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工作多則感到負荷重、壓力大。我們經常有人感嘆“吃飯很累呀”!在飯桌上,要照顧好客人,要活躍氣氛,壹坐幾個小時,這絕不是休閑,應酬多也是會增加壓力的。當精神高度緊張,處於高壓之下的心理與身體狀態不佳時,血壓易升高,血管易痙攣,斑塊破裂堵塞血管,出現心肌梗死。
5月22日,鄭州某報壹名28歲的男記者(湖北人)在家中猝死,引發網友強烈關註。而近段多發猝死事件出現,人們在惋惜同情的同時,也在反思我們的健康到底怎麽了?在這個大家都壹路狂奔向前的時代,我們該如何來看待猝死現象,下面是心理專家的說法。
名詞解釋:猝死
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學會以及1970年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猝死,為“急性癥狀發生後即刻或者24小時內發生的意外死亡”。猝死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是最多見的是心血管系統的疾病,據資料顯示,大約80%左右的猝死都是跟心臟直接相關的。有些猝死發生前有壹些誘發因素,如精神緊張、情緒激動、體力活動增強或輕度外傷等,有的則無明顯誘因,甚至發生於睡眠、休息之時。
近年來我國冠心病猝死出現了年輕化的傾向,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註。心理專家指出,現在,人們應該從這些年輕的生命的消逝事件中引起警覺,總結和關註他們悲劇背後的現象,以便於防止更多的類似悲劇重演。專家特別提醒年輕人,關註同齡人的悲劇,關註自己的健康,同時為下壹代的健康負責,管理好自己,不將帶病的基因遺傳給下壹代。
發病年齡不斷前移
專家認為,與我國13億人口總數相對比,20多歲、30歲上下猝死的病患並不多,正是因為少,且其中許多又是公眾人物,像2009年浙江衛視的女主播在上海猝死,今年3月上海25歲女碩士猝死,所以備受關註。
倒回去二十年,如遇50歲患者猝死,人們會十分震驚:“這麽年輕怎麽就得這病!”而此前德國有人寫了壹本書,驚訝於《年輕人為什麽心肌梗死》,那是指40歲以上的“年輕人”。可現在,40歲左右猝死的也大有人在,像侯耀文、王均瑤、高秀敏,都是英年早逝。而今天,更加年輕化,發病年齡在很大程度上被前移!
心理壓力誘發猝死
抽煙、喝酒、消夜,這是許多朋友都有的生活習慣。這看似自由、開放、享受,可是,從健康角度講,卻不是理想的生活方式,沒有規律。長期不規律的生活方式,可以誘發“文明病”,比如使人體免疫力下降,容易罹患各種疾病。
總結壹下許多人的生活:按身體需要,原本應該是8小時工作制,現實卻是不到8小時的休息,不壹定是在工作,但身體沒有得到休息。身心怎能不失衡?
有數據顯示,戒煙可以使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下降,最有說服力的例子是芬蘭。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芬蘭吸煙的人口眾多,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居全球之首;但是,經過二三十年的控煙,芬蘭的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明顯下降,分析認為,這種結果有壹半以上的功勞要歸於戒煙。飲食失衡也是不容忽視的,專家指出,以前認為這是富貴病,現在不盡然,“三高”病人大大增多。
“三多壹少”易猝死
專家介紹,心腦血管病患者多出自“三多壹少”人群。所謂“三多壹少”指工作多、應酬多、煙酒多、運動少。
工作多則感到負荷重、壓力大。君不見經常有人感嘆“吃飯很累呀”!在飯桌上,要照顧好客人,要活躍氣氛,壹坐幾個小時,這絕不是休閑,應酬多也是會增加壓力的。當精神高度緊張,處於高壓之下的心理與身體狀態不佳時,血壓易升高,血管易痙攣,斑塊破裂堵塞血管,出現心肌梗死。長期久坐不動,顧不上喝水,血黏度升高,代謝紊亂,血脂代謝不正常,大起大落的情緒,又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病的危險。以前認為女性有雌激素保護,心血管病發病率低於男性,但現在女性和男性在工作上、生活方式上都越來越接近,有的甚至吸煙、吸二手煙,也不運動,未絕經的也發生冠心病。
專家提醒大家,雖然現在社會高速發展,壓力大、節奏快,但並不代表心腦血管疾病是應付出的必然代價,大家加強自律,多學習健康知識,多倡導並實踐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逃出這個“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