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壹家人擡轎挑擔接百歲母親到自家住

##壹家人擡轎挑擔接百歲母親到自家住

對於中國人而言,有壹個屬於自己的房子,才算有了壹個定居之所,無論大小,只要可以棲身,就不再是飄無定所。“家住挑擔房,家破人也亡”,這是在南方地區廣為流傳的壹句民俗諺語,挑擔房,指的是在某壹片民房當中孤高的那壹棟房子,也就是唯有這壹棟房子,高過四周其他的房子,從遠處看起來,就像是壹個孤獨的人挑著擔子壹樣。所以“家住挑擔房,家破人也亡”,完全是壹句愚昧而無德的俗語,正所謂“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有德之人,無論住什麽樣的房子,都會福氣滿滿、幸福壹生!

壹家人擡轎挑擔接百歲母親到自家住究竟是怎麽壹回事,跟隨我壹起看看吧。

新學堂

豐子愷先生漫畫《村學校的音樂課》。

嘮叨四 □ 秦穎

在《私塾記憶》(嘮叨三)結尾,我曾寫道:“等到南江坪塅裏開了保國民小學後,這私塾便開不下去了。而曾祖父也覺得,兩個孫子學了這麽些年,斷文識字,寫文算數都能應付,還能喊喊禮,已經不錯。加上家裏小孩多,張口吃飯人多,勞力缺乏,不想再送出去讀了。這對開了眼界,對世界充滿期盼和想象的父親,無異於噩夢。”

私塾關閉以後,父親(秦旭卿)的同學不少去了老糧倉的望北鄉中心學校。那些同學回來,談起學校的學習生活,令人神往。鄧衡源、馬命軍尤其喜歡說:老師都是在外面讀過新書的,課程裏還有地理、體育,早晨起來以及課間都要做操。課余時間,賽跑、打球、寫字比賽等等活動搞得不亦樂乎……鄧衡源善交際、朋友多,還吹噓跟校長也說得來等等。父親聽得心裏癢癢的,表示想去讀書,但家裏的主要勞動力祖父反對,壹家之主曾祖父猶豫不決。

家裏雖然有壹百二十畝田,算是小康人家,父親和伯父(秦旭泉)都被人稱作飽飯仔,可是外人並不知道,壹年中也有喝粥的時候。家裏人口多,雖請了長短工,但主要勞動力還是祖父,他只盼著兩個大兒子早點幫上忙。若送出去讀書,不但沒人幫忙,還得負擔學費生活費,那可是壹筆不小的開支。

人的境遇和命運,在很大的程度上跟眼界相連。若比壹般人看得遠壹些,又有辦法和能力實現,那就不壹樣了。追求夢想需要勇氣,更少不了智慧。望北鄉中心學校的校長喻鏡冰先生是當地有名的紳士,說的話相當有影響力。他的家住在搖渡河馬家灘,每周從老糧倉步行回家時,都會經過山墈腳下,對秦家的情況多少知道壹些。我的曾祖父對他更是敬佩有加。父親知道,若能借他的力,讀書的事就好辦。但對父親來說,這位先生仰之彌高,望不可及。於是心生壹計:冒名寫信,讓曾祖父回心轉意。他假托喻校長的口吻寫了壹封信,收信人是鄧衡源。信的大意是:聽說運七公屋裏有兩個孫子,長相出眾,聰明伶俐,口筆雙全,為什麽不送來讀書?如果以為,在私塾讀了點書,認得幾個字,寫得了文契,算得清數,喊得了禮,就萬事大吉,那是做夢。時代不同了,不出來讀書,絕無可能出頭。趕快醒來吧!

父親偷偷完成了這封信。先將信給伯父看,說是鄧衡源給他的,又慫恿伯父念給曾祖父聽。當時的場景,父親仍然記憶猶新。在竈屋門外的水缸邊上,那邊廂伯父有板有眼地念著,曾祖父靜靜地聽著,臉露猶疑和欣喜;這邊廂父親緊張得發抖,壹方面是心虛,壹方面是焦慮。

畢竟曾祖父對兩個孫子看得重,也寄了很高的希望。送出去讀書,相當於進了洋學堂,更何況是如此有影響力的人物的意思。祖母開明,她希望兒子出去讀書,並不心疼要拿錢擔米。這事就這麽定了。

家裏從來沒有送過學,籌備讀書的用品也是件不小的工程。被窩蚊帳席墊子,洗臉巾木臉盆,都只備得起壹件,另外還得準備兩人穿的衣服等等。用什麽來裝這些行李,又是壹個問題。祖母想起了自己出嫁時用過的篾籠子,婆姨出嫁時借走了,於是特意回娘家接了回來。

1942年,兩兄弟進了新學堂。

校門外的墻上,用黃泥漿塗抹了“望北鄉中心學校”幾個大字,用墨描了邊。據說是教圖畫音樂課的楊金儂老師寫的。學校借用的是壹間觀音殿的場地,進校門是禮堂,穿過禮堂是學校中心的壹塊空地,對面是觀音殿,左右兩邊是教室、辦公室,左邊頂頭角上的教室過去是食堂,豬欄裏還餵了豬。學生的宿舍以禮堂樓上為主,木板地鋪稻草,大部分學生住在這裏。

