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布者:雲端點點1
翻譯下列句子:?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上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具告以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狀語後置(也叫介詞短語後置句)?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標誌性詞語:“以”、“於”、“乎”等。?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謂語部分後。壹、下列句子屬於狀語後置的是:1、太尉自州以狀白府。壹試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身手3、公幸教晞以道。4、於其身,則恥師焉。5、得復見將軍於此。6、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7、冰,水為之,而寒於水4、主謂倒裝文言文中,為了加強語氣,強調謂語,常常把謂語提到主語的前面,這種改變語序的做法叫做主謂倒裝。?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不仁哉!梁惠王也。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置(定語)?狀語?(定語)1、君何以知燕王?賓語前置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前3、豫州今欲何至?賓前定後4、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5、孜孜焉唯進修是急。賓前6、會於西河外澠池。狀後7、未之嘗聞。賓前賓前8、以為莫己若也。狀語後置9、冰,水為之,而寒於水。10、何以自托於趙。賓前+介詞結構後置鞏固練習:判斷下列特殊句式的類型1、省略主語異蛇草木(1)承前省。異蛇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禦之者。(2)蒙後省。異蛇
2. 語文文言文 狀語後置詳解文言文狀語後置概念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例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狀語後置的類型
狀語後置有三種情況:
1、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分析:此句中的“於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後者“於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壹般都作狀語。
例: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紀》)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賓短語做“告”的狀語。
3、還有壹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於”;“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
3. 語文文言文 狀語後置詳解這兩者沒有區別,只是稱呼不同罷了。
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於”;“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
在古代漢語中,介詞結構壹般做句子的狀語,狀語應該在動詞的前面,修飾動詞(謂語),而古漢語中經常將介詞結構位於動詞之後,這就是介詞結構後置,也稱狀語後置。例如“繩之以法”,正常的語序應該是“以法繩之”,繩,是動詞(謂語),以法,就是介詞結構(狀語)。
懂了嗎?
4. 古文中的狀語後置和賓語後置怎樣判斷狀語後置概念: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
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狀語後置有三種情況: 1、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分析:此句中的“於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後者“於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壹般都作狀語。 例:具告以事。
(《史記·項羽本記》)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賓短語做“告”的狀語。 3、還有壹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於”;“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
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壹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
例如: 《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句讀(doù)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
(之,賓語提前的標誌) 《師說》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鐘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茍(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離騷》屈原 東望愁泣,若不自勝。
《柳毅傳》李朝威 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 《柳毅傳》李朝威 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齊人有壹妻壹妾》〈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彼且奚適也? 《逍遙遊》〈莊子〉 彼且惡(何)乎待哉? 《逍遙遊》〈莊子〉 沛公安在? 《鴻門宴》〈史記〉 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誌)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韓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傳》李朝威 無情郎安在? 《柳毅傳》李朝威 3、介詞賓語提前: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
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於介詞之前,形成壹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嶽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壹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觸龍說趙太後》〈戰國策〉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 《莊暴見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史記〉 余是以記之。 《石鐘山記》蘇軾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衛風?;氓》〈詩經〉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陳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遊》〈莊子〉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壹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麽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妳是問。
5、普通賓語前置 在壹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註意語感。 賓語前置總結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壹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壹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壹、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
值得註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壹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這類句子有兩點要註意,壹是否定句(壹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
(陳壽《三國誌.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
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麽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壹個範圍副詞“唯”,構成“唯。
是。”
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壹種情況。
5. 文言文中的狀語後置,賓語前置如何分辨最好有比較全面壹、狀語後置(壹)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做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
1.何有於我哉? (《(論語)十則》) 全句為“於我有何”的倒裝句,介賓結構“於我”後置。澤為“在我身上有哪壹樣呢?”2.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
(《愚公移山》) “告之於帝”是“於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帝”後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 3.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醉翁亭記》) “泄出於兩峰之間”是“於兩峰之間瀉出”,介賓結構“於兩峰之間”後置,可譯為“從兩峰之間奔瀉而出”。4.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出師表》) “試用於昔日”是“於昔日試用”的倒裝,介賓結構“於昔日”後置,可譯為“在往日任用”。5.躬耕於南陽,茍全性命於亂世。
(《出師表》) 全句為“於南陽躬耕,於亂世茍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南陽、於亂世”後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6.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送東陽馬生序》) “假借於藏書之家”是“於藏書之家假借”的倒裝,介賓結構“於藏書之家”後置,可譯為“從藏書的人家借書”。7.今諸生學於太學。
