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青春期的人際關系?

青春期的人際關系?

人類進入了青春期就會出現反叛,還有對異性的向往,那怎麽處理?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壹些內容,希望對妳有幫助。

 

 首先,青春期的孩子更加註重朋友的關系,擺脫團隊的交往方式。

 進入青春期以後,孩子突出了許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這時候他們需要有壹個能傾吐煩惱,交流思想並能保守秘密的地方。父母此時並不能擔任這樣的角色,因此孩子就更加註重朋友關系了。他們可以為了朋友而在學校等好久;可以為了朋友晚回家***不顧父母的責難***壹起逛街、去網咖等;甚至會為了朋友去打架……同時孩子現在的交友方式也不再像童年的團隊交往模式,他們為了分享和保護自己的秘密只會選擇壹到兩個好朋友,縮小自己的交友範圍。

 其次,與異性的交往開始,註重自己在異性心目中的形象。

進入青春期以後,孩子明顯有別於童年的是他們彼此意識到了性別問題,並開始對異性感興趣。童年的時候他們不區分男女,只要玩得開心就好了。而現在,在最初階段,他們對於異性的興趣以壹種相反的方式予以表達,越是喜歡越表現的不在乎,討厭對方,甚至有時候會有攻擊對方的行為,這些都是孩子想引起對方的註意而故意為之的。再到後來妳會發現孩子開始註重和挑剔自己的發型,衣著等外在的形象,他們開始把自己好的壹面呈現給自己喜歡的異性。這種與異性的交往,對孩子將來處理愛情有很大的意義,它可以發展孩子關心、呵護他人的能力,讓孩子的感情變得更加細膩。

 然後,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的關系發生了變化。

 父母是影響兒童早期成長的重要人物,但在進入青春期後父母那種無所不能的形象慢慢在孩子心中消失。反而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孩子慢慢發現父母身上也有很多的不足,對於父母的崇拜之情在慢慢淡化。再加上如果此時父母過多的幹預孩子的隱私,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被尊重,從而惡化親子關系,出現疏離父母、頂撞和叛逆等行為。

 最後,青春期的孩子與教師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大部分兒童與教師的關系都是比較友好的。孩子對每壹位老師都非常的敬愛,他們想得到老師的喜愛和肯定,這時他們相信老師更甚於父母。但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他們不再盲目接受任何壹位教師,用自己的價值觀來品評教師,每位學生的心目中都有壹兩位最欽佩的教師。壹般知識淵博、熱情和藹、親近學生的老師更容易得到學生的喜歡。反之,嚴厲、疏離學生的老師常常受到同學們的討厭和謾罵。

 青春期人際關系的培養

 1、學會包容別人

 人無完人,是人就會犯錯。包容是壹種美德。很多同學沒有住校經歷,上大學之前壹個人生活自由自在,突然要和幾個人***用壹個寢室,就必須包容別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別人的生活方式有礙於妳的生活,就需要委婉地提出意見,並適當地進行自我調整。***如休息時間***

 2、主動交往

 大學裏別人沒有義務去教妳。凡事要主動接觸,主動與同學打招呼,主動和同學講話,主動幫助別人。此外,要主動去做些公***工作,以增加同學們的好感。要想處理好同學之間的關系,還要做到對人寬、對己嚴,切忌以我為中心。

 3、講究技巧

 在與同學相處時應坦誠相待,但在給同學提意見時,必須動腦筋,講究方法和技巧。需要註意的壹點是,給別人提意見壹定不能當著眾人的面,以免使對方難堪、丟面子。在溝通上建立起人際關系。

 4、懂得感恩

 妳要知道別人沒必要幫妳,他們幫妳是妳最大的榮幸。所以要懂的回報那些曾在妳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的人。這是做人根本。

 處理方法

 換位思考,善解人意

 這是處理人際關系的第壹要則。

 人都習慣從自己的角度觀察問題,自己的利益,自己的願望,自己的情緒,自己的壹廂情願,從上述角度觀察事物,常常很難了解他人。公說公理、婆說婆理的現象比比皆是。壹切雙邊的、多邊的人際關系沖突幾乎都是這樣。

 只要站在客觀的立場就會發現,沖突的雙方常常完全不理解對方。

 那麽,想處理好自己和他人的雙邊關系,最大的飛躍就是改變從我出發的單向觀察與思維。要善於從對方的角度觀察事物。在此基礎上,善解他人之意。

 如此處理雙邊關系,就有了更多的合理方法。不會換位思考、善解人意,就沒有別開生面的新人際關系。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個原則是對由彼觀彼、善解人意的首要註釋,是處理人際關系必須遵循的金科玉律。

 這是真正的平等待人,是古往今來都適用的民主精神。不懂得這壹點,才會有那麽多的壹廂情願,才會有那麽多的無理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無論是對同事,對部下,對朋友,對合作夥伴,對戀人,都該遵循。

 不懂得這壹點,往壹般了說,很難成就自己,往高了說,很難成為偉大人物。每個人都可能偉大。誰能融會貫通地實施己所不欲而勿施於人,就可能造就自己的成功與偉大。

 不求取免費的午餐

 這個世界原本沒有免費的午餐。不懂得這壹點,與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壹條相關。

 人們並不願意給不相幹的人提供免費午餐,然而,事情反過來針對自己時,往往就不明白道理了。別人有成就了,我應該分享。別人有錢了,我應該沾點光。別人有名聲有地位,似乎都該瓜分。孰不知無功受祿、不勞而獲古往今來都令人厭惡。

