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門前有條涅瓦河。學生們課余時間常在河邊散步。瓦涅河上纖夫的沈重勞動引起他極大的感觸,列賓早在詩人涅克拉索夫的長詩和在俄國詠唱纖夫的民歌中受到感染和啟示,他決定創作壹幅有關纖夫的作品。在他畢業前,便已著手收集有關纖夫的形象資料。1870年夏季,列賓和風景畫家比西利耶夫以及同學馬卡羅夫三人,同去伏爾加河畔的村鎮度過了整個夏天。那裏纖夫的生活加深了列賓的感受。
為收集素材,列賓有意識地去熟悉和了解纖夫們,和他們由陌生而交為朋友。在纖夫們的營地,列賓和他們壹起架鍋做飯,***同吃著簡陋的食物。列賓記錄了纖夫們不同的經歷和形象,並力求深入到他們的精神世界。
在寬廣的伏爾加河上,壹群拖拉著貨船的纖夫在沙灘上艱難的行進。這些飽經寒暑煎熬的人們,拖著沈重的腳步,默默地走著沒有盡頭的路。由於長期的***同行程,他們之間彼此協調,相互照應。畫面上十壹個不同性格,不同年齡的纖夫,既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貧困者,也是壹個堅韌不拔的勞動隊伍。
纖夫隊伍中的領隊,頭上包著破頭巾的,是以名叫卡寧的人做模特的,他雖然衣衫襤褸,但仍不失為令人起敬的人。他臉面寬厚善良,仿佛是壹個經受過考驗的聖徒。他曾當過神父,只是在丟了教職之後才淪為纖夫。
纖夫行列中最引人註目的,是那個年紀最輕,穿著紅衣衫名叫拉裏卡的少年,他顯然是壹個新手,還不習慣於***同壹致的步伐,他用手托著系在胸前的纖繩,想以此減輕不堪忍受的重負。
與卡寧並排走在前面的,是壹個壯實的、已不再從事農業耕作的農民。卡寧後面,戴帽、叼煙鬥的高個子,是壹個出語尖刻、樂觀而滿不在乎的中年人。在他旁邊,是壹位有水手經歷,眼神狡黠的纖夫。
如果把這前面四個人列為壹組,那麽第二組的四個人則是以紅衣少年為中心。他右邊的纖夫正患肺病,他舉袖擦汗,在隊伍中勉強出力。拉裏卡左面是壹個上了年紀,正在掏煙袋的,已經習慣了纖夫生活,在隊伍中已是“資深”的長者。被拉裏卡遮住的那個中年人,雖只露半個臉,但可看出那是壹個在某個露天工廠幹過活的工人。
最後壹組的三個人中,兩人各自想著自己的心事,中間那個回頭遠望的高鼻梁、黑卷發的纖夫,是典型的阿爾明尼亞人的臉型,他也許聽到了船上工頭的吆喝而回頭報以憤怒的眼神。
列賓筆下的人物,雖是下層的勞動者,但在畫面上每個形象都有自身的光彩,他們組成了壹列豐富而有內涵的隊伍。列賓巧妙的運用沙灘的地形和河灣的轉折塑成壹座隆起的黃色底座,畫中的人物猶如壹群雕刻的群像,站在這自然的底座上。開闊的伏爾加河,壹望無際,遠處桅桿上的小旗向右飄揚,暗示了逆風而行的纖夫們的艱辛。由於列賓布局上的匠心,這幅尺寸不大的畫面卻擁有宏大雄偉的效果。
1873年,《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參加了當年維也納國際博覽會的展出。外國的報刊評論給列賓以熱情的肯定,德國和法國的藝術家認為把平民形象畫的如此感人,這是俄國繪畫的奇跡。而俄國文藝界的有識之士則從此畫中看到了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的創造成果,同時他們也遇見了列賓未來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