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在山中行走,見到壹棵大樹,枝繁葉茂,伐木的人停在樹旁卻不去砍伐。問他原因,回答說:“沒有可用的地方。”莊子說:“這棵樹因為不成材得以盡享它自然的壽命。”
莊子從山中出來,寄宿在老朋友家中,朋友很高興,命童仆殺鵝招待客人。童仆請示說:“有壹只鵝能鳴叫,有壹只不能鳴叫,請問殺哪壹只?”主人說:“殺那只不會鳴叫的。
第二天,弟子向莊子問道:“昨天山中的大樹,因為不成材得以盡享自然壽命,今天主人的鵝,因不成材而被殺。先生將在這二者之間如何立身自處?”莊子笑著說:“我將處在成材與不成材之間。”
原文: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壹能鳴,其壹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此文出自春秋莊子所著的《莊子·山木》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由各自獨立的九則寓言故事組成,每則寓言故事的主旨不盡相同,但大體上反映了社會生活中的種種體驗和感悟,不乏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對社會問題的深刻認識。
莊子主張“天人合壹”和“清靜無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
莊子曾做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
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後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
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為開宗祖師,視其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莊子》壹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深遠影響。
通過孔子和桑雽的對話,進壹步提出緣形、率情的主張,即順應自然去行動,遵從本性去縱情。第六部分至“此比幹之見剖心征也夫”,寫莊子的貧困,原因卻在於“今處昏上亂相之間”。
通過孔子被圍時的態度,說明聖人身處逆境也能安然順應。第八部分至“吾所以不庭也”,借莊子壹系列所見喻指人世間總是在不停地爭鬥中。余下為第九部分,通過壹個有趣的小故事,說明忘形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