,貧困無以為生,過著流浪的生活。在秦朝末農民大起義中,先歸項羽,後順劉邦,在漢、楚戰爭時,幫助劉邦獲得了勝利後被封為楚王,因有人告他謀反,降為淮陰侯。
司馬遷(公元前145—公元前87年後),字子長,又稱太史公,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壹說山西河津)人,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著名的史學家,與司馬光並稱“世界兩司馬”與司馬相如合稱“文章西漢兩司馬”。
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的史識,成就了《史記》——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紀傳體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