 心中生出求取免費午餐的念頭,常令人生萎縮、心靈低劣,沒有出息。

 有的人即使沒有索取免費午餐的行為,但同樣的心理活動連綿不斷。各種各樣的嫉羨和天上掉餡餅的白日夢充斥大腦。與之相關的諸多不平衡與惡毒的攻擊性更使他備受折磨。

 放下索取免費午餐之心,就多了清靜和坦然,也多了自信與奮進之心。

 己所欲而推及於人

 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進壹步就該懂得己所欲而推及於人。

 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強加給他人。自己渴望的事情,要想到他人也可能渴望。做到了這壹條,人生狀態就相當高階了。

 當妳渴望安全感時,就要理解他人對安全感的需要,甚至幫助他人實現安全感。妳渴望被理解、被關切和愛,就要知道如何力所能及地給予他人理解、關切和愛。

 給予他人理解與關切,會在高水平上調整融洽彼此的關系,也能很好地調整自己的狀態——好狀態既來自於對方的回報,也是自己“給予”的結果。

 善待別人,同時就善待了自己。

 朋友們不妨將最希望從他人那裏得到的態度壹條條寫下來,捫心自問,而後便會想到別人同樣有這些希望。

 在這些條款上對他人慷慨大方,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最正確態度。

 永遠不忘欣賞他人

 這條原則是對己所欲而推及於人的首要註釋。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理解與欣賞,得到欣賞是壹個人在這個世界生活與奮鬥的很大動力。小時候,父母的欣賞會使孩子積極興奮地上進發展,老師的欣賞會使學生廢寢忘食地努力學習。成年了,社會的欣賞是壹個人工作的最大動力之壹。

 善於欣賞他人,就是給予他人的最大善意,也是最成熟的人格。

 每個人都既堅強又軟弱。在渴望欣賞這壹點上,很天才的人其實都很軟弱。如果得到的欣賞太稀缺,天才也會枯萎。

 誠信待人

 誠信被人們談了又談,這裏絕非人雲亦雲。因為我們理解,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因此,誠信待人不僅為了在別人那裏造成壹種印象,也不僅為了塑造自己的美德與品牌。這種質樸自然由真心流露的誠信,本身就是生活的需求。

 在誠信待人的狀態中,我們找到安詳和思維的流淌通暢。誠信待人,誠信做事,可以使我們理直氣壯,正氣凜然,心胸開闊,心無掛礙。

 誠信不僅是壹種待人的態度,本身就是生活的質量。

 誠信不是生活的手段,而是生活的目的。

 壹個人能夠誠信地生活,是因為他有智慧,有狀態,有條件。即使從世俗的角度來看,誠信也常常造就最傑出的成功。

 和氣寬仁

 古人講和氣生財。不僅在商業活動中,在方方面面,和氣的性格都是成功的要素。

 兩個貨攤賣同樣的東西,壹個攤主拉長著臉,壹個攤主壹臉和氣,後者的生意肯定要好做得多。僅從經濟學角度講,買壹份貨,外搭壹份和氣,要遠比買壹份貨,還得搭壹張長臉合算得多。這麽壹看,和氣也是含金的。和氣也是商品。

 和氣待人與和氣待己是壹回事。和氣待人,必然寬容。當我們和氣寬仁地對待所有人時,就相當完整地和氣寬仁地對待整個世界了。這個道理對朋友們自然勿庸多言。重要的不是停留在道理上,而要在實踐中體驗。

 如果妳原本待人不和氣、不寬仁,不要緊,不需要強扭硬拽。只要壹點點做起來,就好像做壹種精神操,妳會在每壹次對別人的和氣寬仁中體會心態的放松和開闊。於是,妳會進壹步和氣寬仁。

 壹個良性回圈就漸漸改變了妳。

 不靠言語取悅於人,而靠行動取信於人

 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有些人喜歡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應,恨不能討好壹切人,應酬好壹切關系。這是拙劣低下的表現。說其拙劣低下,因為它是壹種虛假。

 這個世界上人和人的聰明不差多少,短期效應的手法有可能奏效壹時,但難以維持長久。按照正確的原則處理人際關系,是我們自然的流露,是我們長期的準則。

 相信別人總會理解和信任自己。即使有不理解不信任,也無所謂。這就是永遠不怕半夜鬼敲門的境界

 要雪中送炭,不要錦上添花

 當別人需要幫助時,妳要盡力幫助。當別人順風揚帆時,不必隨大流湊熱鬧。 這是由彼觀彼、善解人意的自然行為邏輯,是誠信待人的自然表現。

 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在生活中,有人有恩德於妳,有人因傷害過妳而有冤仇於妳,應該如何對待這些德和怨?

 以德報德,該是沒有疑義的。別人幫助了我們,我們自然要回報人家。

 對於怨呢?壹種方式是“以怨報怨”。別人傷害了我,我要同等報復他。還有壹種態度是“以德報怨”。別人傷害了我,我反過來還要給他笑臉和各種利益關照。這兩種態度擺在面前,妳取哪壹種?

 妳可能會先在理性上刪去以怨報怨。那麽,“以德報怨”是否很好的態度呢?

 當妳抉擇不下時,我們就可以說出古代聖人孔子的回答了。《論語》中有這樣壹段,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就是孔子的回答。有人問:以德報怨怎麽樣?孔子說:如果以德報怨,那妳拿什麽來報德呢?所以,孔子的結論是,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當別人有恩德於我們時,自然要回報恩德。當別人傷害侵犯了我們,既不以怨報怨,因為那樣就降低了自己的水平,與別人的錯誤做法對等混戰;我們也不以德報怨,因為那會使得這個世界沒有是非,甚至可能助長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