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F-22已投入現役,主要問題在於技術故障。T-50仍在試飛,許多方面仍未搞定,現在所見的T-50應該與最終型號有所差距,發動機仍然是普通型,未來必將換成新壹代發動機,座艙蓋也可能變成F-22那樣的,當然航電系統仍待提高,這是從前蘇聯帶回來的老毛病了。
1.隱身性能:
從飛機的仰、俯視圖來看,T-50非常象F-22“猛禽”戰鬥機,因此叫“猛禽斯基”頗為適合。但從機頭和機尾來看還可以隱約看到蘇-27的影子,因此似乎可以把該機視為創新與繼承並存的壹種戰鬥機,這也符合俄羅斯經濟技術實力。
從布局上看,T-50采用了與F-22同樣的菱形翼,菱形翼是平衡隱身、機動、航程等方面要求的較好方案。
另外,T-50和F22壹樣,機翼和尾翼的前、後緣平行,使雷達反射信號只向幾乎垂直與側面的方向反射,避開了正前方和正後方。兩個垂直尾翼向外傾斜,避免側向發生鏡面反射。T-50也采用了S形進氣道和機身彈艙,這些都降低了整機的雷達反射面積。
但是從飛機的尾部來看,T-50幾乎和蘇27壹樣,幾乎沒有經過什麽隱身處理。特別是其保留了蘇27系列的尾錐設計,讓該機從後部看起來幾乎和蘇-27壹模壹樣。這樣做可能是因為戰鬥機要在機身設彈艙,導致飛機的橫截面增大,從而增加了飛機的阻力,采用尾錐可以按面積律來平滑機身,降低飛機的阻力。
而且T-50的軸對稱推力矢量噴口隱身性能不如F-22的二元矢量尾噴管。
所以,T-50的隱身能力估計仍不及F-22,但兩者應該在同壹水平。
2.機動性能
俄羅斯T-50戰鬥機采用的軸對稱推力矢量噴口F-22的二元矢量尾噴管效果更好。
從飛機整體布局來看,T-50的機身扁平,顯然延續了蘇-27的升力體設計,加上機翼面積較大,翼荷較低,因此T-50具備較大的升力系數。另外,其機翼前緣後掠角似乎大於F-22,這顯示T-50更重視高速飛行,更註重超音速攔截能力。從這壹點來說,T-50似乎更象當年F-22的競爭者YF-23。
另外,T-50進氣道的位置與蘇-27相近,這有助於改善戰機的大迎角性能。還有就是,T-50采用了蘇-37/-30MKI系列的軸對稱推力矢量噴口(TVC),但是取消了這兩者的鴨翼,在機動性增強方面比F-22的二元矢量尾噴管效果更好。
T-50的可動邊條是壹個設計創新,起到可控渦升力的作用。因此從整體上說,T-50放棄鴨翼除了隱身方面的考慮外,另外壹個原因可能就是俄羅斯在氣動、飛控等方面的進步,能夠在常規布局整合進TVC,進行飛控系統控制律的優化,即可得到較好的機動性能。T-50避免了采用過多的控制面而造成飛機重量和復雜程度的上升,從而降低飛機的成本,另外也降低了飛控系統編寫的難度,特別是各操縱面的偏轉控制與協調的問題。
俄羅斯在發動機方面於美國存在不小的差距,無論是推重比、耗油率都不如,再加上匹配的發動機遲遲未能現身。
綜上所述,T-50應該具備了與F-22同壹等級的超音速巡航和機動性能,但T-50受到發動機推力不足所困擾。
3.現有的問題:
航電設備壹向是俄制戰機的“軟肋”。雖然T-50采用先進的雷達系統,可發現400公裏外的目標,能同時跟蹤60個空中目標並打擊其中的16個。但是,T-50還缺少第五代機所要求的高度智能化綜合信息系統、自動抗幹擾裝置和自動控制系統等。與美軍F-35的“多功能綜合射頻系統”相比,T-50還缺乏全頻譜自衛能力。
對雷達的“隱身”能力是第五代戰機應具備的基本性能,T-50只是部分實現了這壹特性。它雖說要采用等離子隱身技術,但可能性不高,機頭、機艙、機翼、進氣管等都采用了獨特的形狀設計,武器艙也采取內置方式,使其雷達散射截面僅有0.5平方米,但其隱形能力仍明顯遜色於F-22。對同壹部雷達,T-50的發現距離大約是F-22的壹倍。
引擎選型未定,T-50的動力系統依然是個謎題,T50的原型機裝備了兩種引擎,基本無法滿足性能需要。按照俄羅斯方面的說法,真正配備T-50應該是編號為129的渦扇發動機,但該發動機還在研制之中。
4.未來預期:
受限於俄羅斯的經濟技術實力,未來的T-50與現有的飛機將不會有大的變化。盡管俄羅斯媒體說這只是第四代戰鬥機的原型機,但實用型估計與該機應該大同小異,頂多壹些細節處理可能要更合理壹些,如機頭的前視紅外搜索/跟蹤系統(IRST)。T-50全面改動的可能性不大,像蘇27原型機T-10到T-10S那樣的大改更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