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秋月》原文及翻譯賞析

《秋月》原文及翻譯賞析

《秋月》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

 秋月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壹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裏,白雲紅葉兩悠悠。

 古詩簡介

 《秋月》是北宋詩人朱熹(壹作程顥)創作的壹首七言絕句。在這首詩中,詩人借助於秋月下的小溪描寫抒寫了超脫塵世、閑適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懷。

 翻譯/譯文

 清澈的溪水流過碧綠的山頭,懸空壹瀉而下,澄清的水與藍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構成了壹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畫卷。這秋色把人世間隔在三十裏之外,空中是悠閑自在的白雲,山上是悠閑自在的紅葉。幽靜的秋色是多麽令人陶醉啊!

 註釋

 ⑴清溪:清澈的溪水。碧山頭:碧綠的山頭。指山上樹木蔥蘢、蒼翠欲滴。

 ⑵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澄(chéng)鮮:明凈、清新的樣子。壹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動的溪水像秋色壹樣明朗、澄清。

 ⑶“隔斷”句:指溪水距離有人家的地方有三十裏路的遠。三十,非確數,只是寫其遠隔人世,寫其幽深。紅塵,佛教徒把人間稱為紅塵。此泛指人世間。

 ⑷悠悠:悠閑自在的樣子。

 賞析/鑒賞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壹色秋。”前兩句借水中的倒影寫景。這兩句詩實際上化用了謝靈運《登江中孤嶼》中“雲日相輝映,空水***澄鮮”兩句詩的意境。因為清溪不可能流過碧山頭,所流過的只能是碧山頭在水中的倒影。清亮的溪水繞著碧綠的青山,緩緩流來,碧藍的天空倒映於水中,是那樣澄明、純潔,兩者融為壹色,渾然壹體。如果沒有天地間彌漫著皎潔、明亮的月光,詩人就不能在秋夜中欣賞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鮮了。

 “隔斷紅塵三十裏,白雲紅葉兩悠悠。”後兩句即景抒懷。詩人在靜觀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壹絲超塵脫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白雲”、“紅葉”,既是帶有象征意義的幻像,又是詩人在秋月下所見的山林實景。從象征意義上說,這“白雲”的`任意漂遊,“紅葉”的飄逸自得,更是詩人悠閑清靜心境的真實寫照。

 作品題為“秋月”,而筆墨卻始終集中在寫秋月籠罩下的山間小溪上,這就是構思的獨到之處。碧綠的山頭,碧藍澄靜的夜空,悠悠飄蕩的雲朵,飄逸灑脫的楓葉,這些都是圍繞著緩緩流淌的小溪而寫的,但是卻無壹不浸染著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無壹筆寫月,卻又處處見月,可謂大家手筆。

《秋月》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2

 荷葉杯·鏡水夜來秋月

 鏡水夜來秋月,如雪。采蓮時,小娘紅粉對寒浪。惆悵,正思惟。

 翻譯

 池中水波平如鏡子,映照著夜空中的壹輪秋月,月光皎潔如雪。正是采蓮的時節,那采蓮的少女,紅粉盛妝卻只能空對著寒冷的水波,不由感到萬分惆悵。她人在采蓮,心中卻思量著遠方的情郎,愁思難解,黯然神傷。

 註釋

 鏡水:平靜明凈的水。唐李肇《唐國史補》

 卷下:“凡造物南水土,故江東官紗綾、官紙者,鏡水之故也。”

 小娘:此指采蓮的少女。

 紅粉:女子化妝所用的胭脂和鉛粉,這裏指妝扮得十分美麗的少女面龐。

 寒浪:寒涼的水波。

 思惟:思量,思念。《漢書·張湯傳》:“使專精神,憂念天下,思惟得失。”

 鑒賞

 這首詞開頭“鏡水夜來秋月,如雪”描寫秋天夜色,皎潔明媚的月光,傾瀉在平靜如鏡的水面上,好像潔白的雪。點出時間是秋天的壹個月色明媚的晚上——壹個良辰。並以秋月之景,渲染出壹種浪漫的氣氛:有良辰必有美景。“采蓮時”,點出了人物活動的地點。這個活動地點是個很重要的背景。因為在南方采蓮季節常常包含著男女表達愛情的活動,是壹個很浪漫的季節。只有交待出這壹場所,才能更好的展開下文,也算是壹種鋪墊。這樣才能使下文的意境更充實,更易理解,更易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小娘紅粉對寒浪”,“小娘”是指采蓮女,詩中的女主人公。“紅粉”,是說采蓮女正值青春妙齡,打扮的十分美麗,楚楚動人。“紅粉”兩字用簡練的筆法勾勒出了采蓮女的外貌特征也體現出壹種淡雅麗飾的色彩美,女為悅己者容,采蓮女壹出場就給人以不俗的感覺,清新淡雅。而“寒浪”則是對“紅粉”的襯托,以及對心境進壹步的解說。“紅”在這還象征著青春、熱烈、希望和期盼,而“寒”表面上看是對秋月的進壹步解釋,孤寂,寒涼而內涵則是表示孤單和寂寞,以周圍的環境和氣氛,來揭示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在這鏡水如月之夜,浪漫季節,不僅心起漣漪故而“惆悵”,進而有所思。“正思惟”,則是這時心境的真實寫照。這季節,花好月圓,情歌繚繞,四處回響;輕舟蕩漾,激起浪花朵朵,而自己的戀人不知在何方。不禁心潮激蕩,思緒茫茫,無人能解其中滋味。正是越思越想,越想越愁,越愁越傷感,正應了古語“剪不斷,理還亂”。

