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中印關系的發展歷程

中印關系的發展歷程

中印關系的發展歷程如下:

1、漢代及以前。印度和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幾乎沒有政治接觸。但是,自1世紀起這兩個國家就已經進行了廣泛而密切的歷史文化聯系,特別是伴隨著佛教從印度傳播到中國的過程。

絲綢之路上的貿易關系承擔著兩個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在佛教傳入之前中國和印度也有壹定接觸。在古印度文學中出現了壹個被稱為“Chinas”的民族,現在被認為就是在指中國人。

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約公元前5世紀)中有著“China”的記錄,這可能是在指秦國,也就是之後的秦朝。

孔雀帝國的首相,曾在塔克西拉大學擔任過教授的考底利耶在他的作品《政事論》即用“cina”詞頭將中國絲綢稱為“cinamsuka”(“cina”絲綢服裝)和“cinapatta”(“cina”絲束)。

在《史記》中,張騫和司馬遷(使用了“身毒”來稱呼印度河流域地區(在現在巴基斯坦的信德省)。這壹詞應是來源於梵文中的“Sindhu”。當雲南在1世紀被漢朝吞並時,中國政府報告在那裏存在壹個“身毒”社區。?

2、唐朝至近代。在公元壹世紀佛教開始從印度向中國傳輸後,許多印度的學者和僧人都前往中國,如早在401年,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到達中國,並將梵文佛經《修多羅》譯成中文;

少林寺的創始人佛陀跋陀羅(約464-495年)和5世紀南印度高僧菩提達摩成為禪宗的創辦人少林寺第壹位禪師。

同時許多中國學者和僧侶也前往印度,如中國高僧法顯於402年,訪問印度並居住10年,之後他將許多梵文佛經譯成了中文,其《佛國記》成為中印友好交往史上壹部極具歷史價值著作。

7世紀玄奘於戒日王時期訪問印度,在他的作品《大唐西域記》中記錄了他前往印度的旅程,這後來啟發了明朝小說家吳承恩創作了他的代表作,被譽為中國四大名著之壹的《西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