當時正是抗戰最艱難的時候,學校的老師大多是從外面逃回來避難的,所以稱得上人才濟濟。在父親看來,老師們壹個個既精神又帥氣,以長沙市第壹師範學校畢業的為多,老師中,比如長沙過去的王敬董、曾學海等等,教算術的王子臺、教語文的胡麓章等等。最初幾天沒有上課,印象深的是王勁等老師的壹場報告,他講了壹篇文章,講了壹些常識。好新鮮。禮堂裏有報紙期刊架子,上面的東西覺得讀不贏。

壹切的新奇比不上觀念的沖擊。體育課是咋回事?跳繩打球跑步野營也算課程?壹天的學習從朝會歌開始:

朝暾桂樹何煌煌,

師生齊集會壹堂。

朝氣何澤澤,

師生貴自強……

看看我們的東方。

每逢周壹,主持人首先念“總理(孫中山)遺囑”(父親至今仍能大段背誦),接著老師講話,對壹些基本行為規範提出要求:紙不亂丟、痰不亂吐……

校門外是大路,轉左填平了壹塊田做的操場。早晨起來出早操,上課中間課間操,都是在這裏。做的操跟平常的生活相關聯,似乎是老師的自創。比如有個動作,雙腳蹲馬步,雙手在胸前上下輪流拉扯,就像從井裏打水。

學校有各種比賽。演講比賽、寫大字比賽、作文比賽、時事比賽等等,體育比賽更是少不了。

父親最喜歡體育課的短跑比賽。比賽就在校門前的路上進行,也有越野賽跑,則要等到秋收之後,辦完禾,在田裏進行。父親壹百米跑步得過第壹,越野賽跑稍遜。他還特別談到,春秋天氣晚飯後,沿河散步,到河灘上玩耍,那情景今天父親想起來,仍覺得美妙無比,令人神往。

春暖花開或天高氣爽時,學校還會組織外出野營。記得有壹次是往灰湯去,步行了三個小時左右才抵達,在溫泉附近分組搭帳篷紮營。灰湯溫泉有壹個很大的泉眼,溫度很高。語文老師張後任,將棍子伸進去攪動,噗噗有聲。他說這聲響跟平常我們燒水,水燒開時的聲音是不壹樣的。到了下午,附近的農民過來挑熱水,或在溫泉邊上殺雞甚至殺豬。晚上,大家在帳篷周圍燒起篝火,圍在壹起唱歌表演,還請湯泉中心學校的老師來觀看。父親記得當時唱過的壹首歌:燒野火。“燒野火,燒野火,野火放光明。漫天星鬥對我笑,問我從哪裏來,來自青海頭,來自鴨綠江……”各組晚上還要派人站崗,防止其他小組來偷襲。

體育課、課外活動等等,這壹切不僅新奇,還醫好了父親壹直以來的頭暈、脫肛的毛病。我琢磨,也許這就是三四十年代清華馬約翰體育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風流余韻:“動是生命與健康的源泉。”體育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體育運動的教育價值,還能間接影響社會。

時事比賽壹個學期有兩次。考題形式為填空題和選擇題。當時好勝心切,所以也做過壹些投機取巧的事。記得有壹次考試之前,題目剛剛印出來,老師拿著壹份填有標準答案的卷子在看。父親正好從窗邊經過看到了,見有機可乘,便藏在外面偷看,記下答案:---+++,三四三二三。前面是對錯判斷題,後面是選擇題。這次比賽自然得了高分。時事比賽、大字比賽都得過第壹名。

功課有算數、國文、歷史、地理、常識等,都安排在上午。壹科壹次,壹次壹節。

喻鏡冰先生講歷史。記得講到清兵入關時,李自成將陳圓圓抓了,吳三桂沒有守住,大明滅亡,情緒非常激動,就為了陳圓圓這麽個“殼仙子”,把我們壹個國家都喪了。

大個子陳谷全老師教常識。他講起飛機為什麽能飛起來呢,關鍵在運動。他用報紙示範。動得快的時候就飄起來了,停下來就落到了地上。

有壹次上地理課,地理老師請假,語文老師胡麓章來代課,講怎麽看地圖。他講到如何在地圖上分清東西南北。羅傳成老師教地理,講黃河時,強調“黃河百害唯富壹套”。父親說,這壹點非常關鍵,羅老師講得很到位。晚年他跟鄒蕤賓教授聊天,在父親看來鄒教授讀的書多,知識極廣博,但談到黃河,也都不知道這個重點。在父親的記憶中,他的初中老師何業衡,作為史地老師,講課時也沒有把這個當關鍵來講。可見,老糧倉中心學校老師的水平。

