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的由來:二十四節氣,是上古時代人們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壹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壹定位置而制定的氣候規律。
二十四節氣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壹個周期作為壹個輪回,基本概括了壹年中不同時節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的不同、寒來暑往的準確時間、降雨降雪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以及記載了大自然中壹些物候現象的時刻。
氣候類型
二十四節氣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上古先民通過觀察天體運行結合地理氣候、物候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農耕生產與地理氣候資源息息相關,優越的地理氣候資源是誕生農耕文明的重要條件。我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區,有著巨大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從而形成了世界上最為典型的季風氣候。
季風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冬季受來自內陸的幹冷氣流的影響,天氣寒冷,幹燥少雨;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濕多雨。光照充足、降水豐沛、高溫濕潤的雨熱同期是我國非常優越的氣候資源。
高溫期與多雨期壹致,水熱搭配好,對農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氣候要素包括光照、氣溫和降水等,其中降水是氣候重要的壹個要素。廿四節氣準確的反映了自然節律變化規律,在古代農耕生產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