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有詫異於為啥他問這個問題,我就不受控制的脫口而出:
“當然希望妳好了,妳過得好我也好。”
我不知道自己為何會說出這樣的答案。
我拿手機看了他回家聚會發的朋友圈。“看著兄弟們過得比以前好,我就知足了!”但我知道照片上的他笑的多煎熬——上了重點大學的他,親人變故,家道衰落,學業困難。
那種掙紮我體會不到。
後來我知道,聚會上班級裏的同學:沒上大學的在家裏的支持下,餐館初具規模;在普通大學的靠著自己的努力,獎學金沒斷過;同在壹所學校的我,算不上多出類拔萃,但至少比他過得好壹點。
而當初他是我們班裏學習最好的 。
回到宿舍休息,看到新出的比賽名單裏阿波是壹等獎。在這之前,壹直是我拿這個獎項。
我承認,我的最終作品跟他有差距。可我也不得不承認,我心中嫉妒的種子開始發芽了。
我突然理解阿波了。
這些事情想起來讓我匪夷所思,我對不起的是阿波給我的信任,可我又想從他身上得到諒解。
“我怕妳過的比我好,但我更怕妳過得不好”這或許世界上最糾結的感情了吧
都說要做最好的自己,可實際上,正是在和他人的比較中,每個人都我們獲得了壹種自我價值的認同感。
我們的成長就是壹個“被比較的”過程。
小學裏時在意著手裏的玩具;
初中時衡量著每月的零花錢;
上了高中和大學暗地裏拿分數較勁;
步入社會,我們希望成家立業,希望買車買房,時刻想著出人頭地。
量化評判的價值體系下,我們潛意識裏不受控制的打量著他人,獲取心裏上的安慰 。——昂,我這方面比他做的好,我還是可以的嘛!
而隨著比較結果的差距增大,自我價值的認同感逐漸轉換成與他人交往中的安全感,為我們建立起壹種自我保護的機制。
當原本相當的兩個人,由於有了差距,壹方心裏便有了落差,欲望得不到滿足,開始害怕,仿徨,猜忌,甚至誹謗另壹方。
“看妳過得比我好,我確實會有點受不了。”
是不是我自己的嫉妒心太強,品德可恥嗎。
這不是單用壹個“嫉妒”“可恥””就能完全概括得了的問題,是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正在也總會面臨的內心窘境。
在人類的進化歷程中,嫉妒源於競爭,是進化的需要。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當生存的資源有限時會發生競爭。而競爭中產生的嫉妒,容易讓我們認識到自己在殘酷的社會中所處的位置,從而幫助我們調整生存策略,以便更好的活下來。
壹定程度上講,正是嫉妒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嫉妒不只發生在人身上,也發生在動物身上。
如果妳養了兩只貓,妳會發現兩只貓也很容易“爭寵”。當妳在餵食壹只貓的時候,另壹只即使在幹其他事,也會瞬間沖過來,兩只擠著頭爭吃。
身邊的例子更是壹抓壹大把。
以前學習不好的同學突然考了班級第壹,壹定會有同學議論到:呵,他肯定做了小抄。
久未見面的朋友突然變得富有,壹定會在心裏嘀咕道:他其實做了些見不得人勾當。
說回我們倆,以前我和阿波,都相對周圍人有種優越感,可突然間那種優越感帶給我們的安全壹下子被縮小,或者被超越。 頭腦中那種“原始的動物本能”被再次喚起,其發起自我保護機制,讓我們焦慮和不安。
可能妳說,我就不會啊,我這呢為我朋友們的進步感到開心,即便比我好。
真相是,很多情況下,對方和我們的差距尚沒超過心理承受距離。
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後不說人呢。
種植在骨髓裏的嫉妒本能基因,讓我們在嫉妒他人的同時,也成為被他人嫉妒的對象。
今天埋怨左手邊同伴對自己說三道四的那個,明天看見右手邊的同胞彎道超車,心裏也難免會嘀咕:哎呀我去?
同時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試圖用道德將嫉妒產生的負面影響自我消除。
可我們的七百萬年來的基因進化速度,遠遠趕不上幾百年來時代和社會的變化。
因此正是這種嫉妒反應,讓我們保證了不斷適應環境的能力,同時也讓我們都被這種復雜的心裏所困擾過。
回歸生活裏,我承認在阿波獲獎的時候,我會為他的改變高興,但也請原諒我,在心裏拿他跟我比較,對自己的失誤憤怒無奈,眼紅他的成功。
但妳放心,我不會讓這影響我們,我會在微微壹笑,告訴自己該努力了,要不怎麽能配的上他的榮譽。
我愛的朋友們啊,請也妳們放心,困了,累了,我始終在身後。
不分場時候的給我打個電話,沒開口,就大哭。我不會責怪妳,我更多的是開心,原來我那麽重要。
我也會壹起難受,我知道妳的悲傷要兩個人扛。
我也沒辦法,這可能是人類最糾結的感情。但不可否認, 就是這種矯情復雜的感情讓我感受到了朋友們的幫助,並時刻提醒自己常懷感恩之心待人接物。
珍惜那個半夜裏接到妳電話也不抱怨的人吧,我也偶爾願意在某個夜裏被電話驚醒,哪怕那段壹開口就崩潰大哭,或是破口大罵。
我們離聖人差太多,做不到沒有小情緒。但正是這遺留的本能讓我們彼此看的更清,走的更近 。
無需多言,和妳壹起走,彼此無聲,卻不覺尷尬。
因為我知道,心與心的距離盡在不言中。
結
我問阿波:妳希望成為壹個怎麽樣的人?是高富帥 還是學霸大佬?
他答:能不能要點臉,就壹傻吊嘛,上周欠我200塊錢趕緊還。
我們哈哈大笑,倍感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