我還記得,小時候,家裏掛兩幅地圖,世界地圖和中國地圖。遇到什麽新聞,談到什麽地方,父親就會讓我和妹妹去圖上找。隨時查看地圖,很小就成了我們的習慣。現在回想起來,我突然明白了,父親對地理的重視,壹方面是曾祖父的影響,他吃糧當兵,可以說是走南闖北,開了眼界,回來講外面的情況,不可避免要涉及地理位置,而用武漢三鎮的地形比劃屋門口溈水和揚花江交匯處的雙江口的地形,說明他的地理知識還挺豐富的。當然,完整的地理知識啟蒙還是在老糧倉。

前面說到的胡麓章老師教語文,很有才。老師拿他的名字開玩笑,調侃說:妳何解要跑到山腳下去寫文章咯!學校前的這條大路,有壹段號稱十裏懸崖,挑擔擡轎都得從這裏經過,父親用了川流不息幾個字來形容這裏的繁忙景象。大概那個時候,在順風耳路邊上新建了壹個茶亭,胡老師在這裏寫了壹首茶亭聯:

杯勺足清心,前路艱難在山水;

肩輿暫歇息,亂峰環抱此亭春。

另壹位老師張毅任,壹師畢業,穿長袍,很帥氣,在衡陽當過督學,回寧鄉後來這裏教語文,也會講壹點文言文。他的課上得不怎麽樣。記得他講“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時,不得要領。課上得不好。

父親很為自己的寫作驕傲。他說,作文比賽,他總是名列前茅。語文考試,每個期末都是第壹名。有個同學叫謝敏農,只想得第壹。死用功,就是得不到第壹。

七八十年前的舊事,記憶全是碎片。拼貼起來,大致能還原當時學校的圖景。然而,父親那股青春勃發、勇往直前的沖勁,對知識的饑渴、對新事物的擁抱、追求新生活的勇氣卻是展現無余。而且,他對新事物的關註、接納和擁抱貫穿壹生,直至今天。

秦穎,出版人、作家

俗語:家住挑擔房,家破人也亡,什麽是挑擔房?此話在理嗎

對於中國人而言,有壹個屬於自己的房子,才算有了壹個定居之所,無論大小,只要可以棲身,就不再是飄無定所。

但是,說實話,對於年輕人來說,想要靠自己的收入買壹套房子,還真是有不小的壓力,以前,農村裏的人很羨慕城市裏的生活,而現在,反而很多城市裏的人更加向往農村的生活,特別是在農村有宅基地的家庭,可以蓋壹幢自己親手設計的房子,這可能是很多城裏人壹輩子也實現不了的夢想。

不過呢,如果妳真的在農村有壹塊可以自建房屋的地皮,其實也絕對不可以隨心所欲想怎麽蓋就怎麽蓋,因為中國人蓋房子,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的規矩。

比如老百姓流傳有這樣壹種說法,無論妳多麽富有也不能蓋“挑擔房”,因為有句俗語說:“家住挑擔房,家破人也亡”!什麽是“挑擔房”,很多人或許沒有聽說過,但是我小時候就生活在農村,那今天就和大家來聊壹聊這個“挑擔房”到底是什麽樣的房子,這句俗語又有什麽道理嗎?

“家住挑擔房,家破人也亡”,這是在南方地區廣為流傳的壹句民俗諺語,挑擔房,指的是在某壹片民房當中孤高的那壹棟房子,也就是唯有這壹棟房子,高過四周其他的房子,從遠處看起來,就像是壹個孤獨的人挑著擔子壹樣。

有的地方還用“擡轎房”來形容這樣的宅子。如果妳到過湖南或者江西的農村,可能就看到過很多民宅聚集的地方,這些地方的民宅,往往就是紅磚外墻,什麽裝飾都不做。

而且這種房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永不封頂,房子的屋頂看上去永遠是未完工的狀態,為什麽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就是因為當地人建房都有壹種攀比心理,自家的房子哪怕是壹輩子都不封頂,也不能讓鄰居的房子高過自家的房子。

他們為了防止別人後面蓋的房子比自家的高,於是在建房的時候就采用不封頂的方法,方便以後隨時可以加蓋壹層。

久而久之,南方的農村就出現了如此怪異的壹幕,壹整片村莊都是那種看上去只蓋了壹半就爛尾的房子,如果誰家的房子遠高於鄰居的房子,就會被人說是蓋了棟“挑擔房”。

家住挑擔房,家破人也亡,這句民俗諺語,反映出來的是壹種人性的醜惡與愚昧,鄰居家的房子高過自家的房子,出於攀比和嫉妒心理,於是不但自家的房子不封頂,還譏笑別人家是“挑擔房”,真是讓人性自私與嫉妒的劣根性展露無遺。

他們盡管嘴裏說著“家住挑擔房,家破人也亡”,背地裏卻又都想把房子蓋得高人壹等,以獲得某種心理上的滿足感,其實真正的風水是在人的心裏面,而不是在於誰家的房子高誰家的房子矮。

所以“家住挑擔房,家破人也亡”,完全是壹句愚昧而無德的俗語,正所謂“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有德之人,無論住什麽樣的房子,都會福氣滿滿、幸福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