(《送東陽馬生序》) “學於太學”是“於太學學”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太學”後置,可譯為“在太學學習”。(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在今譯時,壹般都前置做狀語。
1.屠懼,投以骨。 (《狼》) 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以骨”後置。
譯為“把骨頭扔給它”。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記》)“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後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師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大事”後置,可譯為“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出師表》)“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是“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討賊興復之效”後置。(三)其他。
1.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傷仲永》) “還自揚州”是“自揚州還”的倒裝,介賓結構“自揚州”後置。
譯為“從揚州 回來”。二、賓語前置(壹)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
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1.介賓倒裝。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 “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介詞的賓語,要放在介詞的前面。
可譯為“為什麽”。微斯人,吾誰與歸? (《嶽陽樓記》)“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同道呢?” 疑問句中,代詞做介詞賓語要提前。
“誰”為疑問代詞,“與”是介詞。何以戰? (《曹劌論戰》)“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憑借什麽”。
疑問句中,代詞做介詞賓語要提前。“何”為疑問代詞,“以”是介詞。
長夜沾濕何由徹!(《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何由徹”是“由何徹”的倒裝,可譯為“憑借什麽挨到天亮呢”。“何”,疑問代詞,“由”,介詞。
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前置。2.謂賓倒裝。
何有於我哉? (《{論語)十則》“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壹般要放在謂語的前面。
可譯為“有哪壹樣”。孔子雲:“何陋之有?” (《陋室銘》)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
可譯為“有什麽簡陋的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裏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1.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送東陽馬生序》) “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裝,可譯為“不放松抄寫”。“之”,代詞,代抄寫,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倒裝。
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滿井遊記》) “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裝,可譯為“不知道它”。
“之”,代詞,代春意。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倒裝。
5.忌不自信。 (《鄒忌諷齊王納諫》) “不自信”即“不信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相信自己”。
“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倒裝。(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於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
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麽實在意義。1.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愛蓮說》) “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可譯為“喜愛蓮花”。
“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裏是賓語前置的標誌。孔子雲:“何陋之有?” (《陋室銘》)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
可譯為“有什麽簡陋的呢?”“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裏是賓語前置的標誌。(四)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表示強調。
1.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十則》)“是以”是“以是”的倒裝,可譯為“因 此”。
“是”是指示代詞,指代前面的原因。2.全石以為底。
(《小石潭記》) “。
6. 文言文中的狀語後置,賓語前置如何分辨狀語後置 1、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分析:此句中的“於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後者“於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壹般都作狀語。 例:具告以事。
(《史記·項羽本記》)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賓短語做“告”的狀語。 3、還有壹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於”;“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 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壹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
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例如: 《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句讀(doù)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誌) 《師說》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鐘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茍(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離騷》屈原 東望愁泣,若不自勝。 《柳毅傳》李朝威 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
《柳毅傳》李朝威 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齊人有壹妻壹妾》〈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彼且奚適也? 《逍遙遊》〈莊子〉 彼且惡(何)乎待哉? 《逍遙遊》〈莊子〉 沛公安在? 《鴻門宴》〈史記〉 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誌)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韓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傳》李朝威 無情郎安在? 《柳毅傳》李朝威 3、介詞賓語提前: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於介詞之前,形成壹種倒置的現象。
例如: 《嶽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壹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觸龍說趙太後》〈戰國策〉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 《莊暴見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史記〉 余是以記之。
《石鐘山記》蘇軾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衛風?;氓》〈詩經〉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陳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遊》〈莊子〉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壹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麽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妳是問。 5、普通賓語前置 在壹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註意語感。
賓語前置總結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壹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壹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壹、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註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壹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註意,壹是否定句(壹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
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誌.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麽實在意義。
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壹個範圍副詞“唯”,構成“唯。
是。
”的格式。
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壹種情況外,還有壹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
(《史記.項羽本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