 創作背景

 清晨,采蓮時候,采蓮少女紅潤的粉面,影照在清冷明徹的鏡水之上,詞人有感而作。

 鑒賞二

 此詞抒寫少女月夜采蓮的惆悵。頭兩句八字綴時間景物:秋水,秋夜,秋月,水平如鏡,月光如雪,構成了壹幅秋夜月色雪景圖。與此同時采蓮常常蘊含著男女情愛意旨的表達,南朝樂府民歌《兩洲曲》中即雲:“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女子愛戀情郎的心清澈如水、熱情似火,顯得格外純真、赤誠。另如晚唐皇甫松的《采蓮子》詞:“船動湖光灩灩秋,貪看年少信船流。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情竇初開的采蓮少女被岸上的英俊少年迷住了,愛情的火焰悄悄燃起。她下意識地拋出壹顆蓮子、壹顆少女初戀的心。所以,這裏的采蓮活動也隱含著對情愛的渴望和追求。作品善於捕捉采蓮女子壹瞬間的情感:她面對自己映在水光之中的嬌顏,頓生孤寂與惆悵,“紅粉”與“寒浪”的映照,“惆悵”心情的揭示,“思惟”意念的抒發,都令這清雅的荷塘月夜增添了壹絲淡淡的感傷色彩。而她面對寒浪,心感惆悵。為甚?“正思維”,思維什麽?詞人不回答,留給讀者馳騁想象的余地,言盡而意未盡。

 這首詞寫的很精練,緊抓采蓮女月夜佇立凝思這壹意象,用簡潔凝練的筆法,層層遞進,把少女那種孤寂、苦悶、惆悵的心境展露無遺。短短二十三字,就把情景融與壹體,可見其卓絕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

《秋月》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3

 中秋月二首·其二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裏外,不有雨兼風?

 翻譯/譯文

 天上升起壹輪明月,

 都說每個地方都是壹樣的月色。

 哪裏知道遠在千裏之外,

 就沒有急風暴雨呢?

 註釋

 1.圓魄:指中秋圓月。

 2.安知:哪裏知道。

 賞析/鑒賞

 這首詩借詠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萬物不可能完全壹樣,存在著千差萬別。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裏外,不有雨兼風。”意思是此時此地“圓魄”(明月)當空,又怎見得此時彼地(“千裏外”)“不有雨兼風”呢?千裏指很遠的意思,風雨可借指人生的無常和艱辛。妳怎麽會知道外邊千裏之外的世界,沒有風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見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變化萬千,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是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而不斷深化、發展的,壹種認識的正確與否,並不取決於持這種認識的人數的多寡,即便對人人“皆言”為是的,也要敢於懷疑,不斷深入地探索。其二,認識問題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對局部、片面的現象描述替代對整體或本質的探求。見到此時此地皓月當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這首五言絕句,寫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風雨,意在風雨,而非賞月。李嶠其人曾三度任職宰相,對政壇的風雲變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壹輪明月照射大地,眾人都說今夜各處的月光都壹樣明亮;可是誰能曉得千裏之外,無雨驟風狂?這首詩以詠月為題,揭示了壹個真理:世上的事千差萬別,千變萬化,不可能全都壹樣。正如中秋夜,此處皓月當空,他處卻風雨交加。

《秋月》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4

 中秋月·中秋月 明朝 徐有貞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

 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中秋月·中秋月》譯文

 月亮到中秋節的時候顯得比其他時候更加明亮。更加明亮又如何呢?月亮經歷的陰晴圓缺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算啦吧,不管什麽陰晴圓缺,還是珍惜人世間的好時光吧!好時光呀好時光,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亮。

 《中秋月·中秋月》註釋

 皎潔:形容月光明亮。

 《中秋月·中秋月》評解

 此詞之聲律,上片全同《憶秦娥》,下片只末句多壹字。作者使下片首句與上片末句頂針,復以下片末句與上片首句銜接,往復回環,有如回文。雖少傷纖巧,但亦頗見匠心。

 《中秋月·中秋月》賞析

 古來關於月的詩詞很多,有關陰晴圓缺的感慨也很多。徐有貞在中秋月的“皎潔”中想到了“陰晴圓缺”,但沒有沈迷於感傷之中,壹句“且喜”很是灑脫,末句的常見中秋月更是體現了對中秋佳節的喜愛,比起大多數詩人最後落點於來年的悲傷更顯精妙,而從該詞的結構讀來很有趣,上片和下片中“偏皎潔”、“好時節”均有上下句頂針,並且下片首句“陰晴圓缺”與上片末句頂針下片末句“中秋月”與上片首句銜接,往復回環,朗朗上口,十分有趣。

 各位小夥伴們,中秋節是團圓之日,多和家人在壹起,享受團圓的時光吧!希望以後的每個中秋節我們都是開開心心。畢竟“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