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崗是淮南最早建設煤礦和鐵路的地方,也曾是清末至建國前淮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該地區是淮南最先走進現代工業文明的地區,也是淮南城市來源的另壹源頭。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淮南礦路公司、淮南煤礦局、淮南礦務局、中***淮南礦區黨委、中***淮南市委均駐地九龍崗。九龍崗也成為淮南礦務局、淮南市的發源地。
這裏是淮南礦務局、淮南市的發源地-——1930年3月,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成立淮南煤礦局,局址設在九龍崗。1936年6月,田家庵至裕溪口的淮南鐵路建成通車,隨之成立的淮南鐵路局局址也設在九龍崗。解放初期,淮南礦務局、淮南市委和市政府均駐地九龍崗,為淮南市的經濟政治中心。直至1956年,中***淮南市委和淮南礦務局機關才從九龍崗遷址洞山。
這裏是淮南電力工業的發源地-——民國19年(1930年),九龍崗煤礦創辦之初,購進1臺7.5千瓦直流發電機,建發電房,是為淮南電力工業的源頭。
這裏誕生了淮南市最早的中學——淮南路礦員工子弟中學,創辦於1946年秋,為淮南壹中、淮南二中的***同前身。
這裏誕生了淮南地區最早的具有現代意義的醫院-——淮南東方醫院集團腫瘤醫院的前身是淮南第壹礦工醫院,始建於1937年。先後為淮南路礦醫院、淮南礦工醫院、淮南礦工總院、第壹礦工醫院等,幾度易名,是壹所綜合性醫院,也是淮南地區衛生事業的發源地。
這裏誕生了安徽省最早的廣播電臺-——淮南人民廣播電臺前身為淮南煤礦職工廣播電臺,1950年3月12日試播,同年4月獲中央新聞總署廣播事業局批準,於1950年5月1日正式開播,這是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安徽省第壹家開播的廣播電臺。它的成立,揭開了安徽省廣播事業發展史上新的壹頁。臺址在九龍崗新雅村。1951年4月1日淮南煤礦職工廣播電臺改名為淮南人民廣播電臺。1952年底,安徽人民廣播電臺開播,淮南人民廣播電臺於1953年5月16日奉命停播。
這裏誕生了淮南地區最早的報紙——《淮南日報》創辦於1950年2月7日,其前身為《淮礦工人》報。解放前,淮南沒有地方報紙。1950年1月18日,淮南人民在歡慶解放壹周年之際,中***淮南礦區委員會與淮工籌會決定創辦壹張淮礦工人報。1950年2月7日,作為中***淮南礦區委員會機關報的《淮礦工人》問世,成為全省第壹家工礦報紙。當時的社址設在淮南九龍崗新村院內,張愷帆為《淮礦工人》題寫報名。1953年淮南市礦合並,中***淮南市委成立,《淮礦工人》隨即更名為《淮南報》,成為市委機關報。當年6月份,曾壹度在業務上與淮南人民廣播電臺合作,稿件先播出後排印,社址設在九龍崗礦工醫院南側,後遷至九龍崗礦務局招待所院內。1957年1月1日,市委將報社遷至洞山。 根據淮南市旅遊局策劃的“蒸汽機車時代”體驗觀光之旅項目、‘九龍崗1949’城市記憶、‘田家庵1976’城市記憶三個重點旅遊項目,將利用淮南鐵路線長,老火車站多的獨有資源,讓火車把壹個城市的旅遊景點串起來,以景區建設推動舊城改造。。“蒸汽機車時代”體驗觀光之旅項目,擬投資9億元建設九龍崗遊客集散中心、整修九龍崗火車站作為淮南鐵路博物館、復建田家庵火車站、整理維修望峰崗等車站,建設旅遊火車運營管理系統,購置蒸汽機車和車廂等;另外,兩個“城市記憶”擬投資30億元,對老街區、老建築等修復、重建,火車站候車室內建社區圖書館、咖啡廳、茶座等,使其兼具遊客候車與社區居民活動雙重功能。
作為國內比較少見的保存較完好的“日偽”建築群,淮南市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努力將其打造為“九龍崗影視基地”。2008年,由著名電影演員蔣雯麗執導的電影《我們天上見》在九龍崗鎮取景拍攝,並作為電影的主要取景拍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