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斯拉夫人在歐洲[主要是歐洲東部]的原始社會解體後,它的各個分支建立了不同的國家。東斯拉夫人建立了基輔羅斯,後來發展成俄羅斯國家。南斯拉夫人進入了巴爾幹半島,建立了保加利亞、塞爾維亞。西斯拉夫人建立了捷克和波蘭兩個王國。這大概是公元8、9世紀以前的事情。西斯拉夫的這些人用了幾百年時間逐漸進入階級社會,形成國家,但是幾經波折,國家最後還是解體了,從它的北部獨立出來的就是捷克了,是以波西米亞地區為中心的,定都布拉格,這大概是10世紀左右的事。所以也可以說捷克的古稱就是波西米亞了。捷克民族爭取獨立的歷程也是十分艱苦的,這樣的民族鬥爭史是能夠促使藝術產生的土壤,德沃夏克和斯美塔那是捷克最著名的音樂家,德沃夏克的《摩拉維亞四重奏》《白山的子孫》《斯拉夫舞曲》和斯梅塔那的《我的祖國》都是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
捷克的人口只有壹千多萬,超過80%的是捷克族,其他民族有摩拉維亞族、斯洛伐克族、德意誌族和少量的波蘭族等。妳看,沒有波西米亞族……
順便說壹句,捷克的域名縮寫是cz。如果不是因為這個,我就會直接寫道:波西米亞是法語中對吉普賽的稱呼。除了查法語字典來證實這壹點,妳還可以發現,在《巴黎聖母院》音樂劇中,吉普賽姑娘愛斯梅拉達介紹自己身世的時候,唱的那只曲子,名字就是“波西米亞”。
至於吉普賽人的名字為什麽會與波西米亞相連,壹說是因為波西米亞地區曾壹度聚集著大量的吉普賽人。愛斯梅拉達說自己的名字Esméralda“大概”是來自埃及語,也說明了這個民族的漂泊無定。事實上吉普賽人是古印度人的壹支。在公元十壹、十二世紀,由於戰亂和入侵,壹部分吉普賽人開始向外遷徙。根據語言學的研究,吉普賽人至少經過了波斯、亞美尼亞和希臘等地方。有更詳細的研究認為,
向境外遷徙的路線有兩條:壹條是從印度出發,經波斯、土耳其進入歐洲;他們首先到達希臘,然後轉道羅馬尼亞、匈牙利、波希米亞、德國;到德國後,壹部分人去丹麥、瑞典、芬蘭、挪威,壹部分人去英國、西班牙、意大利。另壹條是從印度到波斯,然後到達亞美尼亞,又經俄羅斯到達歐洲,流浪的足跡遍及歐洲各國。(《世界民族與文化·歐洲篇》,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年)
像人們所認為的那樣,那些吉普賽人以歌舞藝術和占蔔為生,壹路散播著印度文化,同時也在不斷吸取著各國藝術的特色,最終在西班牙產生了令世界矚目的弗拉明戈舞蹈,這基本上全都是來自於吉普賽人的功勞。他們顛沛流離,居無定所,風餐露宿,總之妳能想到所有的辛苦詞都可以放在他們身上,但是他們似乎天生就是藝術的化身,他們的生命就蘊含在藝術當中,如果說如此的成就來自他們的執著追求仿佛倒多了幾分刻意。那應該說是天性,活潑豪放、誘惑和激情,以及對美的無拘無束的熱愛,都可以說是吉普賽特色。或許這也是《La Boheme》又譯做《藝術家的生涯》的可行性吧,劇中人看起來並不像是吉普賽人,但是他們卻有吉普賽人的性格和追求。
最不易闡述清楚的是現在流行的波西米亞風格服飾。吉普賽人善於收集他們所經過的地區的特色,因此到達歐洲中部時的吉普賽民族風格服飾已經是各種民族風格的雜糅。多褶大擺裙應該是本地的斯拉夫特色,東斯拉夫、後來的俄羅斯也是類似的裝束,各種閃亮的碎片、首飾大概是從印度帶出來的,流蘇和墜飾可能來自於取道中東波斯、北非摩洛哥的那壹系人。吉普賽風格決不能是簡約派的,他們無法去追求壹件上好質地的衣物,然後小心翼翼地供起來,他們只能壹點壹點地添置和補充,從而形成了繁復的風格。他們也無法總是保持衣著光鮮,年輕的吉普賽姑娘喜歡的鮮艷衣裙也總是很快在流浪中變得黯淡破舊,但是他們會想辦法讓這些舊衣服看起來盡可能地美。這是這些人的真實狀況,是現代社會裏的人無法復制和模仿的美,現在的波西米亞風格算是個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