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香港的某個裁縫家庭裏誕生了壹個濃眉大眼、惹人喜歡的小男孩。
誰也沒想到,這個男孩以後會在香港娛樂圈掀起壹場大浪。
張國榮,原名張發宗,是家裏十個孩子中最小的,因而得乳名“十仔”。
巨大年齡的差距讓小張國榮得到了哥哥姐姐的悉心照顧,他的吃穿住行基本不用愁。
張國榮的父親叫張活海,裁縫起家,後做到香港洋服總店的老板,就連希區柯克這樣的大導演都是這家店的顧客。
張活海是地道的“香港裁縫之王”,張家也成了香港的大家族。
但張活海生性帶些風流,加上工作忙很少回家,他就在外面找些漂亮女人消遣。
因而,張國榮有了兩個母親:壹個生母壹個繼母。壹家人經常吵架,家裏的氛圍很差。
久而久之,張國榮適應了獨處,變得很安靜,不愛哭也不愛鬧。但在向別人描述自己的童年時,他用了“畸形”二字來形容,足見這段生活對他的傷害之深。
後來回憶父母時,張國榮說:
“我爸爸媽媽沒有試過跟我住在壹起。這在小孩子心中是覺得很失落的,曾經為了嫉妒的問題,我的那個後母試過用尿淋我。”
壹邊是哥哥姐姐們無微不至的照顧,壹邊是父母數不清的爭吵虐待,小張國榮的心理變得很矛盾。這些都在他心裏埋下了抑郁的種子。
13歲時,張國榮獨自去英國留學,成績優異。高中畢業後,愛好設計服裝的張國榮選擇了紡織專業。
大壹下學期,得知父親突感風寒,張國榮被迫中斷學業,返回香港。所幸父親身體無大礙,張國榮就想回去讀書。
但張活海不許,因為他擔心自己死的時候張國榮不在身邊送終。
在家期間,張國榮不想去公司幫忙,就出去打雜工。賣鞋、賣衣服、發廣告這些活,張國榮都幹過。過程中張國榮才體會到勞動人民的艱辛,也萌生了換條路發展的心思。
1977年,張國榮與朋友壹起組建了壹個名為“ONYX”的民謠樂隊,自任主唱歌手。
ONYX參加過幾個公開比賽,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壹直沒濺起什麽水花。
同年,(亞洲衛視的前身)麗的電視臺在港舉辦亞洲歌唱大賽。朋友參加,張國榮順道跟著報了名。
可沒想,朋友在初試階段就被刷,張國榮卻壹路殺到決賽,最後摘得亞軍。
在頒獎典禮上,“麗的”總經理黃錫照親自為獲獎選手頒獎。他走到張國榮跟前,用英文說了壹句:“I will make you a star”。
張國榮後來在節目中感謝黃經理:“我飲水思源,好多謝黃錫照”
但娛樂圈對於陌生面孔往往是挑剔的,甚至是殘酷的。
當時的觀眾大多只認可許冠傑那類的傳統男性形象和中規中矩的表演,張國榮的特立獨行形象和自由灑脫的表演風格遭到大眾詬病。
張國榮說:“我壹出來唱歌,下面壹陣噓聲。帽子下去,又壹陣噓聲。觀眾還把帽子丟回來”
出道七年,張國榮始終過得不順利。最初簽約亞視,張國榮壹個月只能拿到1000塊工資。拋去房租和孝敬母親的錢,只能剩下300塊。
無奈,張國榮只能穿些季末清倉的衣服。每次去店裏買衣服,張國榮還會遭受店員的輕視和嘲笑。
不論是唱歌還是演戲,張國榮都已十分努力。觀眾表面接受,實則還是在背地裏嘲諷張國榮。那段時間,張國榮壹直起起伏伏,大多處在低谷。
直到1983年,靠壹首翻唱日本的歌曲《風繼續吹》,張國榮才壹舉成名,奠定了自己在香港歌壇的地位。
壹時間,張國榮身家大漲,迎來事業輝煌,熱度直逼譚詠麟。
可攻擊和謾罵也隨之而來。張國榮被炒作和譚詠麟關系不合,是“表面兄弟”。有壹次在演唱會上,張國榮遭到臺下壹群人的大聲辱罵。言辭犀利。
臺上的張國榮聲音有些發抖,臉上表情沒變可內心早已風起雲湧。失落委屈之下,張國榮硬是堅持完成演唱會。
張國榮實在無法忍受無中生有的謾罵,更何況是媒體和觀眾的聯合高強度攻擊。
1989年,張國榮宣布退出歌壇,這正是他事業巔峰期的時候。當時的紅館,承受了太多的心酸與淚水。
在演藝事業上,張國榮同樣盡心盡責。《為妳鐘情》、《倩女幽魂》系列、《阿飛正傳》等等,張國榮演繹出壹個又壹個經典角色。
可人們還是沒放過他,甚至連同行們都明目“欺負”張國榮。
光金馬獎,張國榮就有13次入圍名額,可壹次都沒拿到。97年金像獎頒獎臺上,吳鎮宇等人用專題小品羞辱張國榮,媒體鏡頭還不斷給到張國榮臉上,用心險詐可見壹斑。
臺下的張國榮只好露出尷尬笑容,笑容之下只剩苦痛和沈默。
到後來,張國榮復出歌壇。壹次舞臺表演上,張國榮披長發身穿表演服,唱歌時不小心露出些非肌肉部位。
媒體抓住機會,大肆對張國榮進行人身攻擊,說他“作秀、生活不檢點”。
張國榮難以忍受,留下傷心的淚水。不知多少夜晚,張國榮會輾轉反側、低聲抽泣。有時,抑郁會占據張國榮的理智。
張國榮面對鏡頭,像是哀求似的大喊:“為什麽?為什麽要這樣對我?求求妳們放過我吧!”
可換來的卻是媒體更嚴重的汙蔑,他們將張國榮形容成“粗魯無比、極其沒素質的人”。
拍攝《異度空間》時,張國榮將精神分裂的主角演繹得十分生動真實,讓人身臨其境。如今看來,這似乎是張國榮真實生活的反映。
此外,張國榮的感情生活也可能是導致他抑郁的原因。20歲求婚毛舜筠無果、與倪詩蓓因戲生情、和梅艷芳亦情亦友,張國榮始終沒有得到真愛。
直到與唐鶴德相愛,張國榮才真正享受到愛情的滋味。2001年10月,張國榮和唐鶴德壹起出行時,發現有記者跟蹤,張國榮毅然牽起了唐鶴德的手。
此時唐鶴德回頭看了下記者,留下了這張珍貴的“世紀牽手照”。
可兩個男生的愛情似乎是違背倫理的。人們大肆調侃兩人的“愛情”,用詞幾近惡毒。唐鶴德因此有所動搖,與張國榮分分合合。可最終,兩人還是戰勝了別人的閑言碎語,感情穩定下來。
可能在張國榮心裏,真正的愛情反而拖累了愛人。他深知自己早已病入膏肓,於是想尋求解脫,挽救愛人。
2003年4月1日,張國榮帶著對世間的厭煩、音樂和電影的才華與他的深愛,縱身從24層高樓壹躍而下,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
回顧“哥哥”的壹生,他只是生不逢時。有才有德的張國榮,卻面臨著不幸的家庭、同事的擠兌、無數人的謾罵和愛情的遺憾。
張國榮,是永遠的“哥哥”。風還繼續吹著,世間卻再無張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