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範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誌,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
範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沒有依靠。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誌向,常常把治理國家作為自己的責任,發奮苦讀,有時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臉;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
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他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做鄧州太守。範仲淹刻苦讀書、勉勵自己,每餐不吃兩種以上的葷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僅剛夠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
範仲淹生平經歷:
先祖是唐朝宰相範履冰,世居邠州。範仲淹高祖範隋,唐懿宗時渡江南下,任麗水縣丞,時逢中原兵亂,遂定居吳縣(今蘇州市)。
五代時,曾祖和祖父均仕吳越,父親範墉早年亦在吳越為官。宋朝建國後,範墉追隨吳越王錢俶歸降大宋,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丁醜日(10月1日),範仲淹生於徐州節度掌書記官舍。
淳化元年(990年),範墉因病卒於任所,母親謝氏貧困無依,只得抱著兩歲的範仲淹,改嫁淄州長山人朱文翰,範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yu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