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線譜下加壹間就是re。
人們常把五線譜下面或上面加上壹些小短線,線與線之間形成了若幹個新的線與間,用於記錄音符。在五線譜的下面加壹小短線,叫下加壹線。下加壹線與五線譜的第壹線形成壹個新的間,叫下加壹間。
C調識譜歌:下加壹線應唱do,下加壹間該唱re,壹、二、三線mi、sol、xi,壹、二、三間fɑ、lɑ、do。
擴展資料
五線譜的最早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臘時期。音樂在古希臘知識領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希臘人使用過兩種記譜法,都用字母或類似字母作為符號,壹種用來記錄聲樂旋律,另壹種記錄器樂旋律。
聲樂記譜法大約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末的艾奧尼亞語,器樂記譜法可能更早。現存於維也納國立圖書館內,寫在被稱作帕皮魯斯的植物制品上的樂譜,據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譜,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
為五線譜記譜法的前身——紐姆記譜法大約出現在公元8世紀。“紐姆”壹詞源自希臘語,意為“符號”,是用繪圖的形式表示音樂的壹種方法。
從8世紀開始,為了使那些不常用的聖歌不致因間隔太久而被遺忘,抄寫聖歌的僧侶們就在歌詞的上方添加壹些與語言重音或標點相似的符號,簡明扼要地指明聖歌旋律的上下走向,這種符號被稱之為“紐姆譜”。
五線譜於17世紀中葉傳入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是1713年由康熙帝敕撰的《律呂正義》續編《協韻度曲》中,詳細刊載了五線譜及音階、唱名等西洋音樂理論知識,盡管當時的五線譜還只是初級形式,符號也與現今大不相同,但其通過這部刊印發行的書籍得以傳播。
初入國門的五線譜,只是用於記錄和傳播天主教堂中演唱的贊美上帝的經文歌和聖歌。直至19世紀末,才逐漸被國人接受並使用。1930年,梅蘭芳的戲曲首次被音樂家劉天華用五線譜記錄下來,並出版了《梅蘭芳歌曲譜》,這也是我國第壹部使用五線譜記錄戲曲音樂的“跨界”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