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橋足半釿布
從空首布演化而來,因其錢文多鑄有貨幣單位“釿”字而得名。產生於戰國早期,主要流通於魏國地區。基本形制為首部平實、圓肩(或平肩)、圓襠、方足。錢文紀地、紀值,壹般分二釿、壹釿和半釿三等。
2、三孔圓足布
圓足布的壹種,因其首部和兩足部各有壹小孔而得名。這種布幣發現極少,所見面文有二十余種,背文紀值,分“兩”和“十二朱”等。
3、齊明刀
燕昭王二十八年至齊襄王五年(前284-前279),燕國攻占齊大片領土時鑄。清代嘉慶年間山東省博山香峪村出土,字樣特殊,習稱“博山刀”,傳世極少。背面鑄有三字或四字,壹般開頭兩字都是“莒冶”。1979年,山東莒縣故城遺址曾出土有這種刀幣的錢範。
4、晉陽匕
又叫圓首刀,戰國時期鑄幣,又稱直刀、趙刀。形體輕薄,錢文有“甘丹化”、“甘丹”、“白人化”、“白人”、“白化”、“王化”、“城”等十幾種,多出於今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成白”又釋作“成帛”,河北靈壽戰國中山故都城址曾出土這種刀幣的錢範,可證其鑄地。
5、齊六字刀
齊刀,戰國時期齊國鑄行的“齊返邦長大化”、“齊大化”、“齊之大化”、“即墨之大化”、“即墨大化”、“安陽之大化”等刀幣的總稱。除此之外,壹般將“莒邦”等殘刀亦歸入齊刀範圍。
6、東周、西周
又稱“環錢”(圜錢),戰國時鑄幣。形制為圓形圓孔,源於玉壁或紡輪,主要流通於三晉地區。
7、***屯赤金
又稱“環錢”(圜錢),系戰國中晚期(公元前4-前3世紀)魏國所鑄。
8、壯泉四十
新莽錢,“六泉”之壹,始建國二年(10)鑄。“六泉”指規則直壹、麽泉壹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
9、國寶金匱直萬
同為新莽時鑄錢。形式上部方孔圓形,有直讀“國寶金匱”;下部方形,“直萬”兩字直書於兩豎紋之間,據說傳世僅兩枚。
10、大泉五千
三國吳錢,傳世極少,早期評為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壹,至今亦鮮有發現,2011年嘉德秋拍出品壹枚,估價20~35萬元,未成交。
11、太夏、真興
夏赫連勃勃真興年間(419-475)鑄錢。錢文隸書,面重郭,存世極少。
12、永光
南朝宋前廢帝永光元年(465)鑄錢。形制薄小,重二銖,存世極少。
13、景和
南朝宋前廢帝景和元年(465)鑄錢。重二銖,錢形薄小,存世極少。
14、鹹通玄寶
唐錢,鹹通十壹年(870)桂陽監錢官王彤所鑄,尋即廢止,存世極罕。
15、開平通寶、元寶
梁錢。開平是五代梁朱溫年號(907-911),存世僅通寶、元寶大銅錢各壹枚,對其真偽錢幣界看法不同。另有開平元寶鉛質小錢,系南漢劉隱奉梁正朔而鑄。
16、天成元寶
五代後唐錢。天成年間(926-930)鑄。
17、永平元寶
前蜀錢。永平年間(911-915)鑄,存世極罕。
18、天德重寶
閩錢。天德年間鑄,有銅、鐵兩種,當百使用,背穿上“殷”字,以紀國號。
19、天策府寶
楚錢。馬殷受梁封天策上將軍,建天策府,於乾化元年(911)鑄天策府寶,有銅、鐵兩種。據《十國紀年》載,當時城中行用鐵錢,城外使用銅錢。其所指城中城外可能是指境內境外。銅錢又有背龍及鎏金等品。
20、乾封泉寶
楚馬殷所鑄大錢。有銅、鐵二種,背有天、策、天府、天策、策府等字,銅錢數量少於鐵錢,錢文隸書,與唐高宗乾封泉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