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王劉邦二年(公元前205年)的夏天,劉邦在睢〔sui 雖〕水北岸被楚軍殺得大敗,原來歸附漢軍的魏王豹看到楚軍勢力強大,又背叛劉邦投降了項羽。魏王豹當時占據著河東(今山西省西南部),他向西進兵可以威脅關中的安全,向南出兵可以截斷關中和滎陽的聯系,造成配合楚軍夾攻滎陽的形勢。這對漢軍來說,就好像紮在背上的芒刺壹樣。為了拔掉這根芒刺,劉邦派人去爭取魏王豹重新站到自己這方面來,誰知魏王豹不肯答應。劉邦就在這年八月,派韓信、曹參等,率領部隊去進攻魏王豹。
魏王豹聽說漢軍前來進攻,就任命柏直為大將,統領全軍,扼守黃河東岸的蒲阪(今山西省永濟縣西),封鎖黃河渡口臨晉津,阻止漢軍渡河。柏直還組織了壹支別動部隊,沿著黃河巡邏;同時還把民用船只全部趕走,不許在河內來往停泊。柏直部署完畢,很是得意,認為漢軍如果要渡河,除了通過險要難攻的蒲阪要塞外,再沒有別的路了。
韓信領兵來到前線,看到蒲阪形勢險要,魏王豹又派有重兵把守,知道要從正面進攻很難取勝。經過壹番研究,他決定采取聲東擊西、避實就虛的戰法。他把漢軍大營隔河設置在蒲阪對岸,在軍營附近插滿了旌旗,並且把漢軍方面所有的船只都集中到這裏來;白天叫士兵們擂鼓吶喊,夜間燈火通明,調兵遣將忙個不停。表面上,漢軍好像是要從這裏渡河,實際上韓信卻把漢軍主力偷偷地向北調動,選擇夏陽(今陜西省韓城縣南)作為渡河地點。
魏軍看到河對岸漢軍調動頻繁,真以為韓信要從蒲阪渡河了。柏直認為,蒲阪要塞這樣堅固,又有重兵把守,而且黃河水流很急,不管韓信有多大本事,也無濟於事,魏軍只要守住這個要塞,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因此,他對黃河上遊的防備,根本沒有放在心裏。
漢軍開到夏陽以後,韓信命令士兵做了大批的小口木桶,幾個木桶連成壹體,上面綁上木排,倒扣在水面上,作為渡筏。這種渡筏既平穩,浮力又大。漢軍乘著這些渡筏,從夏陽偷渡過去。魏軍在這裏根本沒有設防,漢軍很順利地渡過了黃河,攻下了魏的後方重鎮安邑(今山西省安邑縣東北)。這時候,魏王豹慌忙領兵迎戰,可他哪裏是韓信的對手?沒有多少天,韓信指揮漢軍把魏軍打得大敗,最後活捉了魏王豹,把他送到駐紮在滎陽的劉邦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